譯電員粗心釀大禍,譯漏一字致三萬人葬身火海,三個高官人頭落地
抗戰全面開始後,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節節敗退,致使中華大地上的大量物資和設施都有了資敵的可能。為應對日寇的進犯,國民政府製定了一個“焦土抗戰”政策,製定了焚燒長沙的計畫,即當日軍攻入距長沙市不到15公里的時候,放火將無法帶走的物資和設施燒毀,防止其被日軍所用。此時距離張治中檢閱的時間還有4個小時,縱火隊員都在焦灼地等待。譯電員的這一失誤,一下子釀成了大禍。
抗戰全面開始後,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節節敗退,致使中華大地上的大量物資和設施都有了資敵的可能。為應對日寇的進犯,國民政府製定了一個“焦土抗戰”政策,製定了焚燒長沙的計畫,即當日軍攻入距長沙市不到15公里的時候,放火將無法帶走的物資和設施燒毀,防止其被日軍所用。此時距離張治中檢閱的時間還有4個小時,縱火隊員都在焦灼地等待。譯電員的這一失誤,一下子釀成了大禍。
1937年7月7日,隨著盧溝橋的事變得爆發,日本的野心也徹底暴露出來。對此,中國除了全面抵抗之外,另一條路就是亡國滅種。1938年10月,武漢淪陷,長沙危急,保衛戰隨之到來。不過佈置戰畧的過程中,國軍因譯電員漏打一個字而損失3萬多人,既令人氣憤,又讓人惋惜。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呢?1938年6月,武漢會戰爆發,日本共投入約110萬的兵力作戰。為保住武漢,中國軍調動第五和第九戰區參與作戰,不過最終武漢還是以淪陷告終。
有句話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兩軍交戰之時遏制住對方的糧草也相當於不戰而勝。歷來後勤資源在戰爭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三國演義》中,經常出現燒糧草的橋段。許攸叛袁投曹,向曹操獻計火燒烏巢,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最終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同樣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將剩餘船隻銷毀,撤軍。自從1938年,長沙會戰打響,兩軍在長沙對壘,雙方都宣稱自己取得了勝利。
八寶山原本是北京西山的一個小土丘,因盛產耐火土、白土、灰石等八種建築材料,所以得名八寶山。此後很多黨和國家及軍隊領導人、民主黨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革命烈士、國際友人和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都被埋葬在這裡,當然也有12比特國民黨高級將領被葬在這裡。他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公墓禮堂舉行並被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動亂的年代離,戰火席捲了這片大地,無數無辜的生命在戰爭的屠刀之下被剝奪存活的權利,戰火紛飛之中,空氣中彌漫的永遠是令人窒息的絕望和環繞在耳畔久久揮散不去的哀嚎,這個世界變成了人間煉獄,曾經美好的家園在炮灰的襲擊之下變為有一片廢墟,這個國家滿目瘡痍,民不聊生。而在抗戰中最大的慘案莫過於1938年在長沙死去的那三萬餘條性命。
曾經他是蔣介石最為信任的將軍,後來卻成為了最痛恨的人。在戰爭的烽火硝烟中,他從未和我軍有過戰鬥。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將會被授予元帥的稱號,他卻婉言謝絕,他就是抗戰名將張治中。辛亥革命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張治中當時已經在上海參軍。畢業之後,張治中來到了安徽,在軍閥隊伍中擔任軍官。張治中將軍在前線捨生忘死,血戰日軍。這個階段蔣介石認為張治中被判自己,甚至表示張治中是自己最痛恨的兩個人之一。
在蘇軍中,只有團級以上的軍官才有資格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而這些優秀的畢業生都在未來的百萬紅軍中成長為戰功赫赫的優秀將領。20年代國共合作時,這個學校曾經開設了中國班。1925年,該校開始接收中國營員,共有4個名額,左權、陳啟科、李拔夫和蕭贊育最早被選派學習。這樣一來中國班一共達到12人。國共各六人,其中左權,劉伯承,陳啟科,劉雲,屈武,黃第洪為中共黨員。這個中國班12名營員,後來走了不同的道路。
1938年11月13日,長沙一如既往的寂靜,人們正在家中休息,卻不知道此時正有一場巨大的災難,向他們慢慢靠近。淩晨兩點,在一陣巨大的爆炸聲中,一束龐大的火光沖天而起,一瞬間本來安靜祥和的長沙,瞬間硝煙彌漫。這場大火直接讓長沙這座存在了上千年的都市變為焦土,罪魁禍首不是日軍,而是由國民黨一手造成的。
在解放戰爭期間,由於仗越往後打,國軍作戰形勢越不利,無論軍事、經濟基礎、還是軍心民心,都已無法挽回,所以出現了大量國民黨官兵起義投誠的狀況。光是少將以上級別的高級將領,合計就有多達273人選擇了弃暗投明,其中不乏對新中國建國有功之人。但是這麼多將領裡面,最值得敬佩的卻只有一個人。
新疆在祖國的大西北,那是中國第一大省。而湖南,在中國的中部腹地。這兩個省相距很遠,然而,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經過艱難的經營,終於收復了這個中國第一大省。陶峙嶽頂住壓力,沒有揮兵入關參加內戰,保住了新疆這份樂土。這就不得不說第三位湖南人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震,湖南瀏陽人。這位湖南人將帶領新疆人民走向新生。新疆能有今天,永遠要感些這三比特湖南人。
毛主席不僅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人民心中的偉大領袖,他本人還是一個文學家、旅遊愛好者。自青年時代起,毛主席走過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數不勝數,我們熟悉的許多毛主席詩詞作品都與毛主席的旅行足迹有關。然而熱愛祖國河山大好風光的毛主席卻一生未曾踏足國內的三個地方。這三個地方各不相同,對於毛主席來說,這三個地方卻代表著對人民的壓迫、施加於人民的權貴和承載著人民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