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期間,由於仗越往後打,國軍作戰形勢越不利,無論軍事、經濟基礎、還是軍心民心,都已無法挽回,所以出現了大量國民黨官兵起義投誠的狀況。光是少將以上級別的高級將領,合計就有多達273人選擇了弃暗投明,其中不乏對新中國建國有功之人。但是這麼多將領裡面,最值得敬佩的卻只有一個人。
有朋友可能會問,同樣是起義投誠之人,他們的貢獻都是客觀的,為什麼說受尊敬的程度不同呢?事實上,所謂的起義投誠,很多人都是在形勢所迫的情况下為了保全生命和出路,採取的權宜之舉,未必是百分之百的真心投誠,有的在建國後重新成了反革命分子。這些人並非都是擁護我黨我軍的,甚至有一大部分是迫於軍事壓力才做出的選擇。比如傅作義,一個長年擁兵自重並與我軍激烈交火的軍閥大佬,如果不是遭到四野大軍壓境,怎麼可能放弃北平城,帶著幾十萬兵馬選擇起義呢?這是不合邏輯的。用朱老總的話說,是典型的“不打不成交”。當然,傅將軍建國後的功績另當別論,是不容抹殺的。
像羅廣文、陳克非、裴昌會等兵團級別大佬,在1949年西南戰役時起義,國民黨軍當時有九十多萬人被殲滅,其中大部分都是起義投誠而來的。可見在大勢已去的情况,下保存有生力量,才是這些大佬們真正考慮的。當然在客觀上,他們也有很大的貢獻,至少避免了敵我雙方的人員傷亡和百姓的財產損失,對於新中國自然是有一定貢獻的。所以政府才沒有虧待這些人,給予了一定的職務和待遇保障。
關於起義投誠,不同情况下的含金量也是不同的。真正功勞比較大的像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等人,都是在有不少兵力、部隊還能一戰的情况下選擇了起義,體現出一定的覺悟,囙此建國後獲得了上將軍銜,個人也確實得到了重用,職務都不低。而真正最值得尊敬的,是原國軍二級上將張治中。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上文所述,大部分國軍起義將領,是在1948-1949年戰爭形勢基本明朗之後,才急於為自己謀出路。張治中則完全不同,他一直是國軍高級將領當中的“另類”,被認為是徹頭徹尾的“反戰分子”。他個人創造了一項紀錄:唯一沒有直接參與解放戰爭的國民黨軍主要將領。1945年重慶談判之時,沒有多少人認為在軍事層面我軍能够抵擋得住國軍,但張治中作為國軍的談判代表,非常希望和平建國,很遷就當時處在弱勢地位的我方。除了大的方面需要“上峰”决定,他個人能妥協的條件,基本上都會進行適當妥協。並且主席在重慶時,住的地方就是張治中公館,對於他的人品非常信任,稱他為“和平將軍”。這一方面是主席的大氣和膽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張治中將軍的品質。
而且在1949年渡江戰役前,國共雙方在北平進行第二次和平談判,國民政府的代表又是張治中。他在整個軍政生涯當中,對於我方都是有好感的,甚至認同我方的不少政治主張,只是迫於在國軍陣營多年,以及老蔣的情面,暫時沒有明確表態。他的立場和態度,其實我方是基本明確的,也十分熱情地接待張治中將軍,把他當作一比特老朋友。遺憾的是,張治中帶回的談判條件國府沒有接受,最終渡江戰役爆發。這也令張治中徹底感到了失望,不想繼續站在人民的對立面上。
張治中早在抗戰前的西安事變時,就希望能夠和平解决此事,而當時國民黨中央軍裡面,有不少人都是希望武力解决的,可見張治中的克制和愛國之心,他的本質就是從大局出發的愛國主義者。張治中一向主張積極抗戰,而在1937年淞滬會戰時,最早開赴前線的就是張治中統領的第九集團軍,下轄的八十七、八十八師都是德系王牌主力師,可見他深得老蔣的器重,能力也是非常突出的。張治中資歷深,並且是站在愛國的角度做事,囙此老蔣後期雖深知他與我方“過從甚密”,卻一直沒有為難這位將軍。
在1949年第二次作為談判代表與我方接洽後,他乾脆就直接留在了北京,在所屬陣營和態度上發生了明確的變化,1949年10月國民黨方面也正式將這位名將除籍。和其他起義將領顯著不同的是,張治中沒有出於自己的安危或榮辱的角度,臨時選擇不同的陣營和立場。從他整個軍事生涯中的表現來看,有著和平建國的理想和比較公正的立場,站在愛國和人民的一面,比大部分國軍將領的覺悟都要高不少。從這個角度上看,張治中完全不是迫於形勢才選擇了起義投誠,囙此才最受人尊敬。
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之前,正是張治中將軍給包爾漢、陶峙嶽官員寫了親筆信,勸說他們不要抵抗、促成和平建國,給了這兩位新疆最高長官不小的影響,對於新疆起義發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對於大西北人民,張治中尤其是有功的。解放戰爭中,不僅他自己不帶兵打仗,還勸他的同僚也不要再打了。
由於張治中在舊陣營中地位高,具備統戰影響力,並且確實是一比特愛國將軍,囙此建國後他在一眾起義將領裡面的地位是最高的:出任過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兩個副國級的重要職務。即便在晚年,張治中也經常有機會見到主席,和他溝通國家問題、提出建議,這在原國軍大佬之中是絕無僅有的,傅作義也沒有這樣的待遇。張治中是主席打心眼裏認同的“起義過來的朋友”,地位非常高。所以評估一名原國軍將領的立場和人品,要看他一以貫之的態度和行為,而不是一時的舉動,張治中比大多數人更經得住考驗和讚美,有著過硬的內在品質。
想瞭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史源歷史專欄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