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不僅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人民心中的偉大領袖,他本人還是一個文學家、旅遊愛好者。自青年時代起,毛主席走過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數不勝數,我們熟悉的許多毛主席詩詞作品都與毛主席的旅行足迹有關。
然而熱愛祖國河山大好風光的毛主席卻一生未曾踏足國內的三個地方。
這三個地方各不相同,對於毛主席來說,這三個地方卻代表著對人民的壓迫、施加於人民的權貴和承載著人民的敬仰。觀看本期文章,一起看看毛主席三禁其足的地方究竟是何處吧。
毛主席遊玩途中
除去軍事戰略思想和黨政公務之外,毛主席對於詩詞文章的熱愛也溢於言表。明朝董其昌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毛主席的很多詩詞創作都描繪了我國的壯麗河山景象,
爬山是毛主席除游泳之外最大的運動愛好。
對於毛主席來說,大山深沉厚重而又充滿豪邁精深的品格是讓他深深著迷的一大原因,他的作品中充分體現了對山的喜愛。
青年時期的毛主席曾經在雷電交加的天氣獨自去爬嶽麓山,只是單純為了體驗《詩經》中
“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的情味。
革命時期紅軍轉戰全國,毛主席的足迹也隨之遍佈祖國大好河山,只是每登臨一處山峰所創作的作品背後都反映著他對國家、人民和革命的思考。直到建國後,登山才成為毛主席一項純粹的鍛煉活動和興趣愛好。
1954年,毛主席和民主人士張治中乘火車加班車外出考察,恰好路過張治中的老家安徽。張治中極力邀請毛主席到安徽名勝黃山去參觀,素來愛登山的主席欣然應允。
毛主席和張治中
沒想到張治中不僅安排了爬山活動,還安排了當地數萬百姓夾道歡迎毛主席的到來。毛主席對如此興師動眾的行為十分不滿,在他看來,浪費羣衆的時間和精力搞一些形式上的東西是對人民的壓榨和麻煩。只是礙於張治中黨外人士的身份,毛主席沒有明說,只和張治中討論起爬山的注意事項。
看到黃山陡峭的岩壁時,毛主席擔心走路不能抵達山頂,便問道:
“如此山高路陡,汽車能開上山嗎?”
張治中則表示黃山尚未修建公路,汽車無法通行,只能靠人力用滑竿抬上去。沒想到主席斷然拒絕了張治中的提議,並放弃了登山的想法。
後來張治中再次邀請毛主席登黃山時,毛主席聽說還是只能坐滑竿上去,便又一次拒絕了張治中。
張治中不解其意,毛主席說:
“車子是開,轎子是抬,我毛澤東怎麼能騎在人民的頭上呢!”
在毛主席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景區取消了用滑竿抬遊人上山的設施,當地官員爬山也得自己走上去。可惜的是,由於黃山公路一直沒有通行,
毛主席一生都沒有爬過被譽為“天下之奇”的黃山。
黃山雲霧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對於無比熱愛大山、熱愛爬山的毛主席來說,黃山絕對是他一生想去參觀的名山之一;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最高領袖,毛主席享受更高的物資待遇也無可厚非;而且主席已經年過六十,爬山不便時借助工具很正常。
但是在毛主席的心中,人民才是國家的根基,是國家的主人,共產黨員是為人民服務的公僕,决不能借助身份騎在人民的頭上,享受壓榨人民勞力的果實。
所以毛主席寧願徒步拄杖,也不肯讓人民抬著轎子把自己抬上山。
60年代初,毛主席到他的“第二故鄉”杭州訪問,興致盎然地要去爬丁家山。只是主席的身體素質已經大不如前,爬山時開始需要借助拐杖等工具。隨行人員忘記攜帶拐杖,便到附近的農戶家裡花錢買了一根竹子,給主席做拐杖用。
毛主席先問清楚了工作人員有沒有給老鄉付錢,才拄著這根剛做出來的簡陋拐杖登上了丁家山。
之後的幾年中,這根向老鄉買來的拐杖跟著毛主席走遍中南海的每一個角落,也見證了毛主席考察各個省市的足迹。
毛主席曾說:
“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是人民的勤務員,當主席也不能比別人特殊,也不能脫離人民群眾!”
不願意坐轎讓人民抬上山是其一,在辦公地點這個不會影響和壓榨人民的問題上,毛主席有著同樣的堅守。
主席的竹拐
故宮自西元1417年開始動工,明成祖朱棣集全國之力建成了象徵帝王宮殿的故宮。
這所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的帝都標準建造的宮殿占地72萬平方米,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一共居住過14比特明朝的皇帝和24比特清朝的皇帝。
對於封建社會的人來說,故宮就是皇權的象徵,皇帝從出生到死都居住在這裡。1924年,軍閥馮玉祥把末代皇帝溥儀從故宮裏趕出去,故宮才徹底結束
“皇帝專用宮殿”
的稱號。
故宮博物院設立後,第一任博物院院長恰好是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師範的老師易培基。日軍入侵東北後,故宮內不計其數的珍寶也被盯上,社會各界人士自發展開對文物的保護轉移,易培基曾聯系張學良對故宮文物進行保護。
平津戰役發起之前,也有社會各界的人給毛主席寫信,請他一定要保護好北平和故宮。教育部長張奚若在北平被圍之前專門請建築學家梁思成繪製文物地圖,以求炮火來臨時能够將文物搶救出來。
毛主席經過思考,决定對北平實施和平解放政策。中央派人對傅作義曉以大義,在三輪談判後成功勸降,使北平獲得和平解放。
毛主席規定城內的重大文化古迹仍舊交給原來的管理人員,還特意囑咐將城區地圖繪製出來,人手一份,避免有人誤打誤撞破壞了文物古迹。
1954年5月,毛主席在四天內連續三次登上了故宮城牆,每次走了一段距離便乘車回到中南海,三次路程剛好繞故宮一周。
工作人員都知道毛主席喜歡故宮,然而毛主席每次都只在城牆上走一會兒,絲毫沒有進去的意思,令人十分疑惑。
毛主席在故宮城樓上
早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初,中央機關從西柏坡遷到北平時,就有人便提議讓毛主席住進故宮,被毛主席嚴肅拒絕,將地點選在了北京郊外的香山。毛主席和周總理開玩笑地說,
他們此次進京趕考,一定能考出個好成績,堅決不做李自成。
明末的李自成是農民起義領袖,進入故宮後卻迷失了自我,忘記自己反抗統治和階級壓迫的初衷,登基稱帝,結果沒幾天就被入關的清兵趕出北平。
毛主席認為,故宮是皇權和統治階級的象徵。新中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政府的工作人員是人民公僕,他不進故宮,代表著權力不掌握在“故宮人”手裡,而掌握在人民手中。
新中國的領導人如果住進了故宮,與曾經的統治者何异,又怎麼能讓百姓當家做主呢?
建國後,毛主席依然沒有踏入故宮一步,而是搬進了故宮隔壁的中南海。韶山的鄉親們來北京看望他,有些不懂得共產黨和革命概念的人問:
“潤之啊,咱們毛家人坐了天下,你準備怎麼封我們呢?”
毛主席對這種說法很是反感,心知群眾的思想改革之路依然還很漫長。他給家鄉的親戚們定了三條規矩,
要求他們不能來京看望,不能找自己安排工作,也不准借主席名義要求地方安排工作。
主席和人民在一起
毛主席本人從來沒有想過利用身份之便為自己謀取福利,對於自己的家人、親屬也是如此要求。他一生不進故宮,將自己和這所權力的象徵分割開來,以身作則地領導人人平等的人民政府。
除了不進故宮之外,毛主席還做了死後不葬入八寶山的决定。自參加革命以來,毛主席參與了25年大大小小的戰鬥,
主席自稱“
由於偶然性沒有被敵人打死
”
,對待生死問題十分淡然。
從早年革命時期身邊的衕誌和親友或因迫害或因戰爭而失去生命,到建國後的革命夥伴離開人世,毛主席已經可以十分坦蕩地談論自己的後事。他曾對澳大利亞的總理說過:
“我和恩來都看不到中國革命結束了。”
1956年,毛主席身先士卒,帶領著黨內、政府和軍中的高級幹部們簽署了遺體火化協定,並出臺政策規定死後遺體必須進行火化,破除封建思想中“留全屍”的觀念,
再葬入八寶山革命公墓。只是簽署協定時,毛主席提出自己想把骨灰撒到家鄉韶山沖的願望,彌補多年來沒有回過老家的遺憾。
八寶山革命公墓是專為國家重要領導人、重要幹部或曾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提供的公共墓地,是我國最高規格的“烈士陵園”。毛主席卻不想佔用國家的資源,享受後世的敬仰和供奉,希望能夠在死後回到陪伴他長大的故鄉。
群眾追悼毛主席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與世長辭
,全國人民哀痛欲絕。關於毛主席的身後事,中央分成了兩派,一部分人認為應該遵照主席的遺願,滿足他回到家鄉的要求。另一部分卻認為毛主席是新中國的第一位領袖,如果火化後不葬入八寶山革命公墓,全國人民都不能接受。
經過幾天的激烈商議過後,中央的領導們終於達成一致,决定將毛主席的遺體保存下來,供國人紀念。
為此,國務院成立了第九辦公室,專門負責主席遺體保存事宜,
全國各界想方設法研究能够保證主席的遺體能够百年不腐的管道,並打造了一個方便後人瞻仰主席遺容的水晶棺
,將其安置在毛主席紀念堂內,所以我們如今仍然能够見到主席的遺容。
毛主席參與創造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政府,他帶領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推翻了所有階級統治,建立起一個和平、民主、自由、公正的新國家,以身作則,
生前沒有踏入故宮這個象徵權力集中的地方一步,死後也不肯葬入八寶山革命公墓接受人民瞻仰。
水晶棺內的主席
儘管偉人已經逝世45年,但他的精神和思想依然牢牢為人民所銘記。紀念堂內的毛主席也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奮勇向前,向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高級形態發展。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