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知名的“常敗將軍”,打仗從來沒贏過,卻總能斬殺一敵軍大將
都說東漢末年,天下三分,但事實上,魏蜀吳三國在220年真正形成鼎立之勢之前,各方豪傑雄起。在西元2世紀到西元3世紀,東漢王朝分崩離析,被多方勢力割據,劉錶就屬於其中的一方勢力。但是,劉錶能够在190年入主荊州之後,能够北抗曹操,東敵袁術,十幾年,從未遺失過領土,也算是一代霸主。203年,孫權帶兵攻打江夏,雙方在水面上惡戰,黃祖的舟軍大敗。黃祖死後,江夏失守,劉錶再沒能與外敵抗擊的勢力。
都說東漢末年,天下三分,但事實上,魏蜀吳三國在220年真正形成鼎立之勢之前,各方豪傑雄起。在西元2世紀到西元3世紀,東漢王朝分崩離析,被多方勢力割據,劉錶就屬於其中的一方勢力。但是,劉錶能够在190年入主荊州之後,能够北抗曹操,東敵袁術,十幾年,從未遺失過領土,也算是一代霸主。203年,孫權帶兵攻打江夏,雙方在水面上惡戰,黃祖的舟軍大敗。黃祖死後,江夏失守,劉錶再沒能與外敵抗擊的勢力。
黃祖是荊州刺史劉錶手下的江夏太守,劉錶主政荊州時期,其所掌控的荊州共有七郡,也就有七個郡守,黃祖就是其中之一,江夏郡在荊州的最東邊,包括今天的湖北省武漢地區、鄂州地區、孝感地區,這裡是荊州的東大門。黃祖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的一生都跟孫堅父子耗上了,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黃祖的任職地江夏郡與江東交界,二是黃祖與孫堅父子確實有緣分。
因為《三國演義》在一些問題上交代不清楚,但是影響又特別大,所以誤導了非常多的人。在黃祖這個問題上,就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黃祖只是劉錶手下的普通將領,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黃祖是江夏太守,這是朝廷任命的,並不是劉錶任命的。而且,在劉表單騎入荊州的時候,黃祖作為地方豪强出身的郡守,在江夏的勢力已經很大了,不是劉錶重用不重用他的問題,而是他願不願意接受劉錶領導的問題。
在《三國演義》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猛將,他們武藝高強,膽識過人,立下了赫赫戰功。像呂布,關羽,張飛,馬超,趙雲等人,既擁有很高的名氣,又擁有很强的實力,令世人敬仰。特別是趙雲,他可以說是三國中的常勝將軍,基本上沒打過敗仗,哪怕是第一大將呂布,都曾經有過落荒而逃的經歷,畢竟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偶爾吃吃敗戰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了,但是三國中就有這樣一個人,可以說一生都沒打過勝仗,這個人就是黃祖。
而有常勝將軍就會有常敗將軍,三國時期就有這麼一個人,每次出戰必輸但卻打出了自己的名氣。而縱觀黃祖一生雖然敗多勝少,但實際上每場戰敗都能斬殺敵軍一名大將,這也是敵軍對他恨得牙癢癢的原因吧。
建安十二年,原江夏太守黃祖的部將甘寧投奔孫權後,立即向孫權獻上吞開荊州益州交州的計策,當時張昭在座,他一向不喜歡對外擴張。甘寧不会地反駁:“國家將蕭何那樣的重任交給閣下,而您卻留守擔心出亂子,用什麼來追慕古人呢?”
在東漢末年的眾多諸侯之中,孫堅是退場比較早的一個。原因是與黃祖發生戰爭,最後被黃祖所殺。公孫瓚與袁術結盟以後,立刻糾集重兵圍攻袁紹。面對公孫瓚的進攻,袁紹能不能取勝,並不是簡單的取決於他們之間的力量對比。這才是袁術和劉錶開戰的始末緣由,而作為袁紹部將的孫堅則不可避免地要為主公開疆拓土。於是孫堅率兵攻擊黃祖,走上了自己最終的宿命之路。
黃承彥,可以說是三國歷史上的一個神秘人物。他在《三國演義》裏有一定戲份,但神龍不見首尾。但這個人卻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演義裏,黃承彥被寫成了一比特與世無爭的隱士。然而有人卻考證出,真正的黃承彥並不是什麼慈祥老者,而是一比特戰功赫赫的將領,而且在史書和演義中都有大量出場。因為,黃承彥的實名叫做——黃祖。黃祖,是劉錶手下的頭號心腹大將,長期擔負著與東吳對峙的重任。
劉錶單騎取荊州很牛,但也囙此註定了他統治下的荊州的權力結構與其他諸侯不同。我們看看這四個階段荊州的權力結構,以及權力鬥爭情况。第一階段,南郡。以蔡瑁為首的襄陽集團,便成了光杆司令劉錶統治的基礎,同時也是他權力的共亯者。劉錶單騎入荊州,依靠襄陽集團立足南郡,扶持黃祖獲得江夏名義上的統治權。劉錶制約襄陽集團的計畫徹底落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希望主戰的劉備接替自己位置,繼續與襄陽集團作鬥爭。
魏延自文長,義陽人,魏延跟隨劉備入蜀之後,屢立戰功。先後被升遷為牙門將軍,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鎮北將軍。諸葛亮駐漢中,用魏延為都前部,領丞相司馬、凉州刺史。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劉備傾舉國之力拿下曹操手中的漢中,形成真正的三國鼎立之勢時。劉備對其極為器重,最後魏延不負所托,在他鎮守期間,漢中固若金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調派魏延、趙雲去南方抵禦孟獲。便以錦帆賊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