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的眾多諸侯之中,孫堅是退場比較早的一個。原因是與黃祖發生戰爭,最後被黃祖所殺。
黃祖是荊州刺史劉錶的部將。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孫堅給袁術當小弟當得好好的,怎麼會突然打起荊州的主意呢?難道是袁術讓他去的?
答案是:袁術與袁紹南北對峙,袁術覺得孤力難抗袁紹,於是與公孫瓚結盟。公孫瓚與袁術結盟以後,立刻糾集重兵圍攻袁紹。
面對公孫瓚的進攻,袁紹能不能取勝,並不是簡單的取決於他們之間的力量對比。
因為這是一個標準的多方博弈格局。如果袁術、公孫瓚一塊攻打袁紹,就算袁紹的力量比公孫瓚强大,也是必敗無疑的。
在文學作品中,真正的高手通常可以單挑十幾個職業高手。但在現實社會中,一個高手想要單挑兩個職業高手,都是希望渺茫的。
袁紹正和袁術南北對峙,公孫瓚突然走上了擂臺,要與袁術一起圍攻袁紹,袁紹自然只能叫苦不迭。
支撐不住的袁紹想了一個方法來擺脫這種困境,那就是和劉錶建立攻守聯盟。
袁術之所以要聯合公孫瓚,是因為公孫瓚在袁紹的北邊。南北夾攻之勢一旦形成,袁紹必敗。
袁紹之所以要聯合劉錶,是因為劉錶在袁術的南邊。只要劉錶能在袁術的南邊有所動作,袁術就不敢和公孫瓚南北夾攻袁紹了。
遠交近攻不是什麼高招,只是一個淺顯的道理,誰都明白。之前袁紹未能與劉錶聯合,問題也不是出在袁紹身上,而是劉錶的心思基本都放在保境安民上了,不願意摻和二袁的破事。
但是當劉錶看到袁術和公孫瓚南北聯盟,對袁紹形成了夾攻之勢的時候,立刻就坐不住了。因為,一旦袁紹被消滅,袁術一定會背靠北方,調轉馬頭朝南來收拾劉錶。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在劉錶與袁紹達成同盟,並幫助袁紹牽制袁術的時候,袁術就明白:和公孫瓚聯手瓜分袁紹的機會已經沒有了。
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瓜分袁紹的機會的確沒有了。但袁紹也忙著應付公孫瓚,沒法南顧打袁紹了。袁術自然認為,這是一個收拾劉錶的好機會。收拾了劉錶穩固後方之後,再去跟袁紹爭雄。
於是,當時的戰局很快演變成了公孫瓚與袁紹在北方打,袁術和劉錶在南邊打。
袁術的整體實力比劉錶要强得多,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袁術是袁家嫡子,獲得的各種資源更是數不勝數。
很多人有一個疑問:袁術收拾劉錶,為什麼不能像袁紹收拾韓馥一樣輕鬆呢?是不是因為袁術的能力不如袁紹?
其實並不是袁術和袁紹在能力方面有差距,而是冀州的狀況比荊州複雜。所以袁紹可以威逼韓馥,而韓馥只能乖乖地靠邊站;袁術無法威脅劉錶,只能通過武力征服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當時的冀州即有公孫瓚的威脅,又有黃巾軍的威脅。對冀州士大夫集團而言,袁紹入主冀州雖然也會威脅到他們,但是總比公孫瓚和黃巾軍席捲冀州要强啊!
而荊州沒有强大的外患,所以荊州士大夫集團自然希望由劉錶這樣一比特弱勢領袖來統領荊州,絕不會希望袁術這種強勢的人物主政荊州。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北方的袁紹不希望袁術能有機會在南方打開局面,袁紹與荊州士大夫集團勾勾搭搭的事情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所以,袁術一直就困在南陽一隅,北上無法殺出中原,南下無法購並荊州。
袁術坐鎮南陽,出路有三條。
第一條路:北上爭奪冀州和兗州;
第二條路:南下爭奪荊州;
第三條路:東下爭奪揚州。
袁紹的初選是第一條出路。所以他聯合公孫瓚,試圖通過南北夾擊瓜分袁紹。但隨著袁紹與劉錶聯手,第一條出路完全沒有可能再成功了,而袁術的南方也隨時會面臨劉錶的威脅。
於是袁術就决定趁著袁紹在北方和公孫瓚對壘的時候,先騰出手來把劉錶滅了,然後再考慮北方的事情。
這才是袁術和劉錶開戰的始末緣由,而作為袁紹部將的孫堅則不可避免地要為主公開疆拓土。於是孫堅率兵攻擊黃祖,走上了自己最終的宿命之路。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