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從中找出吉林西部所有縣區的土地利用數據,分年代合併該地區所有圖層。選中後分別右鍵兩個年份數據,匯出數據並且添加到當前圖層中。可用同樣方法分析該地區其他地類的變化。
從中找出吉林西部所有縣區的土地利用數據,分年代合併該地區所有圖層。選中後分別右鍵兩個年份數據,匯出數據並且添加到當前圖層中。可用同樣方法分析該地區其他地類的變化。
距離袁隆平院士逝世將近一個月,袁隆平兒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陽已繼承衣缽,北上內蒙古,繼續“袁夢計畫”。2020年1月13日,袁隆平在三亞發佈“袁夢計畫”,在鹽鹼地上種水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齊紹武(左一)、副主任袁定陽(右一)出席“袁夢計畫”第二期發佈會,並親手切開大米蛋糕,宣佈啟動“袁夢計畫”第二期。
初夏時節,位於大安市海坨鄉的中科佰澳格霖家庭農場秧苗挺立田中,稻田綿延不絕。“這是我們鹽鹼地改良的第一塊基地,過去這片鹽鹼地草都不長,現在這片改造後的水田,有的地塊畝產可達520公斤,接近多年耕種的水田單產水准。”大安市中科佰澳格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潘修强自豪地說。大安市是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地分佈區之一,全市203萬畝耕地之中,鹽鹼地面積達174萬畝。五年來,已改良鹽鹼地65000畝,昔日的鹽鹼灘變成了“米糧川”。
在大安市海坨鄉中科佰澳格霖家庭農場,種地更輕鬆、更智慧,現代農業煥發出新生機。誓將“廢地”變沃土!大安市通過對全域土地進行綜合治理,加以科技改良,鹽消堿淡,鹽鹼地上造良田。
能讓鹽鹼地裏長出作物,要歸功於一種基於粉煤灰研製而成的新材料。10月10日,寧夏農墾賀蘭山農牧場,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和北方民族大學聯合研發、寧夏科技廳立項支持的“粉煤灰基土壤調理劑鹽鹼地改良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舉辦成果展示。種植面積340畝的試驗田,測試人員隨機取樣,現場測試水稻生長情况。最終,未改良的對比田畝產496斤,加3噸粉煤灰地畝產則高達1439斤。粉煤灰,稱其為西部地區的痛點,毫不為過。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日前,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白茅嶺種養基地裏水稻喜獲豐收。萬畝水稻稻穗金黃、籽粒飽滿,經評定,三個品種均達到一級稻標準,初步測算畝均產量550公斤,畝純收入2000元。白茅嶺這片原先寸草不生、零收益的鹽鹼地,真正變成了豐收增產的良田。2020年起,中裕創新舉措,“引黃泥沙、養殖沼液壓堿、雨水利用、優選良種、生態環境改善”五位一體,將這片鹽鹼地改造成了良田。
金秋十月,是糧食收穫的季節。前不久,從濰坊海水稻示範種植基地傳來了一條好消息。10月28日,濰坊寒亭海水稻三產融合示範基地的海水稻已經收割完畢,經過專家測產後,平均畝產達到了691.6公斤,接近692公斤,比去年同期增產10%以上。糧食的安全供應,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2020年,全國耕地面積保有量18.65億畝,世界排名第四。通過今年濰坊海水稻喜獲豐收的報告,中國的大面積鹽鹼地有望產出更多的糧食。
大雪融化,稻田重綻金黃。連日來,位於靜海區團泊鎮的1500畝海水稻迎來豐收季,田間實收測產畝產量達到756.48公斤,這標誌著海水稻在天津市推廣種植獲得成功,也標誌著袁隆平團隊在環渤海地區的第一個規模化海水稻示範專案獲得成功。天津市農業農村委相關部門介紹,在靜海區、濱海新區大港等南部地區,依靠海水稻良種,鹽鹼地正在變成稻穀飄香的米糧倉。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5日電鹽地堿蓬、野榆錢菠菜、鹽角草……這些長在西北鹽鹼荒灘、樣貌平平無奇的植物,在科研人員眼裡卻有一個討人喜歡的特質:“重口味”。科學家為什麼喜歡“重口味”吃鹽植物?土地鹽鹼化造成當地農業減產,經濟損失巨大。
初夏時節,白沙灘上,稻田片片,水波粼粼。日前,引嫩入白工程渠首白沙灘泵站正式開機提水。據介紹,白沙灘灌區工程項目建設整體完工後,可改善水田25.8萬畝,新增5.22萬畝,年節水3878萬立方米,增產效益4478萬元。
截至目前,全市社會資本參與鹽鹼地治理項目共42個,投融資38.01億元,有效解決了鹽鹼地綜合治理資金問題。據統計,現時白城市龍頭企業規模種植面積達8.81萬畝,占54.42%,引領作用和治理效果顯著。
6月2日,東台市金東台農場的200畝油菜田上,收割機緩緩駛過成熟油菜,揚起一陣油菜碎渣。油菜生長的這片土地,是一片輕度鹽鹼灘塗地。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會組織專家現場測產,所有人都在等待一個結果:鹽鹼地上種出來的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產量能達到多少?現場,收割機一次收割大約寬5米、長160米的油菜地,經過三趟收割,實收面積達3.58畝。隨後,一袋袋油菜籽被搬上秤稱重。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院在五原縣新公中鎮綜合科技小院揭牌,這是巴彥淖爾市鹽鹼化耕地綜合利用的又一生動實踐。
人間最美是金秋,最美秋色是豐收。鹽城東台的鹽鹼地變成“新油田”,南京六合的梯田陞級為高標田,興化垛田給萬頃碧波披上絢麗“秋裝”,南通聚焦“穩糧、擴豆、增油”開展高產競賽……9月23日是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魚米之鄉江蘇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海邊鹽鹼地,變身“新油田”站在東台條子泥條北墾區,海風吹拂稻浪,大片微黃的水稻稻穗飽滿,進入了成熟的時節。
10月24日,全省沿海未利用鹽鹼地綜合利用現場會在南通市召開,副省長夏心旻出席會議並講話。夏心旻指出,加强鹽鹼地綜合利用是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畧,補充耕地後備資源的有效途徑。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鹽鹼地綜合利用的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和省有關工作要求,堅持生態和生產、治理和利用、短期和長期並重,持續推動鹽鹼地改造提升和綜合利用。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國有約15億畝鹽鹼地,其中約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潜力,1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條件。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同時,如果能喚醒這一巨大的“沉睡”後備耕地資源,對保障中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畧意義。鹽鹼地有“土地頑症”之稱,其改良治理是世界性難題。面對面積大、類型多、分佈廣的鹽鹼地,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以國家戰畧需求為指引,錨定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聚集跨領域、多學科的科研資源,構建多學科人才方陣,持續開展科技攻關,擁有了向鹽鹼地宣戰的底氣,取得了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