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喜看江蘇“四塊田”的精彩蝶變

江苏 34℃ 0
摘要:人間最美是金秋,最美秋色是豐收。鹽城東台的鹽鹼地變成“新油田”,南京六合的梯田陞級為高標田,興化垛田給萬頃碧波披上絢麗“秋裝”,南通聚焦“穩糧、擴豆、增油”開展高產競賽……9月23日是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魚米之鄉江蘇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海邊鹽鹼地,變身“新油田”站在東台條子泥條北墾區,海風吹拂稻浪,大片微黃的水稻稻穗飽滿,進入了成熟的時節。

人間最美是金秋,最美秋色是豐收。鹽城東台的鹽鹼地變成“新油田”,南京六合的梯田陞級為高標田,興化垛田給萬頃碧波披上絢麗“秋裝”,南通聚焦“穩糧、擴豆、增油”開展高產競賽……9月23日是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魚米之鄉江蘇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海邊鹽鹼地,變身“新油田”

站在東台條子泥條北墾區,海風吹拂稻浪,大片微黃的水稻稻穗飽滿,進入了成熟的時節。抬眼望去,不遠處便是黃海,海邊風車林立,海鳥不時飛過頭頂,這是一塊新圍墾的鹽鹼地。

“再過一個月,就能開鐮了。”9月16日,站在田埂上,67歲的茆訓東興奮地在空中比劃出一個大圓圈,眼神中充滿期待,“這2800畝水稻,長勢比去年好得多,去年畝產800斤,今年篤定過千斤,高產田有望超過1600斤,再創新紀錄。”

脚下這塊田2018年開墾,2019年被擱置下來,一停就是3年。“鹽鹼地改良需要持續治理,如果停下來,改良和管理措施跟不上,會導致地塊回旱後又嚴重返鹽。”在茆訓東看來,去年是這片鹽鹼地真正意義上改良的第一年,“剛捕手時,這裡遍地鹽蒿。”儘管當時還是4‰以上的重度鹽鹼地,但去年種植的水稻仍然達到畝產800斤,這樣的收穫令人欣喜。

作為鹽城師範學院特聘教授、鹽城市農業農村局研究員,茆訓東一輩子從事農業工作,長期關注並參與鹽鹼地改良,即便是退休後本該享受清閒的年紀,他仍舊一頭紮進鹽霜皚皚的灘塗,積極實施廢棄鹽田快速高效改良科技與模式創新。這些年,他帶領科技團隊一路突圍,在射陽、東台等地沿海灘塗上,不斷創造出廢棄鹽田和鹽鹼地頭年千斤稻、噸糧田等新紀錄。昔日的鹽鹼地,如今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糧倉”。

與以往稻麥輪作不同,眼前的這片稻田前茬種植的是油菜,也正是今春的油菜,創造出了全國高產新紀錄。“奪取全國鹽鹼地油菜高產田最高產量”,這句話被寫進了鹽城市委八届五次全會報告中。

油菜是耐鹽鹼作物,屬十字花科,有雜交優勢,根系發達,而且它寬大肥厚的菜葉能迅速覆蓋土壤,减少水分蒸發,從而新增土壤中的有機質,降低鹽鹼度。上一茬種油菜的地,下一茬水稻畝產能提高50斤。今年6月,在這片鹽鹼地上,“榔油1001”油菜品種實測畝產283.99公斤,較全國平均畝產高出一倍有餘。

“多種油菜,對於把江蘇沿海的鹽鹼地建設成‘新油田’,有科技上的可行性,更有國家安全保供上的重大意義。”茆訓東說。油菜是我國比糧食更為緊缺的戰略性農產品,所以鹽鹼地不僅要變成“大糧倉”,還要變成“新油田”,其戰畧意義更為重要。

如何快速脫鹽是新墾鹽鹼地改良的基礎,為此科技團隊經過長期反復的試驗,終於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經過10年探索,脫鹽科技相對成熟,從3年脫鹽到當年脫鹽,再到百日脫鹽、一個月脫鹽,現在僅用3天脫鹽。”茆訓東說。為改良地塊,他們想到混播綠肥,在鹽鹼地種上野麻菜、黑麥草、苕子和油菜,每畝綠肥產量超1.2萬斤,對加速鹽鹼地培肥改土功不可沒。

垛田水上“漂”,開滿幸福花

初秋的清晨,天還沒有亮透,興化市垛田街道高家蕩村村民張年才就乘坐電動小船,來到自家垛田邊,將一根柄長約兩米的戽水瓢伸到河中舀滿了水,揚起手臂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水便均勻潑灑在龍香芋上。

興化龍香芋生長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興化垛田上。垛田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尤其適宜種植瓜果蔬菜,因蔬菜品種全、產量高,垛田又有“蔬菜之鄉”的美稱。“過了中秋節,龍香芋就可以收了。現時市場上龍香芋的收購價比往年都高,一斤能賣到3塊5毛錢左右。”張年才坐船駛過一塊塊垛田,看著枝葉舒展、長至一人高的龍香芋,講述著豐收的好消息。

“每畝垛田每年可生長三茬蔬菜,興化垛田蔬菜年總產量約50萬噸,總產值超12億元。”興化市農業農村局四級主任科員姚志剛介紹,香葱等鮮活蔬菜的脫水加工已派生出61家企業,帶動2.6萬人就業,年銷售額42億元。

“漂浮”在水面上的垛田,如海面上的一座座島嶼……借助垛田的自然風光和生態特質,興化市千垛鎮因地制宜發展“旅遊+農業”,使其成為獨具魅力、極富潜力的旅遊觀光景區。秋到垛田,垛上菊花競相開放,同樣美不勝收,各色各樣的菊花給萬頃碧波披上一件色彩絢麗的“秋裝”。

十條木船、一個停車場、一個賣票的小棚子……2009年4月,首届菜花節舉辦。“至此,油菜花從普通垛田農作物被挖掘出了觀賞價值。第一届菜花節也就兩三個人組織。”興化市文體廣旅局二級主任科員從安祥回憶道,如今,已經連續舉辦15届的興化千垛菜花旅遊節,活動內容從賞花踏青、休閒觀光,延伸到民俗展示、文化體驗等領域。

“油菜花的花期一般只有20多天,為了延伸垛田旅遊時長,我們選育了早熟、中熟、晚熟3個品種的油菜花,現時花期已變為3月到4月下旬,多出來的10多天旅遊時長增收600萬元。”千垛景區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綜合部部長晏中和介紹,從2010年開始,景區開始探索“兩季觀賞”,2014年選定菊花作為秋季觀賞植物,舉辦了秋季品蟹賞菊旅遊節。圍繞菊花種植品種,景區連續多年嘗試,打造出“五彩垛田”。

種一片風景、富一方農民。每到觀賞季,千垛鎮東旺村村民魏增壽就會戴著草帽、劃著小船,穿梭在千垛景區的花海中。“家裡種了5畝油菜和芋頭。2017年起又流轉了10畝地種植油菜和菊花,每年每畝地有800元種植補助費。旅遊旺季,我們還能去景區做船工、當保潔員。加上油菜籽和芋頭收入,我們年收入有5萬多元。”魏增壽說。

走進東旺村,小橋流水連接著一座座風格各異的小樓,不少樓前掛著農家樂、飯店的招牌。東旺村工作人員黃亞婧告訴記者,除了在景區工作的500多人之外,更多村民利用自家房屋開起了民宿、農家樂,帶貨土特產、文創產品,從事運輸和後勤保障。借助千垛菜花節的東風,近年來東旺村變化顯著,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村集體收入大幅增長,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和美。

產量賽一賽,種糧幹勁足

9月20日清晨6點多鐘,如皋市群眾家庭農場農場主沙書平騎著電瓶車,去往離家一公里的大豆田。每天早上到地裏溜達一圈,是62歲的沙書平雷打不動的習慣,尤其是大豆即將迎來豐收,他更加不敢有半點馬虎,“有的田塊還有一周就要收了,慢的也在15天左右,正是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

看葉片有沒有蟲孔、看田間有無積水……沿著大豆田埂走上一圈,老沙就“霸佔”了微信運動步數排行榜第一名。“總體長得不錯,是個豐收年。”老沙介紹,今年除梅雨期間田裡淹過一次外,氣候條件總體對大豆生長發育有利,再加上農場從山東引進了蛋白豐、粒重高、不裂莢的新品種“鄆豆一號”,“參賽田塊畝產能達到270公斤至300公斤。”

老沙說的“參賽”,指的是今年南通聚焦“穩糧、擴豆、增油”三大任務,在全省率先開展的糧油高產競賽。南通按照“稻—麥”“豆—油”兩大板塊,集成示範良種良法良田配套、農機農藝農技融合、生態綠色環保協調的綠色高質高效科技模式,力爭發掘出一批糧油種植能手和高產典型,將“專家產量”轉化為農戶產量,把書本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

“這既是種植主體間博弈的賽場,也是科技人員亮出真本領的賽道。”南通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處處長陳昌軍說,競賽通知一經公佈,便引發各地踴躍報名,南通各縣(市、區)也效仿開展縣級糧油高產競賽。經過各縣(市、區)選拔,今年共有25個稻—麥方、12個豆—油方參加南通市級高產競賽,面積達2.56萬畝。

莊稼長得好,田管是關鍵。為全程指導好種植主體,南通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派遣科技精幹的服務團隊深入基層,包含作栽、種子、植保、土肥、農機等各個“兵種”專業人員。“三分種、七分管。”如皋市作栽站副站長陳小暉每週堅持到田間地頭查苗情、提建議,現場答疑解惑,全力為糧油高產競賽保駕護航。

糧油高產競賽,說到底還得以實實在在的產量來說話。6月份,南通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對如皋潤傑家庭農場種植的小麥高產競賽示範方進行了實產驗收,最終測得畝產達636.5公斤,重繪了如皋小麥高產歷史紀錄。

“很有成就感,幹勁也更足了。”潤傑家庭農場農場主秦興華認為,參與糧油高產競賽,激發了大家搶農時、上標準、增效益的工作幹勁。眼下,潤傑家庭農場1170畝水稻已進入灌漿結實期,再有個把月就將進入收穫期。堅持肥料運籌到位、水漿管理到位、病蟲害防治到位,今年潤傑家庭農場水稻高產競賽方預計畝產達到800公斤左右。

陳昌軍告訴記者,南通已把糧油高產競賽作為糧食生產每年堅持的一大特色品牌,並啟動了2024年度高產競賽申報工作。與此同時,競賽還專門設立種植主體高產獎,對技術服務團隊通報表揚,每年授予科學種田流動獎盃3個。高產典型還將在每年一度的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予以表彰獎勵。

堅持“高標準”,換得“噸糧田”

秋來山雨過,頓覺生微凉。9月19日,記者來到南京市六合區立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只見大片的稻田已由綠泛黃,嫩黃的稻穗結實飽滿、輕輕垂下,秋風拂過,有隱隱的稻穗清香,加上不遠處的民房,構成一幅靜待豐收的鄉村圖景。

合作社理事長張立友當天上午正帶領工人在田間提前收割一塊水稻,為最近的一場活動騰挪場地。“合作社成立於2015年,現在承包3200畝土地,稻麥油輪作。這茬水稻在5月底6月初種下,早的9月底就能收割了。你看,這些穗子稍微撥一撥就掉下來,多喜人。”張立友告訴記者,今年小麥畝產約1000斤,水稻畝產1300—1400斤,“噸糧田”是穩穩的。

說到“噸糧田”,離不開高標準農田建設。“剛承包時,大部分是梯田,高高低低不便耕作,周邊水渠不暢,道路也是土路,灌溉和運輸都不方便,小麥畝產僅有六七百斤。”張立友說,去年下半年啟動高標田建設,政府出資平整田塊、修建道路、暢通水渠。“高標田田塊平整,有利於機械化工作。水稻灌溉,水能直接打到高處,農資運輸也方便。雖然建好後只種了一季小麥,但成效明顯,今年夏天收割的小麥畝產首次突破1000斤呢。”

“藏糧於地”,更要“藏糧於技”。合作社先後引進“南粳46”“寧香粳9號”等水稻高產優質品種,小麥種植採用“寧麥13”等新品種。種植過程中全面應用水稻超高產精確栽培技術和綠色食品水稻生產科技,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標準化種植,形成優質糧食生產產業鏈。

收穫了好糧食,合作社近幾年還開展大米精深加工,形成全程機械化服務產業鏈。6臺日烘乾量90噸的糧食烘乾機大大降低糧食發芽、黴變損失風險。在此基礎上,一套日產50噸大米的加工流水線帶動稻米銷售,提升稻米附加值。“合作社還有插秧機、植保機等六七十臺農機,覆蓋耕作、播種、植保、收穫、烘乾、秸稈處理六大環節,通過全程機械化每畝省工節本約220元。”張立友告訴記者,合作社注册“六竹”大米品牌,現時已成功開發出“六竹”品牌黃金胚芽精米、精品粳米、六合精品秈米等四大品種,銷售到南京各大量販店、政府機關及學校食堂,去年銷量超400噸。

民非穀不食,穀非地不生。我省堅持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今年計畫新建高標準農田120萬畝,改造提升207萬畝。支持無錫、南通等地開展整區域建設試點,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