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土壤日丨這些長在鹽鹼地上的“重口味”植物,瞭解一下?

新疆 101℃ 0
摘要: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5日電鹽地堿蓬、野榆錢菠菜、鹽角草……這些長在西北鹽鹼荒灘、樣貌平平無奇的植物,在科研人員眼裡卻有一個討人喜歡的特質:“重口味”。科學家為什麼喜歡“重口味”吃鹽植物?土地鹽鹼化造成當地農業減產,經濟損失巨大。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5日電(記者張曉龍)鹽地堿蓬、野榆錢菠菜、鹽角草……這些長在西北鹽鹼荒灘、樣貌平平無奇的植物,在科研人員眼裡卻有一個討人喜歡的特質:“重口味”。

生長在鹽鹼地上的鹽地堿蓬(受訪對象提供圖片)

“這幾種植物都長在鹽鹼地上,一畝地一年能‘吃掉’近400公斤鹽。”世界土壤日前夕,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員田長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別的植物在鹽鹼地活不下去,這些植物卻靠著鹽鹼地的鹽分生長發育,科研人員囙此把它們叫作“吃鹽植物”。

科學家為什麼喜歡“重口味”吃鹽植物?

新疆是我國鹽鹼地面積最大的省區。土地鹽鹼化造成當地農業減產,經濟損失巨大。如何降低土壤含鹽量,是困擾當地農業生產的一大難題。

科研人員在採集“吃鹽植物”的種子。新華社記者張曉龍攝

21世紀初,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田長彥團隊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團隊,在新疆主要鹽鹼地分佈區尋找鹽生植物。歷時十餘年,他們最終從300多種鹽生植物中篩選出鹽地堿蓬、野榆錢菠菜、鹽角草等優質“吃鹽植物”。

田長彥說,一年生“吃鹽植物”把鹽從土壤中吸收到體內後,人們再把這些植物從地上移走,鹽分就徹底從土壤中帶出來了,這就是利用“吃鹽植物”改良鹽鹼地的原理。在新疆、寧夏等地,一些原本寸草不生的鹽鹼地正是通過這種生物改良科技逐步變成正常耕地。

一年“吃”400公斤鹽,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在新疆,正常耕地畝產棉花不過三四百公斤,一畝鹽鹼地竟然能“產”400公斤鹽,這個數位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

圖為鹽鹼地上種植的野榆錢菠菜(受訪對象提供圖片)

田長彥團隊成員、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正高級工程師趙振勇說,鹽地堿蓬、鹽角草等吃鹽植物地上部分能聚集大量鹽分,幹物質灰分鹽都在25%以上,鹽角草甚至能達到50%,“以鹽地堿蓬畝產乾草1.5噸計算,它的灰分鹽總量約為400公斤。”

趙振勇進一步解釋說,計算植物灰分鹽含量方法很簡單:取烘乾的植物資料,在高溫電爐上灼燒,使有機部分分解揮發,冷卻後稱取殘留的礦物質鹽。

帶走土壤鹽分外,“吃鹽植物”還有哪些用處?

除了把鹽從鹽鹼地上“吸走”,“吃鹽植物”本身也是個寶。

圖為“吃鹽植物”鹽角草(受訪對象提供圖片)

“隨便生吃一口‘吃鹽植物’,你都能嘗到鹹鹹的味道。這促使我們發現‘吃鹽植物’還是很好的蔬菜和飼料。”田長彥說,比如鹽地堿蓬,它的含鹽量在27%,人們將它作為蔬菜烹飪時根本不用加鹽,它是“自帶鹽”蔬菜,可以凉拌或清炒。另外,由於這些“吃鹽植物”不僅含鹽,而且富含硒和甜菜堿,它們還能够作為重要成分進行飼料摻配。

除了作為飼草、蔬菜種植外,這些植物還被一些重鹽鹼區用於鹽鹼地綠化。田長彥團隊正在嘗試把“吃鹽植物”加工成“鹽基生物炭”,用於南方部分地區酸化土壤治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