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曾國藩四比特兄弟的下場,曾國華戰死,曾國荃結局最好
【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六弟屈於小試,自稱數奇,餘竊笑其憂之所以不大也。曾家一共有五個兄弟,曾國藩是長兄,以下依次為曾國潢,曾國華,曾國荃,曾國葆。曾國藩的兄弟中,頭腦最笨,天分最差的,就屬曾國潢了。晚年,曾國潢一度欠債數萬兩,最終靠曾國荃還清。曾國華力戰而死,英年36歲。曾國藩衡陽練兵時,曾國葆帶六百人投入軍中。
【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六弟屈於小試,自稱數奇,餘竊笑其憂之所以不大也。曾家一共有五個兄弟,曾國藩是長兄,以下依次為曾國潢,曾國華,曾國荃,曾國葆。曾國藩的兄弟中,頭腦最笨,天分最差的,就屬曾國潢了。晚年,曾國潢一度欠債數萬兩,最終靠曾國荃還清。曾國華力戰而死,英年36歲。曾國藩衡陽練兵時,曾國葆帶六百人投入軍中。
說起晚清,就不得不提到湘軍,而說到湘軍就不得不提到“吉字營”;“吉字營”的統領是曾國藩的親弟弟曾國荃,單論才能而言,曾國荃絲毫不弱於曾國藩,而且曾國荃勇猛好鬥,生性殘忍,很快就成為湘軍中的頭號猛將。攻安慶、破天京,戰功赫赫,當時無人出其右,而曾國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戰果,與其所率的“吉字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湘軍,在本質上是屬於地方軍隊,但湘軍又和普通的地方軍隊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戰鬥力,在湘軍巔峰時期,應該是當時戰鬥力最强的軍隊,沒有之一;淮軍是李鴻章在曾國藩的訓示下建立的,楚軍是左宗棠在曾國藩的訓示下建立的。可以說,如果曾國藩有二心的話,可能清朝之後的王朝就要姓曾了。但是湘軍之中,最精銳的部隊卻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所率領的“吉字營”。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讓跟你交往的人覺得放心,舒服,這才是最聰明的做人之道。讓人對你放心,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估,這意味著這個人厚道,可靠。曾國藩出身農家,最終卻成為“千古第一完人”。縱觀曾國藩一生經歷,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輝煌成就,這與他做人做事之道有緊密關係,曾國藩深諳為人之道,其中最覈心的一點就是讓對方感覺舒服,放心,這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鴉片戰爭以後,不少西方人來到中國,他們一面帶著傲慢與偏見,一面在這裡享受著人上人的愜意生活;還有一部分,看到了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下决心改變這一切。其中就有一個漢名李提摩太的傳教士,他在華45年,畢生致力於幫助中國進步。多年以後,每當有外國人造訪山東,總有當地人向其詢問李提摩太的消息。李提摩太認為,饑荒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山西黃土高原深處,發現30餘座近300年的地主大院和一座石牌坊。師家溝村在距山西省汾西縣城5公里的地方,從汾西縣城石牌坊向東南方向,一路穿過溝溝坎坎,走入黃土高原深處,一座三面環山,北高南低,避風向陽的古老名居建築群和石牌坊,石牌坊便悠然的呈現在眼前。今天我們來到的是中國傳統村落,山西省汾西縣石牌坊師家溝村。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清朝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近代晚清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襲罔替,諡文正。在此期間,曾國藩以皇上授予的生殺大權,更以亂世用重典為由,施行高壓政策,在當地大開殺戒,其“曾剃頭”的惡名,就由此而來。
1851年1月,屢次科考失敗的洪秀全决定幹一番事業,他與楊秀清等人一起發動了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按照拜上帝教教義,全天下人都是上帝耶和華的子女,均是兄弟姐妹,所謂“天下男子皆為兄弟之輩,天下女子皆為姐妹之群”,要互相關愛,共亯太平盛世。有意思的是,這幫自稱“上帝子民”的太平軍將領在後來戰爭中投降清朝的可不少。其中,兩位出賣陳玉成,一比特出賣李秀成。不過,有些並非真心投降而是被逼無奈,如韋俊。
安慶城是太平天國京城“天京”(南京)的門戶,洪秀全曾派了重兵前去把守,但湘軍兵貴神速,曾國藩命令九弟曾國荃率大軍把安慶城圍成鐵桶一般。洪秀全知道後急調英王陳玉成前往增援,但曾國藩採用了圍城打援的策略,甭管來多少人,都攻不下湘軍重點防守的據點。之後曾國藩又派人秘密策反了城內高級將領程學啟,準備裡應外合攻佔安慶。戰爭期間雙方損失慘重,尤其是太平軍2萬多人壯烈犧牲。
曾國荃是清末主要將領之一,多年來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作戰勇敢,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光緒皇帝即位後,曾國荃仍然聖寵不减。書生出身的曾國荃作戰勇猛,銳不可當,令曾國藩非常驚訝。從此,曾國荃手下的將士成為了湘軍的嫡系部隊。兄弟二人齊心協力,征戰四方,令當時如日中天的太平軍頗感頭痛。戰鬥中,他身先士卒,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贏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讚賞。
就在曾國藩率兵圍攻安慶,朝廷的一道緊急奏摺交到了曾國藩手中。原來這是咸豐皇帝的一道手諭,意思是現在北京危機,要曾國藩派三千精兵去北京保護皇帝,面對這麼一封手諭,曾國藩此時進退兩難。可是歷代以來,皇帝的生命安危有威脅,作為臣子的自然要去保護,如果不派兵去保護,就落下了一個不忠的罪名。所以曾國藩面臨著兩難抉擇,去不行,不去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