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曾國藩率兵圍攻安慶,朝廷的一道緊急奏摺交到了曾國藩手中。原來這是咸豐皇帝的一道手諭,意思是現在北京危機,要曾國藩派三千精兵去北京保護皇帝,面對這麼一封手諭,曾國藩此時進退兩難。一方面要是離開了安慶,去北京就等於放過了太平軍,這麼一來,平叛太平軍的計畫就落空了,前面的努力也就白費了。可是歷代以來,皇帝的生命安危有威脅,作為臣子的自然要去保護,如果不派兵去保護,就落下了一個不忠的罪名。所以曾國藩面臨著兩難抉擇,去不行,不去也不行。
在這封手諭中,咸豐指名要曾國藩湘軍中的大將鮑超,鮑超這個人有很强的軍事指揮能力,而且驍勇善戰,此時對抗太平軍,他是得力主將。要是此時鮑超給抽調給了朝廷,對於曾國藩來說無異於是挖致命的牆角。其次手諭中還說讓鮑超入京之後接受勝保的調遣,曾國藩一分析覺得這件事不簡單,這分明是在拆臺。但是北京情况十分危急,要是此時貿然去北京,安慶這邊所有的努力都會白費。
就在曾國藩左右為難的時候,李鴻章來了,談論一番之後,不得不佩服李鴻章敏銳的軍事洞察力,李鴻章覺得雖然這道手諭情况危急,但是就算曾國藩派兵去了北京,也救不了北京,洋人的堅船利炮會很快攻佔北京,此時去了之後根本改變不了。英法聯軍進入北京,時間不會超過十天,而這十天之後,到底是戰是和,更偏向於求和。所以曾國藩要是派兵前去,要是正處在大清和列强求和的過程中,反而會添亂,畢竟這麼多的阿兵哥,去了之後,求和就沒什麼誠意了。
而如今這樣的危機怎麼破除呢?李鴻章覺得拖著就行,不出二十天,求和就會成功。李鴻章知道英法聯軍的目的是為了錢財和利益,其他的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所以求和能够成功。後來果不其然,咸豐皇帝出逃,去了承德,北京這邊留下了恭親王奕。對於恭親王奕來說,這個爛攤子還是要他收拾,其實恭親王能力更强,在他的周旋之下,與眾多洋人多次協商,答應了洋人提出的條件之後,雙方簽訂了協定,北京危機這才告一段落。
曾國藩是怎麼拖的呢?皇帝的手諭是不能不回的,囙此他在手諭中說鮑超的品級和經驗都不够,恐怕難以完成這個任務,懇請皇帝能不能換個有能力的人北上,這樣才能確皇帝的安全。就在這封回信發出去的時候,此時議和成功了,真的和李鴻章料想的一樣。這件事恐怕是曾國藩這輩子遇到的最難以決斷的大事,幸好有李鴻章出謀劃策,雖然最後轉危為安,曾國藩的內心還是心有餘悸。從這件事中能看出李鴻章卓越的政治洞察力,要是看不清大局,他也不會這麼推測。
曾國藩是一個很講求周全的人,做什麼事都會留有後路,這件事中他早就想好了後路,並寫了一封信給曾國荃,也就是曾國藩的九弟。在信中,曾國藩和曾國荃說,如果皇帝再下上諭二人一起帶兵去北京救駕,後來曾國荃的回了曾國藩一封信,曾國藩看完之後就燒掉了,囙此這封信也沒被留下來。根據後來的曾國藩家書可以推測出這封信的內容。
曾國荃是一個十分固執的人,現在已經圍住了安慶,如果一旦撤退,太平軍就會反撲,這樣一來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曾國荃自然曉得,所以對於曾國荃來說,此時去北京就是在縱容太平軍,曾國荃脾氣暴躁,而且直言直語,所以在這封信中很可能說咸豐皇帝這是在亂調遣,或者是說不救咸豐皇帝才好呢!這樣的皇帝絲毫沒有洞察力,如今這個時候,恭親王奕比咸豐有能力多了,還不如他做皇帝。當然這些內容都是推測出來的,雖然只是推測,但是符合曾國荃的心理以及性格。九弟說出了曾國藩不敢說的話,所以曾國藩看了之後就把這封信給燒掉了,要是繼續留在手中被別人發現了,曾家很可能被株連九族。
後來在曾國藩家書中就收錄了曾國藩對九弟的回信,在這封信中,曾國藩言辭嚴肅,責備了曾國荃的種種看法,這更加肯定了曾國荃在給曾國藩的信中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他這麼責備九弟就怕以後九弟會在一些場合說一些不該說的話,這也是在保護他,所以曾國藩家書公佈的時間很晚,為了就是避免殺身之禍。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