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洋山港集裝箱輸送量達1115.5萬標箱

上海 93℃ 0
摘要:今年以來,安徽蕪湖、江蘇太倉不少外貿企業,開始改變從當地到上海的公路集卡運輸,轉而以水運管道運抵或提離上海洋山港。今年上半年,洋山港集裝箱輸送量達1115.5萬標箱,同比增長20%,創歷史新高。

010805_p45.jpg

  今年以來,安徽蕪湖、江蘇太倉不少外貿企業,開始改變從當地到上海的公路集卡運輸,轉而以水運管道運抵或提離上海洋山港。在洋山港,穿梭於上海與長三角各口岸間的接駁船明顯多起來。

  這個“水水中轉”新現象,源自從去年底啟動並迅速推廣至太倉港、蕪湖港及浙江獨山港、安吉港的“聯動接卸”海關監管新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各港口貨物進出口可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恰如太倉港口管委會相關負責人所言,“太倉港已經約等於上海洋山港”。

  據介紹,“水水中轉”是外貿貨物中轉最為經濟、省時的運輸管道,但“水水中轉”需要海關監管政策與碼頭之間的高效協同。此前,外地外貿企業為了快速通關,往往選擇以成本較高的陸路運輸管道,將出口貨物運至上海,直接從上海報關出口。僅在蘇南地區,每天就有約4萬輛集卡往返於當地與上海港之間。“聯動接卸”,是上海及周邊港口與海關聯手推出的政策組合拳——外地港口相關進口貨物可在洋山港辦理進口放行手續,經專用駁船轉運至外地港口後直接提離;出口貨物在外地港口辦理報關手續後,經專用駁船從當地港口運抵洋山港後,也可直接搭載遠洋貨輪離境。這一模式一舉解决了貨物轉關申報等問題,組合了最經濟的運輸管道和最便利的通關政策,從而吸引外貿企業“弃陸轉水”,洋山港與周邊港口的“水水中轉”由此真正熱鬧起來。

  據悉,“聯動接卸”第一票始於去年11月3日。當天,安徽省科技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自美國進口的23.47噸紅橡木板材,在上海洋山港由洋山海關派員查驗放行後,經“太倉快航”接駁,從洋山港運抵太倉港。這一區域通關一體化新做法,很快在蕪湖港形成複製。今年3月10日,安徽一批出口太陽能電池組件,從蕪湖港運抵上海洋山港,成為蕪湖港與洋山港牽手運行“聯動接卸”首單業務。緊接著今年4月,浙江獨山港、安吉港的集裝箱貨物也開始“弃陸改水”,選擇通過水運接駁管道,在洋山港完成貨物進出口。據統計,今年1至6月,浙江、安徽、江蘇各港與上海洋山港之間以“聯動接卸”監管管道完成的進口達1.42萬標箱,出口更多,高達12.39萬標箱。

  江蘇一家經營板材業務的供應鏈公司負責人測算,公司每年進口板材約1000標箱,過去以集卡管道經東海大橋到洋山港,提貨後,先在上海找暫存倉庫,將貨物卸下,隨後歸還集裝箱空箱,再經公路運輸將貨物拉至太倉,中間環節多、費用高,還常遇道路堵塞,致效率低下。而今,進口貨物在洋山港實現通關放行後,可直接搭乘定班接駁船直抵太倉港,每個標箱可節約運輸成本約200元,運輸時長反而還比陸路運輸减少一半。不少嘗到“聯動接卸”甜頭的企業反映,物流時間上的確定性,讓企業能够算准庫存與周轉時效,從而降本增效,在交貨期上更敢“拍胸脯”,“以前沒有把握的契约也敢簽了。”

  上海洋山海關物流監控四科科長金傑告訴記者,新監管模式下,長三角各港口與上海洋山港“視同一港”,這既優化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樞紐地位,也强化了上海航運中心南北翼各港對上海的“喂給”功能。

  根據洋山海關的調研,現時按“聯動接卸”模式,每個進口和出口集裝箱可降低物流成本分別為200元和400元。時效上,發揮上港集團多式聯運接駁船作用,進口貨物自洋山港運至蕪湖港,物流平均用時48小時。

  “聯動接卸”這一創新舉措,直接促使長三角公路上集卡變少。近期,南昌、重慶海關也開始與洋山港接洽,更大範圍、更多點比特的“聯動接卸”有望在年內實現。多港聯動熱絡,更帶來各港集裝箱量俱增局面。今年上半年,洋山港集裝箱輸送量達1115.5萬標箱,同比增長20%,創歷史新高。同期,太倉港集裝箱輸送量同比增長42.61%,蕪湖港還首次進階中國江河港口集裝箱輸送量排名第四位置。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