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多屬疑難雜症,患者深受其擾。雖然國際上和國內有多本指南可指導腎內科的臨床工作,但腎病沒有特效藥,指南往往只是提出改善建議,而不是根治。
腎病之路,道路是曲折的。道路一曲折,就會出現眾多彎路。
許多腎病朋友摸不清門道,路上已經吃了不少虧。大家少走以下幾個彎路,走上正道,儘管道路曲折,依然前途光明。
彎路1:無症狀血尿、輕度蛋白尿卻做腎穿刺
慢性腎臟病有兩個臨床診斷:
(1)無症狀血尿(除鏡下血尿外沒有其它异常表現)
(2)輕度蛋白尿(尿蛋白低於1克)
指南對此二種腎病的診斷建議是:定期隨訪,若隨訪中出現持續性的中重度蛋白尿,或是腎功能下降,則考慮腎活檢。
為啥不建議行腎穿刺活檢呢?
這是兩種病情較輕、預後(也就是結局)較好的腎病。輕度蛋白尿預後較好,無症狀血尿預後更好,只要定期隨訪,發生進展的可能性非常小,做創傷性的腎穿刺檢查弊大於利。即使以後出現蛋白尿
當然其中部分患者做了腎穿刺,發了不少論文,穿刺結果多為輕度的IgA腎病,也有無需治療的薄基底膜腎病等等,穿刺前後醫生給出的建議並沒有改變:都是不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繼續保持原來的定期檢查和(或)常規治療。
彎路2:沒有症狀,就不用積極治療
古人較少得腎病,原始社會的腎病患者更少。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腎臟沒有進化出神經,受損時也沒有發出預警信號的能力。
在從前的時代,這倒不是多大的事。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升高了慢性腎臟病的發病率,如今世界上有了8億慢性腎臟病患者,平均每10人就有一個。腎病不疼不癢的這個特徵,讓許多腎友吃了大虧。
不止是90%的腎病患者不知道已患病,就連已經確診的患者中,相當一部分患者“神龍見首不見尾”。
說好定期複查,然後就沒了踪影。爾後光陰似箭,再見到時已經是中重度腎衰或尿毒癥,驚道:“沒感覺不舒服啊!怎麼會發展到這樣?”。
已經有明確的研究證實:堅持隨訪的患者,腎功能惡化和尿毒癥發生率顯著低於未堅持隨訪的患者。
無論自我感覺是否良好(你的神經細胞根本不可靠),要想腎功能好,先做好定期複查。
彎路3:降壓藥能不吃就不吃
老降壓藥確實有一定的副作用,如今普利、沙坦、地平類的降壓藥,副作用已經非常小了,別再擔心“降壓藥一旦吃上就停不下了”“能不吃就別吃”的鬼話。
如果是單純的高血壓、沒有心腦腎損害,且收縮壓未超過150mmHg,可以嘗試通過限鹽、减重、運動等管道降壓。生活方式干預若能讓血壓達標,則可以不用降壓藥。若沒有改變生活方式的决心和效果,吃降壓藥不要再猶豫。
而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尤其是腎小球腎炎、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患者,無論血壓高不高,都應積極應用普利/沙坦類降壓藥,且在醫師指導下用到可耐受的最大劑量,充分發揮降低腎小球內壓、降低尿蛋白、减慢腎功能下降的作用。
對於咱們腎友,降壓藥不是“能不吃就不吃”,而是“能吃就吃”。
彎路4:拒絕中藥,或是拒絕西藥
“中藥傷腎”“西藥治標不治本”的神論頗為流行,且有一大批擁躉,蠱惑腎病患者。
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都有一部分腎毒性藥物。我們要做的不是放弃治療,而是採取措施避免藥物性腎損害、發揮出藥物的效果。
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都正在且長期地在治標的前進道路上尋求治本。我們要做的不是因為無法治本就破罐破摔,而是把標(名額和症狀)控制住,盡可能地在治本(病理和病因)上得到更多改善。
如果西醫不能治腎病,協和為何是中國排名第一的醫院?北大為何擁有中國排名第一的腎內科?我們為何邀請北大的腎內科主任參加會診?
如果中醫不能治腎病,黨中央和國務院為何要頒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加强中醫優勢專科建設,做優做强腎病專科?
可能是因為這些擁躉比最高學府的教授和中央的決策層更聰明吧。
彎路5:生活上沒有掌握好“適度”
腎友的生活,需要掌握在一個適度的範圍:
比如蛋白質攝入量要適度,別素食,也別三天兩頭大魚大肉。
比如食鹽攝入量要適度,別吃太多鹽,也別不吃鹽。
比如性生活頻率要適度,別壓抑本性,也別縱欲過度。
比如運動量要適度,別整日葛優癱,也別劇烈到橫紋肌溶解。
各人有個體差異,初期可能不知道自己該吃多少、做多少。不足和超量,都是蛋白尿和腎功能的不利因素。多和首長大夫溝通商討,時間長了自己就學會適度、規範地管理病情了。
腎友最好的生活方式是踐行《中庸》之道:致中和,天地比特焉,萬物育焉。
你在腎病診治過程中有沒有走過大大小小的彎路?可以暢所欲言,大家一起避坑。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