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企吸引最多視線,本土汽車晶片展臺明顯增多,寶馬集團董事長認為——“今日中國動向,將引領明天世界方向”

上海 52℃ 0
摘要:今天的上海車展,以造車新勢力為代表的中國電動車企無疑吸引了最多的視線。本届上海車展上,來自本土的汽車晶片展臺明顯多了起來,這是中國汽車工業强鏈補鏈的訊號。

  記者宰飛俱鶴飛

  《紐約時報》駐華記者柏凱斯是上海車展的常客。本届車展開幕前,他發表了一篇報導,題為“如果是國產的、電動的,中國汽車買家就想擁有”。這篇文章的網路版標題意思相同而表述相异:“中國汽車買家不愛外國品牌了”。

  柏凱斯的潛臺詞是“中國消費者曾經如此執著於外國汽車品牌”。這正是他在16年前的那次上海車展上看到的。2007年,他在《紐約時報》發表的文章標題是一個疑問:“中國汽車應該長什麼樣?”文章一開頭是他對那次車展的觀察:上海車展的主要語言是中文,但設計詞彙是多語種的——義大利的華麗、德國的堅固、美國的豪放。缺了什麼?中國風格的汽車設計全無痕迹。中國本土企業曾對國外設計亦步亦趨。

  16年後,柏凱斯再次記錄上海車展時,已是另一番圖景。昨天,2023第二十届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簡稱“2023上海車展”)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柏凱斯在車展報導中寫道:“中國車企的崛起是中國在電動車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又一例證。中國現在製造、銷售的電動汽車數量居全球第一。中國的優勢覆蓋整個電動汽車價值鏈:它生產全球幾乎所有汽車電動機,加工絕大部分用於鋰電池的化學原料。中國甚至正在引領下一代科技——鈉電池。”

  從展臺佈局上也能窺探出近年來中外車企間的消長。據業內人士回憶,直到前些年,中國車企還競相把展臺設在賓士等國際知名車企周圍,期待消費者在湧向這些國際品牌之際順帶看一眼本土品牌。但是現在,中國電動汽車品牌才是其他車企在展會上爭相包圍的對象。這位業內觀察者說:“你希望靠它們近一點,中國公司有最熱門的電動汽車,而國外車企沒有那樣的光環。”

  巨人的腳步聲

  在美國記者柏凱斯發出“中國汽車應該長什麼樣”之問前兩三年,北京大學教授路風受科技部委託調查了中國汽車工業技術進步狀況。

  路風在調查報告中記錄了這樣一段至今讀來令人唏噓的插曲:2004年6月北京國際車展期間,幾家外國公司駐中國的負責人在北京大飯店召開會議,討論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前景。這樣一個主題的會議,既沒有邀請中國企業的代表參加,也不允許中國記者進入會場。

  路風說:“這種舉動充滿了象徵意義——如果沒有自强的决心和能力,中國的命運就只能由別人主宰。”當時,中國汽車工業仍以合資引進技術為主要路徑,組裝、生產國外品牌,少有自主產品開發。但路風認為,合資並不導致科技擴散和能力增長,加强自主開放是振興中國汽車工業的唯一出路。

  他在2004年的這份調查報告中預言,只要中國政府採取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3到5年內,所有的中國人都會聽到中國汽車工業巨人的隆隆腳步聲;10到15年內,這種腳步聲將會傳向世界。”

  今天的上海車展,以造車新勢力為代表的中國電動車企無疑吸引了最多的視線。曾經被許多人認為低端的比亞迪佔據了展廳的中央,不管是驅逐艦07等新車,還是雲輦系統等自研科技展區,都圍滿了中外觀展者。比亞迪正對面,是公認的國際豪華汽車品牌寶馬。

  這樣的場景在十多年前很難想像。

  光環下的冷思考

  梅賽德斯—賓士董事會主席康林松來了,奧迪首席執行官杜茲曼來了,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和近半個董事會來了,還有報導說福斯集團包了兩架飛機前來上海車展。這些國際車企高管來滬,既是為自家品牌站臺,更是為了瞭解中國蓬勃的電動汽車行情。

  儘管被全球同行看好,但中國汽車行業對形勢的認識極為冷靜。有統計稱,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企業近200家,處於小而散的狀況。與新能源汽車普遍對標的特斯拉相比,這些企業整車銷量少、利潤低。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日前甚至預言,“到2030年仍能存活下來的車企會在8家以內。”

  就銷量而言,2022年,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理想、蔚來、小鵬的銷量均在十二三萬輛,而特斯拉的全球銷量則高達131.4萬輛,約為各家新勢力的10倍。唯一能在銷量上與特斯拉抗衡的中國新能源車企是比亞迪,2022年銷量為186.9萬輛,其中純電汽車、插電式混動汽車各占約一半。

  與銷量直接相關的是利潤率。汽車產量達到一定規模後,才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2022年,特斯拉的營業利潤率為16.8%,遠高於國內同行(多在10%以下),更是讓一眾虧本賣車的新勢力羡慕不已。

  如果說在龐大的中國市場裏,銷量、利潤可以等待時間來解决,那麼,汽車晶片之困更需要中國車企主動突破。一輛汽車大約使用1000顆晶片,哪怕缺一顆,汽車也無法下線。過去兩年多,缺芯問題令國內外國車企減產甚至停產。上海臨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亞軍說:“國內車規級晶片供應高度依賴歐美企業,汽車晶片的自給率是個位數,汽車供應鏈安全問題依然存在。”

  近年來,上汽、比亞迪、吉利等傳統車企及“蔚小理”等新勢力都投入自研晶片研發。蔚來已經組建了近300人的晶片團隊,研發自動駕駛晶片和雷射雷達晶片。就在本届上海車展開幕前夕,上汽集團發起設立了60億元的上汽晶片產業生態基金。

  本届上海車展上,來自本土的汽車晶片展臺明顯多了起來,這是中國汽車工業强鏈補鏈的訊號。

  明天世界的方向

  柏凱斯的文章說,中國汽車買家不愛外國品牌了。這雖反映了近年來的某種變化,但也未免言過其實。統計資料顯示,直到去年下半年,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汽車中,中國品牌和國外品牌各占約一半。

  中外品牌之間,比銷量更鮮明的差別在於它們向新能源轉換的速度。據乘聯會數據,3月中國汽車市場,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達54.7%,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5.3%。也就是說,前者賣100輛汽車中有50多輛是新能源車,後者只有5輛。

  為此,國際汽車廠商正加大在中國市場投資,加速新能源轉向。今年3月,梅賽德斯—賓士在上海成立研發中心,聚焦智慧互聯、自動駕駛、軟硬體開發、大數據等領域。去年6月,寶馬投資超過20億歐元改造華晨寶馬生產基地,全新的iFactory裏達工廠開工。去年,福斯汽車宣佈計畫投資約24億歐元,與地平線在中國建立軟件合資企業,以提升數位化和智能化水准。

  在本届車展開幕前一天,賓士、福斯、寶馬三家德國車企分別在上海召開新品發佈會,主題不外乎兩個:擁抱電動汽車、擁抱中國市場。賓士一口氣亮出三款新車和一款概念車,均是電動汽車。用賓士自己的話來說,他們發佈的是“跨時代電動頂級豪華陣容”。福斯乾脆用他們的電動汽車品牌ID.命名當晚的活動。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演講時,身後大螢幕上顯示的一句話頗能概括這個嶄新的汽車時代:“今日中國之動向,將引領明天世界之方向。”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