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顧泳
在崇明區陳家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惑之年的陳海東正在社區醫生處進行糖尿病隨訪。“去年體檢查出血糖高,一開始我在市區大醫院看病,然後在崇明區三級醫院,往返都要一個多小時,而今就在家門口隨訪,開車過來10分鐘,醫生對我的疾病管理非常到位,真的很方便。”
來自崇明區衛健委的最新資料顯示,崇明區內三、四級手術開展年增長率超過20%。居民島外就醫率已低於5%,67%以上的居民在家門口的社區就診。歷經十餘年建設,大病不出島、小病不出鎮的願望變為現實。
疏通“急救生命通道”
曾經崇明居民最怕突發急危重症,一旦出現心梗、腦梗等,奔波到市中心就診,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建設區域性醫療中心兜底百姓健康至關重要。位於城橋鎮的新華醫院崇明分院,肩負起這一責任。
新華醫院崇明分院歷經十餘年“升級換代”,如今已實現年門急診量130餘萬人次,年出院患者4萬餘人次,年手術1.1萬人次。僅今年,區域內醫療機構上轉至崇明分院388人,下轉至社區267人,由此實現常見病、多發病留在島內的目標。
門急診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查小應說,區域性醫療中心要提升急危重症的診斷救治能力。早在5年前,醫院打通院前—院中—院內通道,4年前胸痛中心建設完成,副高以上職稱人才占比50%。這些年,胸痛中心持續優化流程,年均手術達1200人次,急診300餘人次,患者從接診到開通血管時間從最開始的70至80分鐘降至現在的56分鐘,急性心梗死亡率從5%降至2.2%,為崇明居民疏通出一條“急救綠色通道”。
兜底一張“社區健康網絡”
崇明區內醫療資源相對薄弱,以往老百姓求醫問藥多有不便,兜底的社區健康網絡尤為重要。崇明區衛健委主任蔡志昌介紹,自2015年全區啟動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完善家庭醫生制度,建立簽約服務機制,截至今年8月,全區重點人群簽約率已達45%。家門口解决常見病成為更多居民的選擇。
陳家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地處崇明區東部。“過去看個病去堡鎮要半小時,去南門要1個多小時,市區更是不方便。”陳海東住在陳家鎮,對家門口的醫療資源調整深有感觸。
記者來到這家崇明區內唯一的示範性社區康復中心,從慢性病隨訪、中醫診療到現代化康復一應俱全。這裡已成為周圍中老年人日常就診的不二選擇。74歲的劉老伯去年中風,兒子將其送往大醫院治療。急性期安然度過,但後續康復怎麼辦?兒子多方打聽,原來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是好去處,1個月前劉老伯在中心每天持續康復,穿上掛著天軌牽引的設備衣,由康復治療師帶領從病房走入康復區域,綿軟無力的雙腳漸漸有了重心,推著輪椅進來如今已能自行站立、偶爾行走。
探索醫聯體“藥品集采模式”
經過十餘年建設,崇明區醫療資源得到顯著提升。如今醫療佈局清晰,區內4家醫院(新華醫院崇明分院、十院崇明分院、第三人民醫院、新華醫院長興分院)先後與市區三甲醫院深度合作,同時輻射全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優化醫聯體管理模式。
現時崇明區內醫聯體已建成影像、臨檢、心電、5G超聲診斷4個中心,截至今年6月底,已為超過300萬人次提供遠程診療服務。醫聯體內成立了10個專病專科聯盟,同時遴選最常見5個病種16大類63種常用的慢性病藥物下沉至社區,切實解決居民上下級醫療機構用藥銜接難題。
在“新華—崇明”區域醫聯體內,3批次藥品集中議價採購試點,共產生25個中選藥品,平均降價幅度達40.11%,有效規範了藥品採購行為,提高了基金使用效率,切實減輕了患者負擔。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