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愛酸菜,蘇浙吃糕點,川湘曬臘味……年貨裏的年味,南北有何不同

湖南 105℃ 0
摘要:在我們的記憶中,年味不僅是街道的張燈結綵、家庭的歡聲笑語,還有琳琅滿目的各式年貨。年貨裏的食物,始終是過年最醒目的一張標籤。在中國的東西南北區域,鄉土標配食物的味道,就代表了家鄉的年味。你知道年貨裏的年味,南北有哪些差异嗎?記者採訪了來自不同區域的居民,從他們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關於年貨的儲藏習慣,南北有所不同。

在我們的記憶中,年味不僅是街道的張燈結綵、家庭的歡聲笑語,還有琳琅滿目的各式年貨。年貨裏的食物,始終是過年最醒目的一張標籤。在中國的東西南北區域,鄉土標配食物的味道,就代表了家鄉的年味。你知道年貨裏的年味,南北有哪些差异嗎?你家鄉的年味食物和風俗,又代表了什麼?

南與北的年貨風俗

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域因地理、文化環境不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飲食習俗。記者採訪了來自不同區域的居民,從他們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關於年貨的儲藏習慣,南北有所不同。

大連媳婦曉玲說,全國人民都知道北方人愛吃酸菜,在北方,過年前囤菜、醃酸菜是家家戶戶的習慣。無論是燉粉條還是包餃子,酸菜都是最好的配料,也是北方春節餐桌上的必選美味。她說:“現在,醃酸菜、醃白菜在量販店都能買到,但是老一輩的人還是喜歡在家中自己醃制,這是過年的一種儀式感。”

與北方人醃酸菜相比,南方人喜歡做香腸、掛臘肉。四川靚女王曉婷說,在她的家鄉,年前一個多月就要開始準備灌幾十斤香腸,買猪肉、腸衣等,自己拌料,用專用工具灌制香腸,“年前,每戶人家窗臺上都晾曬了紅紅的香腸,滿社區飄香。”在湖南、江西等地,老百姓還會準備曬臘肉,帶著柴火味的臘味也是過年不可缺少的口味。

過年吃餃子還是湯圓,一直是南北居民熱議的話題。北方人愛吃水餃,南方人會選擇湯圓。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據記載,餃子在東漢時期就出現了,又稱為“交子”“嬌耳”,有著“更歲交子”之意,表示新舊交替。因為餃子形似元寶,不少地方的人會認為,包餃子是包住了福運。

而對南方人尤其是蘇浙人來說,湯圓象徵闔家團圓,過年吃湯圓意味著新的一年團團圓圓、闔家幸福。湯圓起源於宋代,在南方興起流行。吃湯圓的習俗,宋代記載較多。當時的明州(即寧波)興起一種新奇食物,用各種果餌做餡,外用糯米粉搓成球,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裏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圓子”,有的地方也叫“湯糰”,廣東人叫“湯丸”。

過年前,北方人做餑餑,南方人備年糕。餑餑是舊時北京人對麵食的統稱,北方人麵食花樣多,到了過年,會做各種造型的饅頭,由於體積較大,又被叫作“餑餑”。對北方人來說,過年期間蒸饅頭,象徵來年蒸蒸日上。饅頭是發麵做的,蒸時會膨脹發起,也寄託“發家”的美好祝福。

而南方的年糕也有美好的祝願。年糕與“年高”諧音,寧波人就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諺。年糕也有紅、黃、白三色,象徵五穀豐登、生活富足。

糕點世界的地域差別

在年貨清單中,甜鹹相宜的糕點是必不可少的年味美食。來自不同家鄉的糕點,又有哪些地域風采?

在中國,糕點的製作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先秦古籍《周禮·天官》中就有“糗餌粉粢”的記載,“糗餌”“粉粢”指的就是將稻米、黍米等搗成粉製作的糕點。到了漢代,蒸餅、烙餅等餅類食物嶄露頭角。

南北的物候不同,南方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北方以小麥為主,糕點在風味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京津、蘇滬、粵潮等幾大主流糕點流派。

京津地區糕點比較出名的是“京八件”,是8種形狀、口味不同的京味糕點,原是明清的宮廷糕點,後流傳至民間,以棗泥、青梅、葡萄乾、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鹽等8種原料為餡,用猪油、水和麵做皮,以皮包餡,烘烤而成。根據餡料不同,又分成“上四樣”和“下四樣”,都有美好的祝福寓意。“上四樣”各印有“福祿壽禧”4種字,“下四樣”分別是象徵財富的銀錠餅、取“吉慶有餘”之意的雞油餅、寓意早生貴子的棗花餅,以及含狀元及第美好祝願的卷酥餅。

北京稻香村小“京八件”

與北方糕點相比,南派點心更講究古法制糖,代表性的有蘇式月餅、青團、猪油年糕、百果松糕和各類酥糖等。比如,荷花酥是浙江杭州傳統糕點,是明清時期的宮廷點心,如今是逢年過節宴席中的一種花式糕點。中式點心中,酥皮點心分明酥和暗酥,荷花酥是明酥的一種,即從表面就能看到清晰的層次,吃起來脆酥香甜,有一種江南點心特有的秀美靈動。

再比如,徽州有一種獨有的嵌字豆糖,豆味、芝麻味和糖味混合。最有意思的是,每塊糖中都蘊藏一個吉祥如意的漢字。過年時,孩子拿一粒“壽”字送老人,老人選一粒“財”或“安”給兒女,孕育了無聲的祝福和家的味道,這種“字裡行間”流淌出的年味令人難忘。

再往南走,廣式糕點更多和早茶文化相結合,進入正餐的行列,所謂“一盅兩件飲早茶,三包五點食點心”。叉燒包、蝦餃、燒賣、蛋撻是廣式點心的“四大天王”,另外富有地方特色的點心小食還有馬蹄糕、蘿蔔糕、蜂巢香芋角、雞仔餅等。

“京式糕點端莊,江南糕點精緻,川式糕點酥脆。”這是不少美食達人在品嘗各個地區糕點後的心得。作為必備的年貨之一,形美味甜的糕點吃出了甜如蜜的生活。

年貨裏的“家鄉味”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宋代陸遊的這句詩,好似傳遞了一幅畫面:我們享受闔家團圓的歡樂,更品嘗了舌尖上的家鄉美味。全國各區域特別的年貨還有什麼?品一品年貨裏的“家鄉味”。

在湖北,過了臘八節,許多人家窗外都掛著臘魚、臘鴨。對湖北人來說,過年要用紅辣椒、蒜苗和醬油等蒸臘魚。而雲南的風俗是吃“殺豬飯”,這在都市已不多見,但農村還保留了這一風俗。置辦“殺豬飯”是年底一家人最開心的事情,用土猪肉、美酒等招待鄰里鄉親,開席一般在下午6點,大家圍坐在一起,祈福新的一年日子紅火。

曬臘魚

湖南湘西土家族人過年都要打糯米糍粑。客家人也有吃糍粑的習慣。而廣西壯族地區過年則有吃年粽的習俗,每年春節前都要包粽子或買粽子。

在內蒙古,牛肉幹、奶嚼口等各種肉和乳製品是家家戶戶的必備年貨。內蒙古牛肉幹又叫風乾牛肉,源於蒙古鐵騎的戰糧,攜帶方便又營養豐富,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行軍糧”。

在東北,由於氣溫“優勢”,許多人家的年貨中都有“凍水果”,其中最常見的便是凍梨。這種凍梨並不是在冰柜裏冰凍而成的,而是放在室外隔上一夜就成了凍梨。室外溫度越低,凍梨甜度越高,味甜多汁。此外,東北還有凍草莓、凍花紅果、凍黃桃、凍覆盆等,總之“萬物皆可凍”。

八寶飯是滬蘇浙區域傳統年夜飯必不可少的食物,它由糯米、豆沙、棗泥、果脯、蓮心、米仁、桂圓、白糖、猪板油等原料配合製成,口味清甜軟糯,也象徵吉祥平安。在南方的一些地區,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餅。立春日往往在農曆新年期間,古代的立春日有食面餅的習俗,與數種蔬菜同食,名曰“春盤”,吃春餅也叫“咬春”。

八寶飯

在江蘇蘇州,有一種年味叫“禿黃油”。禿在吳語中發音近似“忒”,是“只有”或“獨有”的意思。年前,蘇州人會將蟹黃蟹膏用葱、薑爆香,加入黃酒、高湯,淋猪油密封保存。吃年夜飯時挖上一勺,或者做個蟹粉豆腐,就是一盤下飯菜。

在福建福州,有“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的說法,福州人逢年過節有一道菜必不可少,叫“太平燕”,也稱為扁肉燕。“太平燕”主要由鴨蛋和肉燕組成,肉燕是由猪肉加番薯粉手工打制而成。由於這道菜的形狀有點像含苞待放的長春花,又叫“小長春”。福州有句老話叫“吃鴨蛋講太平”,所以他們過生日煮長壽麵時要加上兩個鴨蛋,象徵平安長壽。

(題圖為上海市民在購買臘味年貨,孟雨涵攝;文內其他圖片來源:新華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