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三聯美食
『武漢的美食,就如同這座熱烈滾燙的江城一樣,充滿江湖市井氣息。』
文/李清
武漢是一座被碼頭文化浸潤的都市,碳水則是這座碼頭都市生生不息的能量源泉。在武漢眾多碳水炸彈中,糯米無疑是出場率最高的角色。
武漢的糯米不像江浙一帶散發著糯嘰嘰的甜蜜,這裡的糯米大多鹹口,就如同這座熱烈滾燙的江城一樣,充滿江湖市井氣息。
若按知名度來排序,糯米界的扛把子那還得是豆皮。一口大鍋鋪上薄薄一層米漿,再疊加一層金黃蛋液,翻面後均勻抹上一層煮熟的糯米,最後撒上精華的筍乾瘦肉幹和鹵水,待到香味漫出時,就算大功告成。還未開吃,這層次分明色澤鮮亮的賣相就讓人口水直流。
身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伢,我私將武漢的豆皮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老通城、三鎮民生甜食館等為代表的老字型大小連鎖。這些老字型大小豆皮的“皮”相對厚一些,雞蛋的比例更高,吃起來更香酥;另一類則是各家樓下、小街小巷裏的私人攤鋪,這裡的豆“皮”米漿更多,皮也就更軟,糯米裹著的鹵水更多,濕濕糯糯,極其入味。
▲老字型大小豆皮的“皮”相對厚一些(關海彤攝)
無論是哪種風格的豆皮,只要你是一個鹹粽子愛好者,就一定不能錯過這黃燦燦、油亮亮的金色傳說。
說到私人攤鋪,小學門口一家小攤可謂即是童年陰影,但也是人間美味。小攤是一對夫妻經營,女人高大肥胖,扮相實在太邋遢:衣服破爛、皮膚黝黑、頭髮散亂。賣完豆皮她會直接去學校周邊撿垃圾,若是路過的人見了肯定以為她是以拾荒為生的流浪者。
男人矮小,眼神有些膽怯,極少言語,和女人站在一起十分不搭調。但這家做的豆皮,配料豐富,除了傳統的筍乾豆干,還會加豌豆、玉米,鹵水也加得也毫不吝嗇,糯米幾乎被泡在汁水裏,別家的豆皮是咬著吃,他們家的得靠“扒拉”。
因為沒有那麼體面的外貌,童年的我們總是一面吃著香氣四溢的豆皮,一面偷偷編造著這家人的糟糕傳言。直到長大後審視當年那些不友善的言語,才懂得夫妻的舉止皆因生活不易,美味的豆皮其實也包含著生活的苦澀呐。
武漢的糯米雞,廣州人看了可得直呼騙人,因為這的糯米雞裏居然沒有雞,只有滿滿當當一拳頭裹了麵糊後被油炸的糯米團。
圖/視覺中國
緊致的糯米團有的摻著筍乾、香乾、碎肉,有的乾脆全是糯米,分量十足。別看糯米雞用料和做法簡單,這米、面、油、炸相結合,簡單粗暴地將武漢過早的三大特色——高碳水、高油脂、高熱量展現地淋漓盡致。雖說味道上並不令人驚豔,但憑藉吃一口早上飽了,吃一個能飽到下午的神奇功效,已喂飽了世世代代無數碼頭人。
在武漢,糯米雞的攤位通常不會只賣糯米雞,一口大油鍋還會炸酥餃、糍粑、面窩等等。酥餃和糍粑都是糯米搗成團後下鍋炸,只是酥餃長得像油條。
餡是軟的,咬一口可以像芝士一樣拔絲。糍粑則方塊形,口感硬一些。出鍋後均裹上厚厚的黃豆粉和砂糖。其實這兩個甜口糯米並不合我胃口,我媽倒是情有獨鍾。
爺爺家住在老漢口的平房,老街坊裏就有一家“炸貨鋪”。記憶中小時候去老人家玩,我和我媽路過巷子總會被糯米的香味吸引,若是正巧餓了,就一人買一個,各類糯米排列組合,又或是只買一個對半分,單單過個嘴癮。
如今爺爺奶奶都已去世多年,回憶起這些日子好像已經過去了很久,但那些畫面浮現在眼前又是如此清晰。每每回想心裡甜甜的也鹹鹹的。
說到武漢糯米,那無論如何也不能不提糯米包油條。
油條可是全中國最常見的早餐之一,而只有酷愛糯米的武漢人發明了用糯米包油條的吃法。最經典傳統的糯米包油條是將熱乎乎的糯米攤平,鋪滿一層白糖、黃豆粉、芝麻,捲進半根油條包好,聽起來油條是鹹的,撒上的料是甜的,怎麼都不太搭,可每次吃進嘴裡總能混合出令人不解的和諧。
圖/攝圖網
特別是原本酥脆的油條,被散發著熱氣的糯米包裹後變得軟而韌,入口先是微甜,咀嚼兩下又迸發出鹹香,這是高溫蒸煮和熱油炸制的完美結合。
經典的糯米包油條是甜口的,除此之外也有中間夾土豆絲或酸豆角的鹹口。高中時校門口有比特糯米包油條的小攤,大家就一天甜一天鹹地吃著。長大後卻發現武漢的小攤越來越少,過去隨處可見的糯米包油條這年頭卻只能憑藉點評軟件去搜尋了。
有時不禁感歎,這歲月啊,就像盛著糯米的大木桶,剛開蓋時翻湧出大團白撲撲的蒸汽,不一會兒卻稀釋在空氣中無影無蹤。
雙面金黃油酥,皮軟餡大,這就是武漢的汽水包。最早的汽水包只有一種糯米餡,後來加了很多花樣,常見的還有蓮藕、粉絲餡。
三種經典口味居然全是碳水包碳水,武漢人可真是把“愛碳水”刻進了骨子裡。油潤光亮,外脆內軟,餡料糯鮮,巴掌大的一個汽水包拿在手裡沉甸甸的,武漢話叫“扎實”。稍稍咬一口,滿滿的糯米冒著胡椒和醬油的香氣,又因為是由汽水蒸熟,一口下去還些許汁水,飽腹滿足。
高中時候離學校最近的汽水包店是在分校門口,離本校大致有八百米,所以並不是每位同學都能在七點打鈴前去八百米外買汽水包,這時候就得靠正好順路的同學幫買帶一份了。
猶記一天早上,一比特重情重義的同學為我們組三列七排一共二十一比特同學每人帶了一個汽水包!那滿身的包子仿佛是要去春運回老家,路人瞠目,組員歡呼,汽水包也從此成為了我們的“組包”。
燒麥乃中國名小吃,各地的燒麥都有著不同的做法,武漢的燒麥叫“重油燒麥”,顧名思義油厚汁足,最大的特點是胡椒多味道重。在武漢提到重油燒麥,當家的必是嚴氏燒麥。
嚴氏是一個大家族,老輩在時統叫嚴氏燒麥,過世後老字型大小由子女分用,所以現在有“嚴氏重油燒麥”、“德福潤嚴氏燒麥”、“嚴大姐燒麥”、“嚴老么燒麥”等店。各家店味道有些微差別,但不變的是嚴氏傳統的皮薄剔透,辛辣鹹潤,猪油噴香。
圖/攝圖網
每個燒麥的糯米裏還有大塊的瘦肉和香菇,一口下去有肉香、有香菇鮮、有糯米軟黏、有胡椒味沖,外地的朋友多半會覺得油膩,但在武漢這可是人間至味。
兒時的我體弱多病,需要長期在一醫院看病,每個月我爸都會騎著電動車跨過漢江,風雨無阻地帶我去醫院。小孩子最怕就是去醫院,這一趟趟就醫之旅唯一值得期待的就是一醫院對門就有一家嚴大姐燒麥,空腹抽完血出了醫院門,和爸爸排著長隊一人一碗重油燒麥,再加上一碗糊米酒,嚼著油亮亮的燒麥,至少在那一刻,心裡默默開心:生病不也挺好的。
如今的我們已經成為了社會洪流中千篇一律的打工人,為了能多睡五分鐘,早就習慣了早餐只吃便利商店。而記憶中的味道始終是清晨早點攤冒出的熱氣,是高中早自習結束後課間十分鐘的囫圇兩口,是週末爸媽喊你起床時桌上買好的早餐。糯米很香,小時候的夢也很香。
END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