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結束,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但是蔣介石發起了內戰,而東北又是國共兩黨爭奪的焦點。韓先楚任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三縱隊司令員,負責創建東北根據地的鬥爭。為此雙方僵持不下。就在攻打錦州城的制高點時,韓先楚要求低火炮攻打,可團長說因地形原因,火炮難以運輸。可韓先楚稱他自有妙計。那麼司令員到底有何妙計呢?
1945年8月,韓先楚奉上級命令,率抗日軍政大學營員一大隊進入東北,參加創建東北根據地的鬥爭,此次戰役,上級欲將東北的國民黨軍盡數消滅在關外,而錦州就是此次戰鬥的關鍵地點。
此時的錦州城內駐有有國軍10萬餘人,而且城防設施非常複雜而堅固。錦州城有兩個制高點,形成了敵城北的兩扇大門。如果不拿下這兩個制高點,革命军很難進入錦州城,更談不上拿下錦州城。
錦州城第一個制高點是配水池,當年系日本人修建,是給遼西省政府和達官貴人們供水的自來水設施。配水池位於錦州市城北約1公里,地勢較高,可以俯瞰錦州全城。可見配水池在整個錦州防禦體系當中有多麼重要。
20團經過一天的奮戰,沒有攻下配水池,而且雙方人員傷亡很大,戰事一度處於焦灼狀態。韓先楚說用火炮、山炮抵近射擊,才能解决問題。但團長說此辦法不錯,只是這種開闊的地形,山炮根本運不上去。這時韓先楚稱他自有妙計,他說把山炮拆開,挖暗道運上去!
工兵營連夜開挖,經過一整夜的時間,交通壕挖到距敵前沿陣地100多米的地方,山炮運上去裝配。隨著幾聲炮響,配水池的防禦明堡、暗堡一下子就被炸開了。國民黨軍怎麼也想不到,革命军能够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將山炮運到自己眼皮底下來。
錦州城的另一個制高點是“大疙瘩”。大疙瘩位於錦州城正北,遏制著通向城內外的要道。大疙瘩原是個古烽火臺,經風曆雨成了大土包。日軍在此修築個鋼筋水泥大碉堡,外面覆蓋著近兩米來厚的積土,炮彈落上去就像手指彈腦殼一樣,不傷毫髮。只有搞掉這個大疙瘩,才能劈開錦州的北大門。
韓先楚觀察大疙瘩後有條暗溝,直通錦州城,於是他决定一個連從側方迂回插進,切斷了交通壕。正面24團3營加緊攻擊,終於“大疙瘩”也拿下來了。
韓先楚攻破敵人經營多年的城防工事,在攻克錦州的戰役中立下了大功,這為遼沈戰役取得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