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到底有多窮?粵北至今還有泥巴房,有人三餐都困難

贵州 73℃ 0
摘要:於是乎,對於僅從新聞上認識廣東的國人而言,“廣東”兩個字無異於“有錢”的替身。的確,“珠三角九城”作為廣東富庶地帶,常年與經濟騰飛、快速發展等詞彙聯系在一起。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廣東的富庶實際上只是部分富庶,經濟騰飛也只是部分騰飛,在那些非珠三角地帶,貧窮與落後仍舊存在於廣東這片土地,且日漸拉開差距,直至成為鴻溝。2019年,廣東的經濟總量超過了10萬億人民幣。

作為“北上廣深”後兩位的所在,沿海地區的經濟強省廣東,已經連續31年穩居全國GDP第一的位置,並且如果不出意外,這個第一還將繼續蟬聯下去。

於是乎,對於僅從新聞上認識廣東的國人而言,“廣東”兩個字無異於“有錢”的替身。

的確,“珠三角九城”作為廣東富庶地帶,常年與經濟騰飛、快速發展等詞彙聯系在一起。

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廣東的富庶實際上只是部分富庶,經濟騰飛也只是部分騰飛,在那些非珠三角地帶,貧窮與落後仍舊存在於廣東這片土地,且日漸拉開差距,直至成為鴻溝。

2019年,廣東的經濟總量超過了10萬億人民幣。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大概就相當於韓國一整個國家的經濟總量吧。

說廣東富可敵國,並非是我們國家人民一廂情願。

確切地說,從1989年開始,廣東的經濟就一直領跑全國,作為中國的南大門,廣東一直以來都是共和國在經濟藍圖中的驕傲。

然而,廣東富裕是不假,但它的富裕並非均衡富裕,這也是真。如果有人能够從深圳驅車一路開到湛江,就能體會到廣東人口中的那句“窮也廣東,富也廣東”究竟是什麼意思了。

外地人印象中的廣東,處處富得流油,是高新科技、現代化的代名詞,如果更精確一些,這些詞其實應該是“珠三角地區”的代名詞,但偌大的廣東,卻不僅僅只有珠三角,那些少有人關注的粵西沿海地區,如今仍舊遍佈著貧困與心酸。

眾所周知,珠三角地區共有九個都市,分別是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珠海、肇慶、中山、江門、惠州,這幾個都市佔據了廣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GDP。

可廣東作為一個省,下設21個地級市,除了這九個經濟快速發展的都市外,其餘的諸如清遠市、汕尾市、韶關市都有著出了名的貧困縣。

如果把全廣東的經濟總量比作十元錢,珠三角九個都市就分走了其中的9元,其餘的都市共同瓜分餘下的1元,那麼它們的經濟情况,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廣東的富裕,相信每個人都多少有所體會,但廣東的窮,卻很少有人能够直觀感受。

在一些tvb劇集中,劇組想要到一些特別貧困的地區取景,首先便會想到粵西、粵北地區。拿清遠市來說,它就曾多次出現在電視劇中,被提及的場合也大多涉及到“窮”。

據家住清遠的網友講述,他的家鄉如今仍舊有不少人住在黃泥巴建造成的房子裏。

當地人沒有水泥,只能用泥巴蓋房子,就連灶台也一應都是泥製成的。這樣的房子沒有鋼筋,用大條的木頭製成,無論從安全角度還是居住角度,這樣的房子都不能算作是合格。

2010年,《南方日報》就廣東貧富差距巨大做過一次專訪調研,題目叫《“窮廣東”調查》,其中採訪到廣東一些貧困市縣人民的生活時,人們這才發現,從1989年就開始領跑全國的經濟大省廣東,竟然還有生活得如此困窘的人。

面對記者的採訪,廣東省韶關市梅花鎮的村民廖才兵說,自己的生活境况,就是三餐都比較困難。現時能够保證的,就是每頓都有粥喝,勉强不餓,但如果想要吃上更好一點的飯,就比較難。

廣東省韶關市社會保障局的相關人士說,自己當年進這個扶貧村的時候,看到眼前的情景眼淚都快要落下去了。

他所在的老鄉家中,一共就只有十個平方不倒,房頂是漏的,家徒四壁,連燈都沒有,日常煮飯、洗衣、生活都在這區區十個平方裏,天長日久,牆壁都被熏得黢黑。

看到這位老鄉家中的窘境,他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之前根本沒有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做貧富差距。真正的貧富差距,不是賺一百塊和賺五十塊的區別,而是天上與地下的區別。

同樣是農民,在“富廣東”範圍的獵德村、楊箕村的村民,動輒身價上千萬,日常的生活就是背著化肥袋,穿著樸實的衣服行走在收租的道路上。

活生生的且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正切實發生在廣東大地上。

如果從數據來看,以各地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廣東大概能够分成三個區域:發達的珠三角、中等的粵東、粵西兩翼平原以及最窮的粵北山區。

它們之間的差距是從2005年到2018年這十幾年間顯著拉大的。那麼,到底是什麼,使得這個深受國家政策影響的省份,出現了如此巨大的斷層呢?

首先是地理因素。要知道,萬事萬物的發展,離不開當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想要騰飛,也得先問問地理環境是不是答應。

廣東省內共有3條江水,分別是西江、北江和東江,這三條江水縱橫交錯,最終合流匯入大海,並且在廣東大地上衝擊形成了省內最大的平原,也就是如今的珠江三角洲。

除了珠江三角洲外,在廣東的東部和潮汕地區,還有同樣是被江水衝擊而形成的潮汕平原,這也是廣東的第二大平原。

眾所周知,有平原的地方,地理條件相對不會差到哪裡去,有人會說,按這麼來看,廣東的地理位置不錯啊。

然而,事實情况是,平原並非廣東的主要地形,甚至只佔據廣東的百分之十,這裡其實是以山地為主的地貌,大山巍峨交錯,三面包圍,將廣東分割開來。

除了在地理上阻礙了人們的交往,還形成了廣東各自獨立的三種文化,它們分別是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如今的廣東,廣府文化佔據絕對的優勢,以其超强的GDP帶動,一力影響整個廣東,以至於在外地人看來,廣府文化即廣東文化。

其次便是政策影響。想要讓廣東的經濟真正擺脫貧富差距大的困境,不僅僅需要珠江三角洲“中間發力”,更需要粵東和粵西崛起,發揮兩翼的優勢,廣東才能够真正做到“如虎添翼”。

事實上,在歷史的進程中,粵東和粵西並非沒有適合發展的機會,但為什麼偏偏得利的只有珠江三角洲呢?

這就要說到其他地區是如何錯失發展機遇的了。

撇開久遠的古代,單說新中國成立後,其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整個廣東省的各個地區都差不多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

1985年,國家鼓勵沿海城市大力發展輕工業,搞出口創匯。當時是,全國上下一盤棋,大部分得到改革開放春風吹拂的都市都積極回應號召,重新部署自己的下一階段計畫。

然而作為粵西“排頭兵”的湛江,卻在這個時候打退堂鼓,提出了“兩水一牧”的口號,自顧自發展起了水產和以水果為代表的農業,對於港口、鐵路建設與招商引資的工作相反並不積極。

從1995年到1999年間,湛江的經濟增長速度為6.9%,已經與廣東省10.2%的增速拉開的差距。在此後十年間,走私的盛行,工廠的倒閉,將湛江逐漸拉入絕境,這個差距將會越拉越大。

反觀粵東,作為粵東“排頭兵”的汕頭,在一開始的發展隊伍中其實並沒有掉隊,它按部就班地發展著輕工業,開設了很多玩具、服裝加工製造廠,一度成為粵東發展的門面。

但進入九十年代後,汕頭也苦於市場經營環境的不佳,走私、逃匯騙匯等“快錢”不僅極大擾亂了市場經濟規律,還讓市場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境地,很多老實做生意的企業經營不下去,最終撤離汕頭。2001年,汕頭外遷企業達到了1200多家,極大地重創了汕頭經濟。

1996年時,汕頭的GDP還在16.04%,超出全省的平均發展速度,但到了2000年,這個數位已經一路下跌至7.3%。

時代的脈搏就是如此,一個節奏沒能踏上,後面的騰飛幾乎與自己無關。

結語:

其實無論是過去還是如今的新時代,廣東從未放弃自己的貧困帶,在大力發展珠江三角洲的同時,粵西、粵東兩翼也始終被記掛在心頭。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致富道路上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2018年,隨著汕頭站改造工程基本完工與廈深鐵路汕頭聯絡線開通,粵東與珠江三角洲的聯系被打開,從此被納入了“富朋友”的朋友圈;

2021年,從湛江到廣州的高鐵也隨即開通,粵西地區同樣順利加入“富人朋友圈”,能否發揮中心優勢,帶動兩翼發展,就看廣東地區如何利用交通的優勢,進行經濟帶動了。

對於粵東和粵西來說,克服了地理要素,隨後要克服的,就是幾百年來互不交融的文化差异了,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固步自封是最難取得進步的,想要取得長足發展,除了善於學習發達地區的發展優點,也需要接納適合新時代的發展理念。

或許有一天,“窮廣東、富廣東”,會真正變成“同一個廣東”。

作者:黑猫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