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誤會了!原來廣東人講“撲街”,並非真的罵人?

贵州 129℃ 0
摘要:“撲街”是廣東和香港講粵語地區的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語,亦是廣東話中一個罵人的主要元素。最後第三,當然會用來形容其他人的人品差劣的人。下麵我們一起深究一下,“撲街”的一些趣味歷史。以“撲街”來罵人的源由眾說紛紜,尤其粵語地區,會出現很多舶來詞。那麼有人猜測,“撲街”是否也是英語裡面罵人“Poor Guy”的意思?

“撲街”是廣東和香港講粵語地區的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語,亦是廣東話中一個罵人的主要元素。“撲街”不同場合可以是名詞、動詞或者形容詞,主要有三個用法:首先是形容人真的撲倒在地上,第二種就是以“撲街”來指事主發生了不幸或是不好的事情,類似我們經常看好萊塢電影,老外經常會冒出一句:God Damn it!最後第三,當然會用來形容其他人的人品差劣的人。下麵我們一起深究一下,“撲街”的一些趣味歷史。

《集韻》和《禮部韻略》都是宋仁宗景佑四年(西元1037年)由丁度等人奉命編寫的官方韻書。撲(僕)街(僕,《集韻》標注的發音為“普木切”,粵語拼音:puk1 gaai1,亦作英文字母:PK)。以“撲街”來罵人的源由眾說紛紜,尤其粵語地區,會出現很多舶來詞。例如“鹹濕”,源出於英語hamshop,是淫穢,好色之意。那麼有人猜測,“撲街”是否也是英語裡面罵人“Poor Guy”的意思?

舊時香港偶爾有人會因各種原因伏在地上,橫屍街頭,囙此罵人撲街有咀咒他人不得好死的意思。在香港流行文化中,有撲街一詞的作品,都會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賭俠1999》化骨龍的一句“撲你個街,還有就是《賭俠2之上海灘賭聖》中川島芳子大叫:“我要殺死丁力呢個撲街!”都是街知巷聞的電影對白。

現時不少人認為撲街是一個比較粗俗的字詞,難登大雅之堂。可是舊時香港各大報章其實並不介意生動一點,以此字形容不同的情况,讓我們一起看看:

在5、60年代,報章有時會以“撲街”形容人僕倒,連印度總理尼赫魯也不例外。

工商晚報,1952-07-30當時有不少意外新聞亦以撲街來形容傷者受傷的情况,例如1963年大埔的一宗交通意外,便有一名孕婦撲街受傷。

1961年有記者為拍攝路面情况,僕在地上影相。(華僑日報,1961-01-12)至於“僕街”的原意—橫屍街頭,有時也會在社會上發生。1964年便有試過因電車過彎時太快,令乘客僕倒死亡,後來更召開死因庭研訊。

大公報,1967-11-22“撲街”算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廣東話用字,時至今日的用法亦無重大轉變,只是多了一些如“睇人撲街最開心”的趣味新用法。

不說不知道,其實古粵語裡面還是很多粗口髒話的,但是為數不多能够流傳下來,大家第一想到就是撲街!此詞的普及率非常高,甚至成為了不少人日常生活交談的用詞。這一定程度上是基於近代廣東的戰亂歷史。由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歷經農民起義、三合會活動、革命黨活動、北伐、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普通老百姓所見到街頭死亡,已經習以為常,故一段時間後,人們已經見怪不怪,不覺得恐怖了。所以老一輩的人,多以“斬頭鬼”、“打靶鬼”、“冚家鏟”、“死仔包(袋)”或“撲街死”等等惡毒語咒駡別人,現在遠離戰爭、只留下“僕街”。後來演變出毫不經意的咒駡語(隨口噏),將那些粗口用字以諧音字代替,和惡毒罵語的關鍵字,好像死、鬼和閣家除去,演變出衰鬼、死佬(仔)、死鏟、僕街等比較中性和個人的廣東咒駡語,大部分操粵語的人,都會不自覺地、隨時說這些俗語,偶有名人於公眾場合也會用來說笑。由心中暗罵,只是宣洩突然情緒罷了,多數沒有惡毒心意。所以如果你認識一些廣東朋友,交談之際,如果他們隨便出口成章就說撲街,大家不要誤會,其實他們內心並沒有惡意的,只是習慣罷了!

儘管撲街作為俗語的普及率非常高,又談不上粗言穢語,但始終難登大雅之堂,尤其是因應正統學術和學校語文,仍視之為禁忌而“受管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網友都流行英文字母簡化字代替,比如現在流行的YYDS等等。於是一些替代字遂應運而生:

PK:源於撲街的英文譯音Puk Kai。

趴街:趴是撲完之後的一個狀態,趴在街上。

曲街:是“撲街”一詞在佛山一帶的粵語南番順方言變體,在香港則把其理解作“曲”為撲之諧音。

不該、鋪蓋、破蓋:普通話發音相似。

Poor guy、book guide:英文發音相似。

标签: 粵語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