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降壓藥、降脂藥期間,千萬不能吃這個水果!不僅失去藥效,嚴重會致命!

養生健康 70℃ 0
摘要:每年的中秋節前後,都是西柚上市的時節,那西柚肉甜多汁,是許多人的摯愛水果。不僅如此,西柚汁和柚子茶也是非常受人們歡迎的飲品。在眾多水果中,西柚可以說是藥物最大的剋星,它不僅會使藥物失去藥效,還會使某些藥物變成“毒藥”,嚴重時會致命!在醫院裏,西柚和西柚汁也早以被列入心內科醫生的“黑名單”,他們都會告誡患者,在吃降壓藥或者降脂藥期間,千萬不能吃西柚或者喝西柚汁。

每年的中秋節前後,都是西柚上市的時節,那西柚肉甜多汁,是許多人的摯愛水果。

我們都知道多吃水果蔬菜對身體健康有好處,更何况西柚能够消食養顏還能减肥,囙此許多人都常將西柚作為茶餘飯後的水果。

不僅如此,西柚汁和柚子茶也是非常受人們歡迎的飲品。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西柚和喝西柚汁的,具體是什麼原因?下麵來為你揭曉答案。

一、“藥物的剋星”——西柚

在眾多水果中,西柚可以說是藥物最大的剋星,它不僅會使藥物失去藥效,還會使某些藥物變成“毒藥”,嚴重時會致命!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身患疾病需要服藥的患者來說,特別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雖然有時藥物無可避免會與食物同服,但這一定不包括西柚和西柚汁。

在醫院裏,西柚和西柚汁也早以被列入心內科醫生的“黑名單”,他們都會告誡患者,在吃降壓藥或者降脂藥期間,千萬不能吃西柚或者喝西柚汁。

這是因為我們吃的許多藥物都是在肝臟內分解代謝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肝臟中的酶參與,我們把肝臟中的酶統稱為細胞色素P450酶。

而無論是西柚還是西柚汁,除了會引起這些酶的活性改變,從而導致體內藥物濃度的升高或降低,產生的後果就是藥物失效或者不良反應發生,而且還會通過新增口服藥物吸收和减少腸壁的代謝作用從而新增口服藥物的藥效。

再往細說,其實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西柚中含有的一種叫呋喃香豆素的成分,研究發現呋喃香豆素對細胞色素P450酶有非常强的抑制作用,能够影響眾多通過該酶代謝的藥物,比如降壓藥非洛地平,如果同時吃西柚或者喝西柚汁,非洛地平的降壓作用會顯著增强。

二、有哪些藥物應避免與西柚同服?同服可能會產生什麼後果?

在臨床工作中,患者因西柚與藥物同服而被緊急送醫院搶救的事故時有發生,那麼藥物這麼多,哪些藥物應該避免與西柚同服呢?萬一不小心同服後會有什麼後果?今天筆者都已經幫大家整理好了。

1、降壓藥

從使用頻率來看,最容易發生與西柚同服意外的就是降壓藥,如降壓藥中的非洛地平、尼群地平、硝苯地平和維拉帕米等,應注意避免與西柚同服,一旦同服可能會引起血壓下降過低,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乏力等症狀,老年人容易導致跌倒。

2、降脂藥

通常為他汀類降脂藥如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等,同服容易導致肝功能損害和橫紋肌溶解症。

3、擴張腦血管藥

如尼莫地平,同服有可能引起腦血管局部缺血發作而導致頭暈。

4、抗癲癇藥

如卡馬西平,同服可能會導致卡馬西平中毒,引起肌肉震顫、抽動、心跳加速和休克等。

5、抗心律失常藥

主要為胺碘酮,同服可能會誘發新的心律失常,甚至出現房室傳導阻滯和心臟驟停。

6、鎮靜催眠藥

如地西泮、三唑侖等,同服可能使鎮靜催眠作用增强,患者第二天仍會有昏睡感,也可能會誘發鎮靜催眠藥呼吸抑制的不良反應。

7、抗組胺藥

如特非那定,同服可能會誘發特非那定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應。

8、免疫抑制劑

如環孢素,可使環孢素作用增强,可能會導致肝功能損害及血細胞下降。

9、抗腫瘤藥

如達沙替尼、厄洛替尼,同服也會影響抗腫瘤藥的作用,甚至出現毒性。

三、除了西柚之外,還有其他水果不能吃的嗎?

答案是肯定的,雖然現時研究最多的是西柚,但與西柚同類的水果如蜜柚、沙田柚、紅葡萄柚等柳丁柚類水果,最好也不要與藥物同服,建議在服藥前後72小時內,都不要吃這一類的水果和喝含有這類水果的果汁或者果茶。

四、哪些水果可以吃?

當然,還有許多水果都是可以吃的,而且某些水果對於疾病治療還大有幫助。例如奇異果,有研究發現奇異果中有成分能够抑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活性,有助於降低血壓。

除此之外還有柿子、蘋果、柑橘、葡萄、荸薺、香蕉、梨子、檸檬和鳳梨等,也是非常適合高血壓患者食用的水果,這些水果中的營養成分,能够增强血管彈性和韌性,改善血液迴圈,有助於對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

囙此,我們用藥除了需要關注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外,還要關注藥物與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參考文獻:

[1]郭聯慶,李金恒.葡萄柚汁與藥物相互作用的特徵和個體差異[J].醫學研究生學報,2002,4(15):184-186.

[2]王向陽,從俊峰,顧雙.5種蔬菜和水果抑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研究[J].中國食品學報,2020,20(11):45-52.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蒐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