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氣真的有害,這些被“氣”出來的病,希望你一個都別得

養生健康 64℃ 0
摘要:胸口有一團火堵著,發不出來,又咽不下去。到底為什麼一生氣就胸悶、喘不上氣,老生氣對身體真的有害嗎?生氣時的胸悶可能是一過性的心肌缺血。生氣時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促進兒茶酚胺大量分泌。而生氣或情緒激動時的血壓上升還會導致頭暈頭痛,新增腦卒中風險。把思緒從讓你生氣的事上“拉”回來,專注於呼吸,按照“兩秒一呼、兩秒一吸”的節奏,减慢呼吸頻率。根本原因是自身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生氣。

大家生氣時,有沒有過這樣一種感覺:

胸口有一團火堵著,發不出來,又咽不下去。

於是憋成內傷,憋到心塞……

到底為什麼一生氣就胸悶、喘不上氣,老生氣對身體真的有害嗎?

1.胸悶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生氣時的胸悶可能是一過性的心肌缺血

生氣時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促進兒茶酚胺大量分泌。

兒茶酚胺包括我們熟悉的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質,是一種神經類化學物質。

它的大量分泌,會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新增、冠狀動脈微血管迴圈障礙,從而引起短暫的心肌缺血。

暫時的不適過去後,心功能就可以快速地恢復正常[1,2]。

偶爾,有些人也會發生一閃而過的刺痛,在沒有心臟病史的情况下,這種刺痛不必過度擔心,有了不舒服更要放鬆心情才能緩解。

2.呼吸困難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很多人都有情緒激動、哭泣、吵架時大口喘氣、全身顫抖的表現。

這是因為,我們情緒平穩時每分鐘呼吸15次左右,而生氣時交感神經興奮,會刺激我們每分鐘呼吸30次以上。

過深、過快的呼吸讓大量二氧化碳被呼出體外,導致過度通氣綜合征,出現呼吸困難、手足、口唇麻木甚至顫抖、頭暈眼花,胸悶心悸甚至昏厥等情况[3]。

此外,生氣時交感神經興奮還會使胃腸道血管收縮,蠕動减弱,胃液分泌减弱,所以有人一生氣就吃不下飯。長此以往還會引起腸胃功能紊亂、胃潰瘍等疾病。

而生氣或情緒激動時的血壓上升還會導致頭暈頭痛,新增腦卒中風險。

相信很多女孩都有過精神刺激强烈時,月經不調的經歷。情緒的波動確實會影響到內分泌系統,從而導致月經與乳腺問題

1.深呼吸

把思緒從讓你生氣的事上“拉”回來,專注於呼吸,按照“兩秒一呼、兩秒一吸”的節奏,减慢呼吸頻率。

同時,想像其他開心的、輕鬆的事物,比如藍天、白雲、你養的小猫等來轉移注意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若口唇發麻、肌肉顫動嚴重,甚至於眩暈、視物模糊時,用紙袋罩於口鼻,可以吸入呼出的氣體,維持血漿二氧化碳濃度,改善過度通氣綜合征[4]。

2.發洩胸中“那口氣”

選擇擴胸運動、瑜伽、拉伸、跑步等你喜歡的運動形式來發洩。

運動時產生的“快樂因數”多巴胺,能讓你身心舒暢。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傾訴傾訴可以很好地宣洩不良情緒,與信任的親友傾訴,用書寫的管道梳理情緒都是很好的辦法。

3.解决生氣的根本原因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意識到自己生氣時,試著問幾個問題:我從什麼時候開始生氣的?是什麼讓我生氣?

比如和朋友發生衝突時,生氣的原因是對方沒有及時回復消息,沒有在你煩悶時及時安慰你。

這讓你覺得朋友沒有重視你的情緒。根本原因是自身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生氣。

可以等到情緒穩定時和朋友合理溝通,表達感受和訴求。希望兩人之間多些重視和交流。

但同時我們要明白,我們需要的重視、理解和關愛,其實可以自己來給,至少我們要成為最愛自己的那個人。

情緒激動後,出現這些現象要立即撥打120:

胸悶,不明原因左肩背部放射性疼痛,伴隨呼吸急促、大汗、噁心嘔吐時考慮心絞痛,需立即就醫。就算疼痛有所緩解也一定要就醫。

劇烈胸痛、上腹痛、頭暈、噁心、嘔吐,持續時間大於15分鐘,懷疑心肌梗死的可能。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還有一種長期精神刺激、壓力下會發生胸悶氣短,也需要就醫:

經常性的心悸、胸悶、胸痛、呼吸不暢,甚至沒有情緒刺激時也會突然出現。

檢查確認沒有器質性病變的情况下,可能是心臟神經官能症,多發於20~50歲的女性,需去心理科就診。

生活中難免生氣,我們要做的不是“莫生氣”,而是有氣就以正確的管道疏解開來,而不是憋在心裡,憋出病來呀。

審稿專家

劉强|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劉梅顏,徐婉,張麗軍.精神壓力誘發心肌缺血的機制與診療研究進展[J]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20,48(06):521-524.

[2]王晶晶,肖晗,張幼怡.應激性心肌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生理科學進展,2014,45(04):282-284.

[3]王學棟.過度通氣綜合征62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6):138.

[4]賀韋豪,張博揚.如何防治過度換氣綜合征[N].解放軍報,2021-06-27(007).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蒐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