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甲狀腺癌後,張阿姨明顯失去了活力,覺得自己的生活仿佛失去了色彩。
在上周的常規體檢中,醫生發現張阿姨有甲狀腺結節,說可能是甲狀腺癌,讓她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一下。張阿姨失魂落魄地回到家後,飯也吃不下,睡也不睡著,一周的時間就憔悴了許多,仿佛蒼老了十歲。
其實甲狀腺癌是一種低風險癌,有些專家甚至打算讓部分甲狀腺癌“滾出”癌症隊伍,連手術都不用。
一、科學家呼籲:除名低風險癌
臨床對癌症進行了定義:若不治療,將持續發展並擴展到其他器官,最終致命的一類疾病,稱之為癌症。與此同時,我們常說的癌症,涵蓋了轉移概率極低到高度侵襲性的各種腫瘤疾病。
那麼什麼又是低風險癌呢?
對此,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LauraJEsserman博士解釋:那些“惰性”以及很少發生轉移的疾病,但它們顯然並不屬於臨床意義上的癌症。出於人道關懷主義,專業人員最好能够更加嚴謹的使用“癌症”這個名詞,要知道患者聽到癌症這兩個字是多麼恐懼,而且囙此會給患者來帶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查與治療,甚至會造成患者心理、身體以及經濟上的額外負擔。
囙此科學家們也在呼籲:低風險癌並不屬於臨床意義上的癌症,最好將低風險癌從癌症中除名。不過現時這一觀點,還存在很大的爭議。不過低風險癌是否被除名,但是對於一些風險比較低的癌症,確實沒必要過度治療。
二、以下幾種風險較低的癌,切勿過度治療
1、乳頭狀甲狀腺癌: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被檢查出有甲狀腺癌,很多人在確診的第一時間就希望通過手術治療,認為手術可以緩解痛苦,然而像乳頭狀甲狀腺癌這種低風險癌,手術未必就是好的。
乳頭狀甲狀腺癌生長緩慢,傳統的治療方法包括全部或者部分切除甲狀腺,不過術後患者需要終生服用甲狀腺激素,後續可能還需要進行放射性碘的治療。
另外切除甲狀腺後患者會有甲狀腺水准异常的情况,很容易讓患者時常感到疲勞,並且甲狀腺切除後也會導致吞咽或發聲困難這種情況的出現。最重要的一點是,即使甲狀腺切除了,但是患者本人還是會被癌症復發的擔憂困擾,久而久之也會形成心理負擔,嚴重影響病情恢復以及日常生活。
囙此對於低風險的甲狀腺癌,盲目進行手術治療並非上上策。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副主任醫師徐協群建議部分甲狀腺患者可以採取觀察和積極檢測的管道,比如以下情况考慮暫時不手術,做好密切觀察並定期隨訪即可:
•甲狀腺腫瘤小於1cm,沒有出現遠處轉移、淋巴結轉移;
•腫瘤並沒有突破甲狀腺的包膜,沒有出現氣管、喉返神經或者甲狀腺周圍的侵犯;
•甲狀腺穿刺病理結果不是高危類型;
•家中沒有人得過甲狀腺癌,自己青少年時期或者童年時期,沒有輻射暴露史;
•心理素質强,能够接受隨訪。
2、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生長比較緩慢,而且治療的方法並非只有手術,有些前列腺癌患者若年紀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的健康問題,很可能永遠都不需要治療,一般醫生會建議此類患者觀察等待或主動監視即可。
這裡的主動監測通常指的是密切監測癌症,而等待觀察則屬於不那麼密集的隨訪,它的目的是為了控制癌症的症狀,而非治癒癌症。
那麼哪些前列腺癌患者可以觀察等待隨訪呢?
對此,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劉照旭指出,若前列腺癌沒有任何症狀且體積小,腫瘤局限在攝護腺內並預計增長緩慢,攝護腺特异性抗原水准小於10ng/ml,這個時候可以考慮觀察等待隨訪。
三、無效醫療需要反思,很多手術不該做
“很多藥不是該吃的,卻在吃;很多治療是不需要的,卻在做;很多手術會使病人更痛苦,卻也在做。這是現在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全國政協醫衛組委員聯組討論會上,衛生部副部長、著名醫學專家黃潔夫說了這麼一句話。囙此國內越來越多的癌症腫瘤專家逐漸意識到,對待癌症腫瘤不一定要“趕盡殺絕”,有的時候姑息治療或者不治療都比瞎治療有好處。
在這個談癌色變的時代,癌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儘管醫療科技在不斷進步,人們面對癌症仍然是恐懼害怕的,囙此潛意識裏總是迫切的需要治療,但是實際上像很多低風險癌完全可以觀察等待或主動監測,要知道對於低風險癌過度治療反而會傷害自身,弊大於利。
參考資料:
[1]《低風險癌症,到底該不該叫“癌”?科學家們“打”起來》.果殼.2019-03-24
[2]《甲狀腺癌被稱為“好癌”,那還要不要手術呢》.健康報.2021-08-29
[3]《前列腺癌不手術行不行》.齊魯醫院.2021-01-15
[4]《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我國有太多的無效醫療!》.健康時報.2019-04-0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