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雞肋,指的是持有該地的成本大於收益。
漢中之地的利益是固定的。漢中,蜀之咽喉。劉備當然要守住自己的咽喉,曹操也當然不會輕易鬆開對手的咽喉。
囙此,决定漢中是否是雞肋的,是持有成本。
曹操做出了許多嘗試,試圖降低漢中的持有成本,讓漢中不淪為雞肋。
可是,在一輪博弈後,曹操持有漢中的收益已遙遙無期,成本卻已難以承受。漢中,確實成了曹操的雞肋。
成本高企的漢中215年,曹操攻取漢中。
既然曹操拒絕了司馬懿等人趁勢攻取西川的建議,那麼,如何持有漢中之地就成了問題。
有說法認為:曹操一早就準備放弃漢中之地,這是不合理的。漢中是蜀的咽喉。有可能的話,誰不願意掐著對手的咽喉呢?首先,河東、關中運糧到漢中十分困難,大軍長期駐紮在此的成本極高。
曹操征討張魯時,就已經一度“吾軍少食,不如速還”了,現在雖然完整接收了張魯的倉庫,但畢竟也吃不了多久!
即使到了48年後,關中、中原經濟已經得到恢復,在鄧艾偷渡陰平前,感覺無力突破的鐘會也想要退軍。何况此時呢?
其次,漢中地區民族成份複雜。而馬超在羌、氐人士中素有威望。
張魯時期,尚可以因其宗教領袖的身份號令他們,一旦張魯離開,這些人極可能被劉備、馬超“引”走。
曹操努力降低持有成本鑒於此,曹操做出了調整:
1、大軍北撤。以夏侯淵、張郃等人率軍駐守漢中。
這支留守軍隊的規模,在《檄吳將校部曲文》中有提及:精甲五萬。考慮到檄文多少要吹一些水,夏侯淵的留守軍隊應當遠遠不足五萬。
一方面,大軍北撤,大幅降低了補給成本;另一方面,夏侯淵、張郃的四萬大軍,憑險防守,也能有效防禦劉備的進攻。
2、遷徙漢中人口。
曹操先後撤軍時,“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隨後,又讓杜襲再徙漢中民八萬餘口。
如此,漢中人口遷徙一空,一方面,曹操獲取了當時最緊缺的資源——人口,預先變現了部分收益。另一方面,劉備、馬超不能再聯絡氐、羌,“野無所掠”,攻漢中物資全部依賴西川,新增了攻取難度。
劉備奪漢中的立足點:提高曹操持有漢中的成本劉備奪取漢中的思路,也是立足於提高曹操救援漢中的成本。
漢中之戰一開局,劉備就讓張飛、馬超發起下辨之戰,切斷曹操由隴右支援漢中的通道(曹操征張魯時既走此道),又攻馬鳴閣道,切斷陰平進入漢中的通道。
儘管“斷絕內外”的作戰遭受挫折,張飛、馬超、陳式都吃了虧,但劉備成功封鎖了沮關等關口,迫使曹操只能通過褒斜道等險阻難行的道路進行支援、補給。
當然,曹操留下的伏手也給劉備造成了巨大的困難。
劉備攻陽平等地不勝,被迫再次動員西川。
這次動員的力度很大,給西川帶來巨大壓力,囙此,連諸葛亮都似乎有猶豫了。幸有楊洪意志堅決:“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看來,曹操留下的部署是妥當的。若是換了一般二般的對手,或者以前的劉備,曹操的漢中就保住了。
可惜,曹操漏算了一個人——法正。
吾固知玄德不辦於此,必為人所教也。——曹操。在法正的建議下,得到加强的劉備移軍定軍山,擊殺夏侯淵,扭轉形勢。
為保漢中,曹操已盡力,但成本已難以承受。為了救漢中,曹操不可謂不盡力。
218年7月,曹操開始治兵,219年3月,曹操抵達漢中。足足準備了大半年!
由於劉備已經切斷相對好走的關口,曹操只能由褒斜道入關,沿途糧運困難,曹操從荊州、中原調撥了大量人員、物資。
218年十月,宛城民不堪徭役,侯音騎兵造反。
隨後,因陸渾縣“調丁夫”,孫狼造反!
顯然,為了支持對漢中的作戰,中原地區已經不堪重負,“群盜四起”了。
儘管在地圖上,漢中更接近關隴。但因秦嶺阻隔,漢中的氣候、地質更接近西川,令北方的曹軍十分不適應。戰場上,儘管曹操準備了大半年,但北方軍顯然不適應漢中的地形、氣候,既無法擊敗“據險不出”的劉備,又為黃忠、趙雲所敗。
這樣,曹操掐著蜀的喉嚨,卻使不上力,無法制敵,預期收益遙遙無期;而高企的成本又已經危及國本了。
對曹操來說,此時的漢中,自然也就是雞肋了!
漢中,緊要之地。歷代北方政權取得此地後,往往都能順勢平定西川的割據勢力。
此時,這個緊要之地卻淪為“雞肋”,這反映出:由於北方常年戰亂,破壞嚴重。强大的曹操沒有足够的經濟力來突破天險的阻礙,一舉完成統一大業。
曹操在此戰中,先是未雨綢繆的遷徙百姓,後又果斷“割肉止損”。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曹公雖敗,尤不失為英雄!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