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龜茲、大宛這些古地名你會讀嗎?抬杠的時候可別鬧笑話

安徽 118℃ 0
摘要:俗話說,讀字讀半邊錯字錯上天,可有些時候,即便這個字你確實認識,但還是會讀錯,尤其是在歷史中,有很多的地名、人名都是古音讀法,要是按照現代的讀音,一不小心就會鬧笑話。例如隋唐時期,西藏地區的政權吐蕃,其正確讀音為tǔbō;西域古國龜茲和大宛,分別讀作qiūcí和dàyuān。像吐蕃、龜茲、大宛這類讀音和現代讀音不匹配的字,我們稱為異讀字。

俗話說,讀字讀半邊錯字錯上天,可有些時候,即便這個字你確實認識,但還是會讀錯,尤其是在歷史中,有很多的地名、人名都是古音讀法,要是按照現代的讀音,一不小心就會鬧笑話。例如隋唐時期,西藏地區的政權吐蕃,其正確讀音為tǔbō;西域古國龜茲和大宛,分別讀作qiūcí和dàyuān。

西漢時期的西域古國

“奇葩”的異讀字

像吐蕃、龜茲、大宛這類讀音和現代讀音不匹配的字,我們稱為異讀字。異讀字在古地名、古人名中非常普遍,例如下麵這些異讀字,不注音的情况下你會讀幾個?

【不注音】

國名:吐谷渾、月氏、高句麗、韃靼、瓦剌

人名:酈食其、樊於期、葉公、冒頓單于

地名:渦陽、番禺、蚌埠、六安、鉛山、亳州、東阿、泌陽

-

【注音】

國名:吐穀(yù)渾、月氏(zhī)、高句(gōu)麗(lí)、韃靼(dádá)、瓦剌(là)

人名:酈食(yì)其(jī)、樊於(wū)期(qī)、冒(mò)頓(dú)單(chán)於

地名:渦(guō)陽、番(pān)禺、蚌(bèng)埠、六(lù)安、鉛(yán)山、亳(bó)州、東阿(ē)、泌(bì)陽

你讀對了幾個呢?

要補充的是,以上異讀字的讀音都是專有讀音,例如廣東的番禺,只有在表示番禺這個地名的時候,“番”才讀作pān,也就是說這些地名基本都是古時候的讀法,和現在的讀音大相徑庭。那麼,這些讀音是怎麼形成的,既不符合現在的語言習慣又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異讀字,現在還有沒有必要保留?

廣東番禺,秦時初設南海郡番禺縣

異讀字辨析

異讀字不是人們故意設計的,自有它的成因。

首先,漢語的語音不是一成不變。秦漢時期官話體系以洛陽雅音為主;南北朝時,南方政權以金陵雅音為主;隋唐兩宋,又以洛陽雅音為主;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了江淮官話、北京官話等現代官話體系。由於語言的演變,對於同一個漢字,不同朝代就出現了不同的讀音,而地名和人名都是專有名詞,尤其是重要的地名和人名,一般都適用“名從主人”的原則,即原主人怎麼讀現在就這麼讀,這就為異讀字的出現提供了基礎。

中國漢語方言地圖

其次,歷史資料的缺失、誤記也容易產生異讀字。儘管古人十分重視修書修史,但並不是所有的史學資料都能保存下來,例如秦始皇焚書坑儒,導致先秦時期的大量史籍文獻被毀,造成歷史斷代。同時,由於創作環境的限制,即便是史學大家司馬遷,在他編修的《史記》中也有許多錯誤和衝突之處,人們一旦對錯誤的記載形成了普遍的認同習慣,那麼也只能將錯就錯,比較典型的就是通假字,而通假字放在地名和人名中就成了異讀字。

最後,漢字演化也會導致異體字的產生。漢字也是不斷演化的,例如上世紀的簡體字改革,一些同音不同義,或同義不同音的漢字,或者處於其他的原因被綜合在一起,進而出現了一批異讀字。例如簡體字“葉”和正體字“葉”,原是兩個不同意思的漢字,在甲骨文中,“葉”是“協”的同義字,讀作“xié”,用在地名和人名中讀作“shè”;而“葉”字才是樹葉的意思。囙此,成語葉公好龍中“葉”應讀作“shè”,只是現在改成了yè公好龍,而以前都是讀shè公好龍。

葉和葉

胡語音譯異讀字

胡族國名、族名是異讀字的重災區,例如西域古國龜茲、月氏、大宛;又如匈奴君主單于,蒙古君主可汗,都是異讀字,我們以月氏為例。

關於西域古國月氏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史記·匈奴列傳》漢文帝四年,匈奴單于給漢文帝的書信中:“今以小吏之敗約故,罰右賢王,使之西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强力,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之。”《史記·大宛列傳》又載:“大月氏在大宛西二、三千里,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行國也,隨離移遷,與匈奴同俗。”

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合擊匈奴就是主要目的之一

司馬遷作為漢朝人,將月氏國寫作“月氏”應當是參照胡語的漢語音譯,也就是“yuèzhī”。可“氏”這個字現在一般讀作“shì”,例如“氏族”,已經沒有了zhī的讀音,囙此就有一些史學家給史記做注釋,比較經典的就有唐代史學家顏師古的版本,他注解到:“氏讀若支”,還有同時期的《史記正義》也解說:“氏音支”。為什麼他們認為“氏”讀作“支”呢?

首先,月氏這個民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為人所知。《山海經·海內東經》記載:“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之國”,又見《穆天子傳》記載:“乙亥,至於焉居,禺知之平”;《逸周書》載:“禺氏,騊駼”,孔晁注:“禺氏,西北戎夷。騊駼,馬屬。”史學家一般認為,禺知即是禺氏,雖然不能確定同在西北的禺支和月氏是不是一個國家,但可以確定“氏”在秦漢時期是可以讀作“知”或“支”的,再根據《山海經》月支國的記載,基本可以確定,西域古國月氏,讀作“月支”。囙此,隋唐之後的學者,都會在月氏國詞條,注明“氏,讀作支”,這一讀音也就保留到現在。

人名異讀字

人名,尤其是秦漢時期的人名有大量的異讀字,例如荊軻刺秦中的秦將樊於(wū)期,項羽的部將龍且(jū),劉邦的謀臣酈食(yì)其(jī)等等,下麵“且”字為例。

“且”字最早可見於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像什麼呢?男性生殖器……不論中國還是外國,不論是農耕民族還是遊牧民族,都有生殖崇拜,囙此“且”字在先秦時期有許多衍生義,而用在人名上則讀作jū,例如秦國丞相範雎(“雎”通“且”)。

“且”的演變

《史記》中,司馬遷把範雎寫作範睢(suī),但《韓非子·外儲說》卻將範雎寫作範且,到底這麼讀呢?史學家一般認為讀且(jū),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有大量的歷史人物以“且”為名,例如齊國的司馬穰且,秦國的夏無且等,囙此在《辭海第六版》中解釋道:範雎亦作範且,或誤讀範睢。

除了這類異讀字外,還有一類人名也很有趣,例如劉備的兒子劉禪,是shàn還是讀chán呢?我們根據劉備養子劉封的名字,認為劉禪的“禪”是封禪之意,應讀作shàn。像這類破音字讀音問題,還有漢初名將曹參(cān)和唐代詩人岑參(shēn)。可如果有一天禪沒有了shàn這個讀音,參沒有了shēn這個讀音,那麼劉禪和岑參就會成為異讀字。

古地名異讀字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至今還有許多地方都保留著沿用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地名,其中就有些地名因為不符合現代漢語讀音而成了異讀字,例如安徽的蚌埠、六安、亳州、渦陽等。例如2016年的一次《新聞聯播》直播中,主持人郭志堅就將六安讀作“六(liù)安”,引來非議。

六安的“六”來源於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六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六國境內設定六縣。西漢時期,漢武帝將六縣及周邊幾個縣併入衡山國,並改衡山國為六安國,六安之名由此而來。經過兩千多年的沿革,六安的行政區劃雖屢經變動,但六安之名卻保存了下來,當地人依然用古音稱其為六(lù)安,而非六(liù)安。山東東阿、廣東番禺、浙江台州、湖北黃陂等都是如此。

浙江天姥(mǔ)山,李白曾作詩《夢遊天姥吟留別》

異讀字的存廢爭議

對於異讀字,相信很多人都覺得麻煩,平時都正常讀,放在古地名就要搞特殊,就不能用現代讀音嗎?誠然,這些異讀字對於我們瞭解古代漢語讀音有一定的價值,但僅僅出於學術上的價值,就一定要所有人都按照古音來讀?更何况這些異讀字,除了依附於專有名詞,已經不具備其他含義,例如酈食其,就算讀作lìshíqí,人還是那個人,並不妨礙我們認識這位漢初名臣。就好比,甲骨文是古漢字,難道為了保留古漢字就一定要每個人都用甲骨文?這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課文《荊軻刺秦王》中關於樊於期的注解

但相對應的,也有很多人認為不應該廢除異讀字,尤其是異讀的地名。對普通人來說,千百年前的歷史人物叫什麼名字他們並不關心,與他們休戚相關的是承載著鄉土情懷的地名,就好比你和六安人說,六安這個名字就應該按現在的習慣讀六(liù)安,你看六安人同不同意。

囙此我覺得,我們應該將普通人生活中很少遇到的異讀古地名、古人名,按照現代漢語的語音重新命名,就像把越王句踐改成勾踐,shè公好龍改成葉公好龍。而仍在使用的古地名,古姓氏則加以保留,如果以後沒人用了,那就由後人修改。總之,歷史文化由人創造,也必然服務於人民,異讀字存與廢也要以人的需求為標準。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