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夢圓】一頭擔著羣衆的“菜籃子”一頭擔著農民的好日子

青海 56℃ 0
摘要:“這幾天我們可真是忙‘瘋’了!”站在田埂上,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西山根村黨支部書記雷有威一邊擦拭臉頰的汗水,一邊環視四周的農田,雖然有些勞累,但卻滿臉欣喜,因為地裏種植的荷蘭豆豐收了。
“這幾天我們可真是忙‘瘋’了!”站在田埂上,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西山根村黨支部書記雷有威一邊擦拭臉頰的汗水,一邊環視四周的農田,雖然有些勞累,但卻滿臉欣喜,因為地裏種植的荷蘭豆豐收了。

和其他西山根村村民一樣,從7月中旬到9月上旬,早晨5時多,56歲的馬滿桂就和丈夫一起趕到自家地裏採摘荷蘭豆。

“大清早的荷蘭豆顏色青綠,上面掛著露珠,品質是最好的。”說罷,馬滿桂將一根當天採摘的荷蘭豆遞給記者嘗嘗鮮,果然,新鮮的豆莢咬起來爽口多汁,咀嚼完唇齒留香。

因患有心臟病,過去種地“靠天吃飯”的馬滿桂一家被一張張醫藥單拖入“因病致貧”的困境。“那時候每天吃藥,幹不動重活兒,人也沒有精氣神。”馬滿桂說。

2016年,由互助縣滿意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種子和免費農業技術培訓,馬滿桂一家試種了荷蘭豆,農活也並不繁重。到了採摘期,荷蘭豆每2天成熟一次,每次可採摘75至100公斤,按市價最高可賣到700元,在每年為期40多天的採摘期裏,馬滿桂一家收入就能增收萬元左右。

“你別看她過去是貧困戶,人家現在可都是‘馬老闆’了。”一旁村支書雷有威笑著說。

關心馬滿桂一家情况的雷有威,特意把找上門收購荷蘭豆的省城老闆介紹給他們,以每公斤0.4元的價格,讓她成為了收購代理人,每年採摘期每天至少收購500公斤荷蘭豆,這又為馬滿桂一家增加了一份收入。

2017年脫貧後,馬滿桂一家在危房改造項目基礎上,自費蓋起了新房。“靠著種豆子,我們的日子慢慢變好了,現在村裡人看見我,都說我的氣色也比以前好。”馬滿桂激動地說。

2019年,由互助縣滿意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的荷蘭豆取得了綠色食品A級產品認證,從西山根村開始,規模化種植荷蘭豆逐漸推廣到南門峽鎮其他村莊,成為帶動越來越多當地農民的“致富豆”和“幸福豆”。

隨後,記者來到互助縣檯子鄉,這裡地勢平坦、依傍河水,是全縣理想的天然農業區之一。在塘巴村,記者看到道路一旁田地裏的長白葱都有齊腰高了,另一旁20棟現代化高標準建設的溫室整齊排布,走進其中一間,溫熱濕潤的空氣撲面而來,村民胡成基正在擺弄著蔬菜。

“這溫室大棚就是好,一般露天種植的青菜需要60多天才能成熟,大棚裏40多天就可以了。有時看著哪些菜市場價格好,我們就加緊在溫室裏種一些。”胡成基說。

“可不是嘛,我棚裡臨時種了2分地黃瓜,生長期僅僅兩個月,就賣了差不多4000元。”隔壁溫室大棚內的村民王生明也凑了過來。

“而且我們村都用縣上養殖大戶送過來的農家肥調整土質,囙此長出來的菜品相好,賣的也好。”胡成基說。

靠著溫室、露天種植蔬菜,胡成基和王生明兩人近兩年的收入都在6萬元以上。

一旁的塘巴村黨支部書記段應財介紹,塘巴村從2003年起,以自建小棚的形式發展設施農業,多年來設施農業水准多次提檔陞級。2018年,在農業相關部門支持下,塘巴村爭取項目,建成了現代化高標準建設溫室,成為了如今農戶們致富增收的“聚寶盆”。

隨著前任第一書記爭取資金建設的總容量600噸的蔬菜保鮮庫即將完工,段應財謀劃著通過農業生產合作社,將村裡的設施農業統一管理經營,分片式規劃種植,並初步發展農產品加工,延伸產業鏈,為村民們謀求更多利益,讓農業現代化這條“金扁擔”,一頭擔著羣衆的“菜籃子”,一頭擔著塘巴村農民的好日子。(石成硯)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