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河南實踐”

青海 67℃ 0
摘要:一切和諧的自然現象,無疑源源來自天成地造,但也無疑源源來自與自然共生的人類呵護付出。曲配紮西脚下的這條路,是河南縣賽爾龍鄉尕克村濕地管護員日常巡護諸多道路中的一條。

姚斌攝

  生態觀察

一切和諧的自然現象,無疑源源來自天成地造,但也無疑源源來自與自然共生的人類呵護付出。

曲配紮西脚下的這條路,是河南縣賽爾龍鄉尕克村濕地管護員日常巡護諸多道路中的一條。

2021年盛夏的清晨,像每一個平常的日子一樣,他邁步走向河曲草原廣袤的濕地,從他的眸子裏,你能看到雲天、山水、湖草、鳥獸,這是一個牧人眼中的草原,那片他心心念念的沃水豐野。

2018年,歷時5年,青海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通過國家級專家驗收組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這是青海首個國家級高寒濕地公園,也是青海展現綠水青山的又一張“國字型大小”生態名片。

對於曲配紮西和眾多管護員,以及當地的牧民羣衆來說,這無疑是他們引以為傲的一件大事,自然,這也成為他們不懈致力於濕地生態保護的動力和執念。

近年來,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在生態、生產、生活良性迴圈轉變中,進一步健全完善新型畜牧業合作經營管道,農牧民生產經營模式從分散變為適度規模生產,曾經世代逐水草而生活的牧民成為生態守護者、服務業從業者,園區內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實現“一戶一崗”,牧民也成為了江源生態看護和管護的主要力量。

在河曲草原,生態保護是當地幹部群眾根深蒂固的一種自覺意識,也是植根於他們心底的信念。17年如一日堅守“禁塑令”,不遺餘力建設小康示範村,推行縣級幹部責任田等一系列創新務實舉措,正是河南蒙旗人身體力行做好“中華水塔”的守護者的真實寫照。

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抓手,河南縣緊緊圍繞“生態立縣”戰畧,强化頂層設計,建立和培育生態環保志願品牌服務隊,做到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常態化、精准化。各環保志願服務隊結合“人員大培訓、崗位大練兵、環境大整治”等主題活動,廣泛開展“保護母親河志願服務行動”“志願服務助力環境衛生整治”“發起疫情防控總攻勢,消除環境衛生髒亂差”等各類志願者服務活動,真正做到以文明實踐“小切口”,做足生態環保“大文章”。

“對牧民來說,草場就是命根子。”從小隊長到村長直至卸任,20多年來,才讓東周每年都會參與到克其合灘鼠害治理隊伍當中,他告訴記者:“今年聽說克其合灘禁牧兩年的政策,我舉雙手贊成。”

克其合灘屬河南縣優幹寧鎮6個行政村的夏季草場,因受歷史原因,在夏季與甘肅省夏河縣科才鎮3個行政村共用,總面積為12200公頃。

由於雙方牧民多年來的過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沙化、有害生物危害嚴重,並有逐年擴大的趨勢,嚴重威脅到共用草場牧民羣衆的生產生活及周邊區域草原生態環境。在兩縣政府部門的攜手共建下2021年1月8日,河南縣優幹寧鎮與夏河縣科才鎮簽訂了克其合灘公共牧區草原黑土灘生態治理修復協定。協定中明確規定克其合灘兩年禁牧,三年恢復治理。

迄今為止,河南縣已順利實施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工程、退牧還草、滅鼠治蟲、黑土灘治理、森林和草原防火等生態保護和治理工程。

從鼠兔、高原兔、角百靈等小型動物,到藏羚羊、岩羊等有蹄類動物,再到獵隼、猞猁、雪豹等獵食者,野生動物才是河曲草原上名副其實的主人。白鷺與野鴨齊飛;黑頸鶴耳磨交頸;肥大的斑頭雁、憨態可掬的赤麻鴨在河畔悠閒地梳理羽毛;“小紅鳥”朱鵐在灌木叢中自在地引吭高歌……這一幅幅玄妙的自然畫卷,不僅是對河南縣多年來尊重自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肯定,更是對河南縣加强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生態優先,嚴守生態紅線的肯定。

據統計,河南縣現有各種鳥類230餘種,野生動物50餘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雪豹、黑頸鶴、馬麝、黑鸛、胡兀鷲、金雕等1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馬鹿、鬣羚、大天鹅、鳶、雀鷹等30種,省級保護野生動物有雪雞、環頸雉、艾虎、普通鸕鷀、灰雁等35種;野生植物和名貴藥材有450餘種。

得天獨厚的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對河南縣的饋贈,守護好這個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是草原兒女的責任和義務。為此,河南縣在全省率先製定《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並相繼出臺《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管理辦法》《縣級幹部生態保護責任田建設考核辦法》《創建全區域無垃圾示範縣實施意見》等,編制《河南縣“全域無廢”示範縣創建方案》,切實構建起務實管用、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

以全國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為依託,河南縣加大基地建設資金投入,支持飼草基地、牲畜棚圈建設、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和重度退化草場改良,堅持用生態產業化的理念發展現代畜牧業,以園區促進產業集聚、集約、集羣發展,完成5個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23處特色標準化養殖示範場建設。

迄今,“雪多犛牛”“歐拉羊”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河南縣龍頭企業開發與生產的有機牛羊肉小包裝速凍產品、“阿米雪”有機犛牛乳製品、瀞度天然冰川活水礦泉水、樂樂瑪手工制品等系列有機產品在國內贏得市場,開拓出廣闊發展空間。

通過綜合牲畜、草場資源,加快草場流轉,河南縣進一步規範牧民合作經濟組織,形成了“企業+合作社+牧戶”的有機畜牧業產業化模式和“分戶放牧、聯戶經營、集中定居、一體管理”的有機畜牧業生產新格局,現時全縣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140家、小微企業72家。在推進縣域經濟確保增速不减的前提下,實現向生態環保型、迴圈利用型、低耗高效性提升,牧民增收與生態良性迴圈雙促雙贏。

當前,河南縣正不斷鞏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縣創建成果,全力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以期亮出“黃河上游最美大草原”金名片,全面展示河南縣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化成果。(姚斌)

  江河話語

保護生態更需全民參與

在店鋪,在街道,在量販店……從上學的孩子到年邁的老人,一次性塑胶袋在優幹寧鎮的土地上難覓踪迹。持續時間長達17年的“禁塑令”,使得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的抵制“白色污染”的舉措,由最初的政府行為走向如今的群眾自覺行為。

在出臺“禁塑令”的基礎上,2016年,河南縣提出打造縣域內無垃圾示範縣的目標,制定出臺了《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條例,為依法治理生態提供了法律依據。

你我文明一小步,生態文明一大步。河南縣加强環境保護的生動實踐,令我們對推動“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四個轉變”落到實處,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願景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

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的共建共治共亯體系必須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和能動性,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共治、全民參與,要求有更多元的參與,更主動的作為,更精准的治理,更開放的機制,更創新的意識,最終生態環境保護成果才能全民共亯。

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始終要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成果人民共亯的理念,把美好的生態環境與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直接掛鉤,形成最大公約數。

生態保護的動力源自公眾參與,成效在於公眾參與,推動環境治理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參與,是建設美麗河南的關鍵環節。多年來,河南縣發展理念、治理思路的轉型陞級,引領著美麗河南建設的步伐,不斷富裕起來的老百姓對於藍天綠水的需求更為迫切。

良好的生態環境,代表著每一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激勵人人都做環境保護的行動者,做綠色發展管道和生活方式的踐行者。今天,河南縣幹部群眾正不斷鞏固“禁塑令”取得的成果,上下同心,同頻共振,有效地將環保意識貫穿到治理實踐的全過程。由此,持之以恒推進全域無垃圾示範縣,戮力同心亮出“青海最美”生態草原這張金名片。(姚斌)

  生態故事

智慧監測護佑“西寧藍”

建築工地灰塵四起、空氣品質差,建築垃圾四處堆放、環境髒亂差,怪手、推土機的轟鳴聲震耳欲聾,這是以往我們對建築工地的印象,但如今不一樣了!

8月3日,當我們走進西寧市湟中區的“聖山國際”建築施工現場,看不到建築垃圾,也沒有滾滾塵土,看到的只是一排排整齊的綠色圍擋。在圍擋上、塔吊上均勻地分佈著噴淋系統,施工工地的道路全部採用硬化道路以减少揚塵,不遠處的一臺監測設備時刻監測著工地上的環保數據。

“可不能小看了這個監測設備,它幫助我們實現了運用智慧化工地的監測監管,‘技防+人防’措施,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以前一天時間也不能走遍一個工地,如今在手機、電腦上就能實現施工揚塵防治實时監管,及時解决和迴響施工工地揚塵超標問題。”湟中區住建局建築工程管理科科長宋爾禎說,“這個設備是專門監測揚塵是否超標,超標後劃分為三個等級進行報警,手機安裝的APP有提示,我們按照不同級別進行處理,一級是項目部處理,二級是縣級行政主管部門處理,三級為市上處理。對落實揚塵管理措施不力的施工企業,記入企業不良信用記錄;對揚塵治理問題嚴重且拒不整改的施工企業全部納入建築區場黑名單,實施聯合懲戒。”

多巴鎮鳳凰社區二期建設項目負責人支耕龍說:“出現揚塵超標問題基本上都是因為‘10個100%’做得不到位,比如施工工地100%圍擋、出入車輛100%沖洗、建築物料100%密封存放、土方施工100%濕法工作等。對此,我們嚴格按照‘10個100%’執行,由專人負責,並且每天進行檢查。”

湟中區為進一步提升建築施工揚塵污染防治管理水准,有效控制揚塵污染,切實改善空氣品質,對全區6個建築工程安裝智慧化建築工地監測監控8臺,並且均已投入使用,對區範圍內建築工地大氣揚塵進行即時監控,及時有效處理揚塵超標等問題。

“湟中區大氣治理工作中的一大亮點是全區範圍內清潔能源改造,逐步實施‘煤改氣’的工程。截止2020年底,共完成全區156家189臺344蒸噸燃煤鍋爐整改,魯沙爾鎮等6個鄉鎮96個村21029戶實施了瓦斯入戶工程。2021年實施入戶3281戶,已完成3190戶。”湟中區生態環境局大氣辦主任全世虎說。

“煤改氣”項目在轉變能源結構的同時,大大减少了空氣污染。使用瓦斯改善了羣衆的生活環境,也讓越來越多的羣衆積極支持農村散煤清潔化治理以及清潔能源改造的各項工作,為湟中區空氣污染治理獻出自己的力量。

强化施工工地監管、加强道路揚塵綜合整治、有效降低煤烟污染、開展“散亂污”企業排查工作、加大餐飲業煤油烟治理能力、加大秸稈焚燒管控力度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提高了湟中區的空氣優良率,2021年上半年湟中區空氣優良率平均值為92.9%。

湟中區為持續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努力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持續抓好“我為羣衆辦實事”實踐活動,以著力打造綠色發展模範都市,建設幸福西寧·湟中新篇章為目標,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打好“生態五張牌”,厚植湟中綠色底蘊。(李延平 實習生 趙子瑜)

标签: 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環境 河南經濟 環境保護 揚塵監測 三農

評論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