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青海的生態價值

青海 63℃ 0
摘要:在此,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瞭解青海高原的生態價值,激發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意識。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位於地球第三極覈心區,海拔高,地形多樣,氣候獨特,是長江、黃河和國際河流瀾滄江的發源地,號稱“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全國乃至亞洲的水生態安全命脈,為流域近8億各國人民提供工農業和生活用水。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青海高原的認識僅僅局限於廣袤無垠、地大物博、人烟稀少、偏遠落後、景色秀麗、高原缺氧、物種獨特這幾個概念,並不瞭解青海高原不僅僅是中國的寶地,更是世界的寶地;不瞭解正是由於青海高原的存在才改變了季風和氣候的地理格局;不瞭解青海為全國乃至東南亞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不瞭解青海是非常重要的高寒生物種質資源庫和天然基因庫,蘊藏了世界獨特的生物資源,青海高原的生態價值沒有被充分瞭解和認識。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為此,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一優兩高”戰畧,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全面推進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投入鉅資修復治理生態環境,自然環境惡化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改善,生態治理成績顯著,生態保護功效有目共睹。然而,2020年木裡礦區非法採煤問題曝光,教訓非常深刻,說明有些人仍然沒有充分認識到青海生態環境對我國、亞洲以及全球的重要價值,沒有樹立起保護生態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責任意識。這一事件使人們對青海生態價值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越來越科學,保護生態的責任意識也越來越强烈。在此,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瞭解青海高原的生態價值,激發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意識。

一、青海高原的生態價值

青藏高原是具有全球特殊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作為全球大氣和水量迴圈影響最大的生態調節區、全國和東南亞重要的生態屏障、北半球氣候變化的啟動區和調節區、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器、全球海拔最高的濕地生態系統以及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青海對於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一)青海高原具有調節氣候的生態作用

青海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聳立在地球對流層的中部,就像河流中的一塊巨大石頭,大洋環流環繞而行。正是由於青藏高原的形成,海洋和大陸的氣壓梯度更大,夏天吸引大量的水汽流向我國東部地區,使這裡形成了溫暖濕潤的氣候,否則長江中下游就會如同北非一樣是荒漠之地。研究發現在2000~3000萬年前,中國的湖北江西一帶曾是荒漠景觀,而在青藏高原隆起後,這裡才變得溫暖濕潤。正是由於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擋並干擾了西風和季風的大氣環流,對向北傳輸的南亞季風氣團產生强烈的阻擋和導流作用,導致青藏高原及中國西北部逐漸乾旱,滇西及華南地區更加濕潤,從而改變了中國的氣候格局,重塑了中國的環境。與同高度的自由大氣相比,高原面的氣候最溫暖,濕度最大,風速最小,但與同緯度低海拔周邊地區相比,這裡氣候最冷,最幹,風速最大。正是由於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把巨大的熱源形成大氣,大量的熱氣上升又形成熱高壓,這種特殊的高原季風氣候誘發了西印度洋季風。兩個季風氣候使我國的四川盆地潮濕多雨,能為雅魯藏布江、怒江和金沙江輸送大量的水資源。

從全球看,氣候變暖的直接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因為青藏高原密佈雪山冰川,氣候寒冷,是全球冷源之一,從而從兩個方面减少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一是“冰室效應”,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氣候降溫;二是“粉塵效應”,常年季風將高原和黃土的一些沙塵吹到大海,給海洋生物帶來充沛的餌料,滋養了藻類等海洋生物,他們再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使得全球氣溫下降。同時,每一次氣溫下降,都會使南北極的冰蓋擴大,再引發海平面下降。青海高原調節全球氣候的功能是獨一無二的。

 (二)青海高原是中華民族的江河源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海洋水和陸地咸水占地球總水量的97.44%,現時卻難以利用,僅占地球總水量2.56%的淡水資源,其中有一大半是冰川、雪山等固體水庫,人類的生存正是依賴於少之又少的液態淡水維繫著。三江源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由於受地形及高原加熱場作用易發生低渦、切變、氣旋和局地鋒面等降水系統,並可攔截西南氣流帶來的大量水汽,為三江源地區提供了豐富的降水資源。青藏高原分佈著36793條現代冰川,冰川覆蓋面積49873.44平方公里,冰儲量4561平方公里,冰川、雪山的數量和面積都是世界第一,是地球的“冷源”“世界冰柜”。青海天然濕地面積約為131900平方公里,居全國前列,是中國重要的濕地分佈區之一。濕地作為地球之“肺”,具有調節冰雪融水、地表徑流和區域氣候的綜合生態功能,是天然的蓄水池、篩檢程式,是彈性十足的生態海綿。夏季在高原烈日照耀下,冰川雪山不斷融化,水流彙集,聚集成三大著名河流,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資源保障。從氣象上講,冰雪改變了地表反射率,影響熱量交換,從根本上改變了能量平衡;從溫度調控上講,冰雪融化能激發一年所需的養分在短期內集中調動和輸送,眾多的冰川在夏季吸收大量太陽熱輻射進行冰雪消融,從而保持了地球氣溫的恒定。我省為長江水系貢獻25%的水量,為黃河提供49%的水量,為瀾滄江提供17%的水量。三條河流每年為下游提供近600億m^3水資源總量。青海省生態環境廳2020年3月12日的監測資料顯示,2019年長江、黃河、瀾滄江境內水質優良率均為100%,從2007年以來,上述中國三大河流水源水質已持續十二年達優,確保了“一江清水向東流”,為我國的工農業建設、百姓安居樂業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源保障。所以說,青海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水庫,又被稱譽為“水資源寶庫”。

  (三)青海高原是世界生物資源的天然寶庫

三江源地區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孕育了絕無僅有的生物物種資源,是世界生物資源的天然寶庫,其適應高寒環境的遺傳基因以及生態系統都是青藏高原所特有的,也是世界珍稀而寶貴的動植物資源基因庫。這個世界最高的高原上森林茂密,擁有中國現時最大的原始森林。森林下麵是大片的灌木叢,然後是作為“生態之母”“生命之根”的草地。青海草原面積為4186.7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0.5%,是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水土和維護生態平衡的最大貢獻者。這裡的動植物生態系統都是適應高原的生態環境而生存的。尤其是野生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繁衍生息著中國1186種鳥類中的一半以上,超過200種的哺乳動物占全國的42.1%,植物超過全國總種數的三分之一,它們是人類保留至今為數不多的最重要的生態資源寶庫之一。青藏高原生物資源的特點是:生物類群豐富,已知生物種數僅次於華南地區,如真菌約5000種,維管植物12000種,脊椎動物約1300種,昆蟲4100種,而其它生物如無脊椎動物(不含昆蟲)、藻類、病毒和細菌等家底我們還知之甚少,有不少特有屬和種、古老孑遺和殘遺物種,是某些生物的起源、分化或分佈中心,能提供有價值的野生、家養或栽培生物的種質遺傳基質與特殊的基因資料。著名的有冬蟲夏草、蕨麻、紅景天、貝母、大黃、藏茵陳、羌活、金色補血草、黃芪、鸕鷀、棕熊、灰雁、斑頭雁、赤麻鴨、青魚、黃河雅羅魚、藏羚羊、野犛牛、白唇鹿、雪豹、棕熊、馬麝、岩羊、盤羊等眾多青藏高原珍稀及特有動植物。

 (四)凍土維繫青海高原的生態平衡

凍土是青海高原生態重要的組成部分。凍土層,亦作凍土、凍原或苔原,是指溫度下降到零度或零度以下,土壤裏的水分凝結成冰,將土壤也凍結在一起,形成一層堅硬的凍土層,分為季節性凍土(當天氣變暖時凍土層就會融化)和多年凍土(持續多年不化的凍土),北極和青藏高原廣泛分佈。凍土即使在溫度偏高的年份,也只是表面一小層融化,稱為活動層,深層仍然是堅硬的凍土,稱為永久凍土層。凍土是一種對溫度極為敏感的土體介質,含有豐富的地下冰,具有流變性,長期强度遠低於暫態强度特徵。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層面積106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凍土面積的70%。我省多年凍土層主要分佈在玉樹以西的青南高原及雀兒山和貢嘎山部分地段,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平均厚度約39米,其中高山、丘陵帶為60~130米。土壤凍結時抑制了表層土壤的蒸散發,凍土層起到了涵養水源、促進地表產流和表層融土內水流的形成,能够加快徑流對降雨或融雪水的響應速度,凍土變化對地表的能水平衡、水文、地氣之間的碳交換、寒區生態系統、高寒植被和地表景觀等均會產生重要影響。

二、深刻認識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會認為,那麼大的青海高原,我只取面積不大的一小塊來獲得資源,植被破壞面積不大,怎麼會造成那麼大的危害?簡直是危言聳聽。殊不知,青海高原大部分地區的土層只有幾公分厚,沒有豐富深厚多樣的植被群落,只有低矮的草本植物生長於此,物種單一,植物群落非常脆弱,和“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道理相同,高寒草甸一經破壞就難以恢復,而且破壞程度和面積會持續擴大,進而造成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如果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高寒環境的植被會消失,水源涵養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劇,大量泥沙湧入河流,水質變差,水量减少,長江、瀾滄江變成黃河,黃河斷流,水源枯竭,人們看到的最後一滴水將是自己的眼淚,人類生存將會受到嚴重威脅,甚至將面臨滅絕的危險。如果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大氣環流可能會受到影響,季風方向發生變更,我國富饒的長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等地區將會因缺水發生水荒,長年乾旱會出現新的氣候變化,並發生一系列重大生產生活變更,從而導致魚米之鄉、著名都市退化成為沙漠戈壁,人類生存空間越來越少;生物多樣性會隨之急劇减少,人類的食物、藥物和其他用途的生物資源無法保證,人類生存將受到嚴重威脅。如果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三江源多年凍土區會出現植被覆蓋率下降、高度變矮、初級生產力下降、物種多樣性降低、群落結構和功能改變、植被破壞及逆行演替加劇等現象。如果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在凍土區修築工程構築物就會面臨凍脹(凍脹是因為凝結的冰塊非常堅固,膨脹的冰塊將土頂上來,並形成大土包)和融沉(融沉是溫度升高後,部分凍土融化,造成沉降)的危險,直接影響三江源區工程建築物的穩定性。如果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凍土融化,土壤的滲透、蓄水能力强,地表產流明顯減少,土壤中水流的路徑也明顯增長,將導致徑流對降雨或融雪水的響應速度放緩,水源涵養功能下降,徑流係數降低,水系减少。如果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减少,高寒草甸植被由於活動層上層水分向深部遷移而導致植被退化、上部土壤有機質隨之大量損失。凍土退縮會導致一些地貌景觀冰緣現象增强,植被破壞,水土侵蝕加速,甚至沙漠化。青海的生態就像水晶一樣,彌足珍貴又非常脆弱。如果沒有三江源區的綠草如茵、水光粼粼,就沒有長江、黃河、瀾滄江波濤洶湧的壯闊,就沒有神州大地、半壁河山的清秀俊美,就沒有悠遠流長、沉穩睿智的華夏文化,就沒有强大富强、和諧繁榮的中華民族!

三、讓綠水青山成為青海永久的名片

青海高原生態環境關係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關乎著我們生活和生產的各種活動。如何保護好生態環境是人類的永久任務。在2020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青海省迅速行動,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九次全體會議深化安排,作出了全力打造生態安全屏障、綠色發展、國家公園示範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七個新高地”的戰略部署,青海省製定的《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青海行動方案》徵求了多位院士專家的意見建議。我省五個民主黨派、工商聯和黨外知識份子共同研討生態文明建設大計,為打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奠定了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的生態保護非常關注。“十三五”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届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到青海考察時提出“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第一届國家公園論壇開幕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寄語“為攜手創造世界生態文明的美好未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2021年3月7日,在參加十三届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負責。2021年6月7日至9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青海考察並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要把三江源保護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

省委書記王建軍2021年6月4日在人民日報發表了《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一文,用五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逐一闡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省的關懷和希望,讓“中華水塔”的源頭常綠、青山常在,讓綠水青山成為青海永遠的名片和logo,確保一江清水源源不斷向東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抓住建設生態文明的機遇,堅定生態自信的信念,提高生態自覺的意識,激發生態自强的勇氣,增强生態自建的能力,尋求生態產品的路徑,形成與生態保護相配套的制度體系、產業體系、生產生活方式,擦亮青海這張“生態名片”,培育富有青海特色的生態產業和生態經濟,推動生態與農業、工業、文旅、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生態經濟覈心增長極,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深刻認識“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大力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動青海境內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讓綠水青山成為青海知名閃亮的名片,成為各族人民永續享用的最大財富。(保喬智)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