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社區於2018年建成時,還是一片泥濘滿地、缺少規劃、沒有物業的景象,如今,這裡卻是不少市民心目中“環境最美、設施最全、物業服務最優、居民滿意度最高”的居住地。
是什麼樣的探索和創新啟動了社區巨變的“一池春水”?
為了尋找答案,8月26日,記者來到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內,看到社區聯合黨支部書記索南班巴送走一批前來學習的街道和社區幹部後,坐在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的長椅上,喝了一口水解釋說:“時間緊張,就怕講不完。”
“我們社區是全市首個‘紅色物業’的試點,各方面都要先試先行,就是為了治理好基層組織,服務好移民羣衆。”索南班巴介紹,近年來,玉樹市不斷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深入實施都市基層黨建“紅色引擎”工程,選准“物業企業”這個基層治理小杠杆,通過打造“紅色物業”試點,進一步提升物業企業服務水平,提高居民羣衆的幸福感。
被選為試點後,社區聯合入駐的玉樹市貢德耿吉物業公司成立了“社區聯合黨支部”,開啟“黨建+”模式:構建基層黨建“紅色聯盟”,探索建立“樓宇黨小組”,構建“1+2+4+N”的“一核多元”紅色治理體系,創新黨建服務“一三四五六”機制……一系列舉措推動黨的基層組織向街道、社區、社區、樓院、單元、物業企業等基層一線延伸,有效打通了各級組織共抓治理的活絡關節。
“現在的社區和住房環境可比我以前住的犛牛帳篷好多了,那會兒一下雨就漏水漏風的,哪像現在的房子這麼乾淨整潔、冬暖夏涼。”住在這裡的64歲老人才讓紮西說著,言語間流露出滿滿的幸福感。
在才讓紮西家的暖氣管旁邊,黨員24小時快修隊的隊員江永它次正在檢查筦道的壓力和鬆動情况,“除了住戶家裡發生的緊急情况,在供暖期結束前後,我們都會一一上門排查,做好提前預防。”
江永它次所在的黨員快修服務隊,設立於社區聯合黨支部成立之後。這支快修隊每名隊員都有自己的“片區”,“隨叫隨到、技術過硬”是住戶給他們的口碑。
除了快修隊,還有紅臂章服務隊、流動黨員服務站、衝突調解站、黨群服務中心等便民服務人員和固定場所,還有村民創業室、黨建茶吧、紅色觀影區、共亯空間等為居民提供全方位、參與式、多維度服務,集繳費、物業服務、民生服務、法律諮詢、快遞代收等功能為一體的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更是真正將服務做到了居民的“家門口”。
年近40歲的吉陽一年前搬進社區後,就申請了在社區裏打掃衛生的工作。“每天走習慣了,不想閑著度日,總想找點事情幹!”就這樣,吉陽的身影穿梭在各個樓棟間,每走過一處地方,便留下一片潔淨。
像她這樣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人很多。為了讓牧民羣衆搬得出穩得住,近年來,玉樹市相關部門通過多種通路,解决了社區340戶人家的就業問題,另有260戶仍繼續承擔著家鄉生態管護員的職責,社區居民在融入都市新生活的同時,也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搬出牧區、搬進都市,對於吉陽和其他的搬遷羣衆來說,不僅僅是地理位置上的遷移,更是生產生活方式的一次重要轉變和生活質量的一次重大提升。為了解决他們的後顧之憂,記者瞭解到,這些搬遷下來的牧民羣衆,不僅可以享受子女就近入學入園、衛生醫療等多項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而且在原戶籍所在村享受的福利政策和產業分紅也都會保留。
“社區有一個‘500米幸福生活圈’,這裡包含了衛生所、街道、社區、小學、幼儿園和公園,這些基礎設施讓社區成為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一個新家。硬體設施跟得上,才能更好安定大家的心。”玉樹市貢德耿吉物業公司副總經理青梅說。
物業服務聯系著千家萬戶,關乎居民羣衆的安樂幸福。日益格用“紅色物業”小杠杆撬動了基層治理的大格局,切實打通了基層治理和服務局面的“最後一百米”。(顧植霞 程宦寧青組)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