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香的臭鱖魚,彌漫著鄉愁的滋味
如果有人問安徽,哪道徽菜最值得驚歎?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當然是徽州臭鱖魚!
徽州臭鱖魚以“臭”聞名,以香為美,與毛豆腐有異曲同工之妙:聞著臭,吃著香!嗅覺與味覺的鮮明反差與融合,在這道傳統徽菜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鱖魚又名桂魚,它是我國“四大淡水名魚”中的一種。鱖魚肉質細嫩,其肉呈瓣狀,味道鮮美。連唐朝詩人張志和也曾讚美過: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當你遊覽徽州,留戀於峻巍奇山中,徜徉在徽州故里時,若不來一條臭鱖魚,你的徽州之旅都有些遺憾。
沒嘗過臭鱖魚味道的人,剛開始會避之不及,但當你夾起一塊鮮美的魚肉,放入嘴中,仔細品嚼,你便會覺得這是世間最美的味道!
這種複雜的味覺感受,就好像人與人之間撲朔迷離的感情,說不清、道不明。
關於徽州臭鱖魚的由來,並不是一種刻意為之的美食發明,而是在旅途中的偶得。
徽州地處山區,只有小溪、小河和清澈見底的新安江,無江河大魚。古時候,外出經商的徽州人惦念家裡,回家時總會帶一些家鄉沒有的食物給妻子孩子嘗嘗鮮,於是鱖魚就這樣被帶進了徽州。
回鄉的路途太過遙遠,鱖魚屬於生鮮類食品,容易腐壞,寒冷時還能多放幾天,可是天氣一熱便容易放壞,商人們只能撒鹽將鱖魚醃上,延長保質期。
雖然做了保鮮措施,但到家裡鱖魚已經有些發臭。徽州人本性節省、怕浪費,於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將鱖魚下鍋做菜,誰知道聞著臭臭的鱖魚,吃起來卻是异常美味。
徽州臭鱖魚歷經200多年的歷史,至今名氣不减,關鍵在於它的特殊做法,製作此菜最重要的步驟在於醃制,鱖魚醃制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成菜質量。
製作“徽州臭鱖魚”首先要選擇新鮮的鱖魚,待魚清洗乾淨在魚身打上刀花之後,選擇一個木桶,在桶底和魚身表面分別撒上些許精鹽,將鱖魚整齊地碼於桶內,最後用重物將鱖魚壓緊。每天上、下翻動一次,數日後聞到臭味時便可出桶。
鱖魚的烹製同樣大有講究。將鱖魚清洗乾淨之後放進熱油鍋中,等到魚身煎得兩面發黃,撈出。將配料:冬笋、五花肉、香菇等切成片下進鍋中,片刻後,再次將魚放入鍋中,加熱水、水磨辣椒醬、醬油、白糖、料酒、薑末,大火燒開,文火15-20分鐘收汁。湯汁快幹的時候放入青蒜段,淋上少許熱油,即可起鍋。
如今的臭鱖魚作為徽州的名菜遍佈大江南北,在許多菜館和家庭餐桌上都能邂逅它的身影。
徽州美食千古流傳,菜中的酸甜苦辣鹹別有一番滋味,也別有一番故事,即使是臭,也是屬於“臭”的思念。如果要找出一個理由形容它們的魅力,或許這就是經典經過歲月的發酵散發出綿綿醇香吧!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