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鈴聲聲越昆侖

青海 121℃ 0
摘要:6月17日一早,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鎮出發,沿著環湖東路向南行駛,濕地、小湖泊、沙丘……沙島獨特景致漸次映入眼簾。一路跋山涉水,四個半小時後,我們終於抵達目的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莫河駝場。這期待已久的擁抱和沉悶悠遠的駝鈴聲成為了王永青兒時最深刻的回憶。沉悶悠遠的駝鈴聲雖已遠去,但它聲聲翻越昆侖的壯歌依舊迴響在人們的心田,那段壯懷激烈的往事永遠銘刻在記憶的豐碑上。

駝場大禮堂。

6月17日一早,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鎮出發,沿著環湖東路向南行駛,濕地、小湖泊、沙丘……沙島獨特景致漸次映入眼簾。

眼前綿延的沙丘上,一棵棵頂著綠葉叢的苗木,就像身著軍裝的衛士,身姿挺拔地伫立在每一面緩坡上、每一道溝壑裏,鎖住了步步緊逼的黃沙。

駛過沙島,眼前就是像藍寶石一樣鑲嵌在廣袤草原上的青海湖。汽車在湖岸平坦筆直的109國道上疾馳,但是總也走不出大湖的臂彎。

一路跋山涉水,四個半小時後,我們終於抵達目的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莫河駝場。

不遠處頗具年代感的駝工舊居,很快就將思緒引向那個久遠的年代。

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

從1951年首次啟程進藏運送物資,到1952年護送十世班禪及隨行人員前往西藏,再到1953年第三次進藏,為駐藏部隊糧食供應告急進行千里馳援,前後三次進藏,近三萬峰駱駝倒在運輸途中,參加運輸的三千多名駝工和戰士,歷盡艱難,灑盡血汗,一趟一趟,向西藏運輸了物資和數百萬斤糧食。

莫河駱駝場的職工張尚雲是“駝三代”,他的阿公馬維雄是當時進藏駝隊的駝工,談起阿公,張尚雲感慨萬千。“在那個年代,我們的祖輩護送十世班禪返回西藏,跟隨慕生忠將軍修建‘天路’,正是他們一鐵鍬一鐵鍬地開墾,一棵樹一棵樹地栽種,才使得曾經荒無人煙的柴達木變成了今天的‘聚寶盆’”。

在莫河駝場歷史陳列館內,一面邊角有些殘破、五角星比例不太規則的五星紅旗格外引人注目。據陳列館館長張存虎介紹,這是1951年8月上旬,獨立支隊的戰士和駝工們一起橫渡通天河、翻越唐古喇山,首次完成進藏運輸任務時第一面跨過唐古喇山的五星紅旗,它也是歷史上第一面完整走過青藏線的五星紅旗,它更是歷史上第一面挺進拉薩的五星紅旗。返程時,駝工們經歷了風吹雨淋和重重艱險又把這面紅旗帶回了駝場。

端詳場館內陳列的每一張老照片、每一個舊物件,都讓人為革命先輩們不怕苦、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的精神而動容。從第一代駝工開啟千難萬險的征程,前赴後繼為西藏和平解放獻青春灑熱血,到甘做青藏公路開路先鋒,眠霜臥雪,劈山築路,再到紮根荒漠,開荒拓土,一代又一代的莫河人“一心向黨、堅韌執著、團結奉獻、開拓進取”的駝工精神,在瀚海戈壁奏出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壯歌。

張存虎在講解時動情地說,莫河駝場的前身是西北軍政委員會組建的“西藏運輸總隊”。歷經70年的發展,莫河駱駝場走過了一段漫長而又艱難的風雨歷程。70年來,一批批艱苦創業的老駝工、解放軍戰士、知識青年、部隊現役幹部以及他們的子孫後代,用他們堅毅、頑強、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為西藏的和平解放、青藏公路的建成及柴達木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

“駝二代”王永青的父親王明基曾是莫河駝場的老職工,王永青回憶,兒時每次見到父親,大概都是在冬天,那是駝隊完成任務回到駝場休整的日子。當駝隊伴隨著沉悶悠遠的駝鈴聲歸來,駝場大院所有的孩子就早早跑到大門口等候著,望穿秋水的女人們則是盡可能準備上一桌可口的飯菜,犒勞歸來的丈夫。

“記得父親每次見到我,都要緊緊地抱住我。”這期待已久的擁抱和沉悶悠遠的駝鈴聲成為了王永青兒時最深刻的回憶。

西藏運輸總隊第一任總隊長王寶珊,青藏公路築路將軍慕生忠,莫河駝場首任場長張子林……在陳列館的一面牆上,印著6比特革命先輩的黑白照片和他們的生平履歷,一旁的展櫃裏,擺放著他們用過的手搖式電話機、安全帽、話筒、棉帽、馬鞍、水桶等老物件,玻璃保護罩被駝場的職工們擦拭得鋥亮透光。

沉悶悠遠的駝鈴聲雖已遠去,但它聲聲翻越昆侖的壯歌依舊迴響在人們的心田,那段壯懷激烈的往事永遠銘刻在記憶的豐碑上。

作者:張洪旭公警衛加文/圖稿件來源:青海日報聲明: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