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瑁投降曹操時,荊州尚有25萬精兵,為何輕易地就投降了?
劉琮、蔡瑁的迅速投降,既因其內部嚴重分裂的局面,也因為荀彧“間接路線”戰畧的成功,兩者缺一不可。有這兩個因素,即使劉錶在,恐怕情况未必會有多大改變。劉琮的內部處境:兵少且分裂首先,更正題目中的25萬大軍之說。劉錶集團當時的兵力,應為10萬左右。劉琮投降曹操時,帶了7萬餘投降。可見,劉琮最後投降,可不僅僅是畏懼曹操,對“自己人”的畏懼,才是最終促使其下定投降决心的關鍵。
劉琮、蔡瑁的迅速投降,既因其內部嚴重分裂的局面,也因為荀彧“間接路線”戰畧的成功,兩者缺一不可。有這兩個因素,即使劉錶在,恐怕情况未必會有多大改變。劉琮的內部處境:兵少且分裂首先,更正題目中的25萬大軍之說。劉錶集團當時的兵力,應為10萬左右。劉琮投降曹操時,帶了7萬餘投降。可見,劉琮最後投降,可不僅僅是畏懼曹操,對“自己人”的畏懼,才是最終促使其下定投降决心的關鍵。
長阪坡之戰,劉備辛苦雲集的10萬軍民在曹操5000虎豹騎面前一沖而散,是一次失敗的撤退戰。以諸葛亮當時在劉備集團的地位,他無需承擔主要責任。事實上,在整個劉備時期,諸葛亮在軍事上的話語權都非常一般。囙此,長阪坡之戰,諸葛亮既不是主要指揮官,也不是主要參謀官,對此戰失利不負主要責任。208年7月,曹操集結部隊,準備平定荊州。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攻漢中;秋七月,至陽平關,敗“大天師”張魯,直逼與漢中毗鄰的益州。這時,司馬懿向曹操建議,不如趁勢攻蜀:“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今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一旁的主薄劉曄也很贊同:“今不取,必為後憂。”如此敷衍之語,很難不讓人奇怪:曹操到底有什麼事,比解决劉備這個心腹大患還要重要呢?正因如此,曹操才會在目標達成以後匆匆返回鄴城,準備稱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