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阪坡之戰,劉備辛苦雲集的10萬軍民在曹操5000虎豹騎面前一沖而散,是一次失敗的撤退戰。
以諸葛亮當時在劉備集團的地位,他無需承擔主要責任。
即便如此,從諸葛亮在此戰前後的表現還是已暴露出“奇謀為短”的缺點。
當時的諸葛亮在軍事問題上發言權不大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後,劉備“如魚得水”。
這裡的:如魚得水“,主要是指諸葛亮在政治上的表現:他在新野整頓戶口,擴充實力;他利用自己的人脈、謀略,與劉琦建立了同盟關係。
但是,諸葛亮在軍事上當時並沒什麼表現,至於演義中神乎其神的“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就更是無從說起了。
事實上,在整個劉備時期,諸葛亮在軍事上的話語權都非常一般。
後來加入的龐統、法正等人在軍事上的發言權都比諸葛亮要大。
囙此,長阪坡之戰,諸葛亮既不是主要指揮官,也不是主要參謀官,對此戰失利不負主要責任。
荀彧奇謀,使劉備陷入倉促撤退的窘境長阪坡之戰,從一開始就是一次倉促撤退。
208年7月,曹操集結部隊,準備平定荊州。
荀彧獻策:大張旗鼓攻南陽,另選精騎從小道直壓荊州!
曹操採納其策。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直到曹操抵達宛縣時,劉備才得知此事,十分驚駭。
曹操的急速推進,更是引發了劉琮的恐慌。當曹操進軍到新野時,劉琮驚恐之下,降曹。
如此,駐在樊城的劉備非常被動:正面,從宛縣到樊城,急行軍不過1日,根本來不及組織抵抗;背後,劉琮已在襄陽降曹。
無奈之下,劉備只得開始倉促撤退。
當時,劉錶在荊襄帶甲10萬,實力雄厚,劉備在新野、樊城已經經營多年。
正常情况下,劉錶(劉琮)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劉備也不是沒有從容組織的機會。
荀彧的奇謀騙過了所有人,打掉了劉琮的抵抗意志,也使劉備陷入了倉促撤退的窘境。
這個過程中,諸葛亮及劉備集團人物毫無洞察。
可見:與荀彧這種成熟的謀略家相比,諸葛亮等人還顯得比較稚嫩。
幸虧未被採納的建議當時,劉備集團有兩個選擇:1、迅速攻取襄陽,領導荊襄軍民抗曹;2、退到江陵,當時劉錶物資多在江陵,憑半個荊州與曹操抗衡。
諸葛亮建議選擇第一個方案,奪取襄陽。
劉備以同宗之誼拒絕了,執行第二個方案,退往江陵。
諸葛亮的建議,本質上是讓劉備在襄陽與曹操決戰,這是尋死之道。
首先,當時的曹軍已過新野,急行軍很快就可抵達。急切之間,劉備、諸葛亮能否攻取堅固的襄陽呢?
一旦不能,前有堅城,後有強敵,劉備危險!
其次,即便劉備攻取了襄陽,就能守得住嗎?
依關羽水軍,阻曹軍於漢水以北是可能的。據王粲的《英雄記》記載,曹軍抵達樊城時,沒有船渡河,只有令部曲以木筏過河。
可是,漢水不是長江。曹操怎麼可能在襄樊一棵樹上吊死呢?
當時,即便劉備奪得襄陽,漫長的漢水沿岸,眾多的劉錶水師,劉備都能控制嗎?
比如:章陵太守蒯越。他是降曹派的主要人物。
曹軍如果在襄樊不利,轉兵章陵,從隨州等地照樣可以渡過漢水,進入江漢平原!
一旦如此,曹軍將切斷襄陽退路,劉備集團將被聚殲於襄陽。
“諸葛一生唯謹慎”。但此時,諸葛亮這個年輕的建議,確實有些孟浪!
手足無措:眼睜睜的大敗劉備不取襄陽,繼續南下。劉琮屬吏、荊州士民紛紛跟隨。
很快,劉備就軍民十萬,輜重數千車,劉備軍行軍也囙此速度緩慢。
有人建議:我們現在人多,但是能打的少,曹軍來了,我們怎麼抵抗呢?應該急行軍!
劉備以不忍放弃百姓,拒絕了這個建議。
其實,無論哪個方案都不妥當。
繼續這樣撤軍,被曹軍打散是必然的。
襄陽到江陵步道500多裏,劉備軍每天只行軍10餘裏,起碼要4、50天才能到達目的地呀!
即使對手是個很一般的指揮官,也不可能給你4、50天慢騰騰行軍呀!
而乾脆拋弃自願跟隨的百姓,也不妥。
劉備的基礎力量薄弱,江陵等地當時與他也沒有隸屬關係。他所依仗的是他的名望。如果拋弃百姓,名望大損,即便到了江陵,又拿什麼來抗曹操呢?
一般的建議已經解决不了問題,只有奇謀,才能化解窘境!
當初,曹操每次面臨進退兩難的窘境時,郭嘉、荀彧都能提出建設性意見,幫助曹操化解窘境。而且,當時的荀彧、郭嘉,也就是20來歲,和此時的諸葛差不多大。
遺憾的是,諸葛亮並非荀彧、郭嘉,此時也拿不出什麼建設性意見,只能眼睜看著十萬軍民灰飛煙滅!
總的來說,諸葛亮當時在劉備集團話語權比較有限,對大敗不負主要責任。
但從僅有的表現看,此時的諸葛亮在軍事上還不够成熟,所提的意見比較孟浪,劉備不採納是正常的。
而他在幾個關鍵節點“失聲”,拿不出奇謀,已經暴露出諸葛亮“奇謀為短”的缺點。他與郭嘉、荀彧這樣的頂級謀略家還有一定的差距。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