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磨盤山,李定國抗清最後一戰,擊殺八旗20多位高級將佐
1659年,是清朝順治十六年。清軍入關十六年來,南征北討,已先後蕩平了李自成、張獻忠、弘光、隆武、紹武等多個政權。惜乎同之前南明的大把機會一樣,西營名將李定國兩厥名王后引發的天下震動,在孫可望的野心勃勃,妒賢嫉能下被抵消。明軍這時是全面潰敗,眼看清軍即將攻入雲南,晋王李定國意識到昆明難保,建議永曆撤離。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定國護衛永曆西撤,清軍在後緊追不捨。
1659年,是清朝順治十六年。清軍入關十六年來,南征北討,已先後蕩平了李自成、張獻忠、弘光、隆武、紹武等多個政權。惜乎同之前南明的大把機會一樣,西營名將李定國兩厥名王后引發的天下震動,在孫可望的野心勃勃,妒賢嫉能下被抵消。明軍這時是全面潰敗,眼看清軍即將攻入雲南,晋王李定國意識到昆明難保,建議永曆撤離。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定國護衛永曆西撤,清軍在後緊追不捨。
清軍攻入雲南之後,洪承疇就被調回了北京。這個曾經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的降清將領結束了他輝煌的時光。替代他登上歷史舞臺的另一比特投降將領便是吳三桂。藩王不利於政權統一,削藩是在所難免的,可惜吳三桂權勢大而不知收斂,康熙年紀輕卻是初生牛犢。
崇禎年間受封為永明王,1646年受明朝大臣丁楚魁、呂大器、陳子壯等人擁戴為監國,接著稱帝於廣東肇慶,年號永曆。他在位15年,輾轉於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各地,最後逃入緬甸,為吳三桂索回,絞殺於昆明。在中國古代,皇帝流亡被稱為“巡狩”,囙此永曆帝及其小朝廷向西流亡,也就是“永曆西狩”了。鄭氏集團在控制地區鑄造和使用“永曆通寶”,表示對永曆朝廷的承認。大西軍餘部首領孫可望對永曆朝廷的態度也充分表明了這一點。
明朝是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十分特殊的地位,他是第一個由農民建立的政權,也是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的政權,明朝之後就是清朝,但實際上明朝並不是被滿人所滅,而是滅亡於漢人李自成之後,滿人滅亡的是南明政權。在北京的明王朝滅亡後,明朝皇室建立的南明政權又堅持了數十年的抗清鬥爭,在此期間,有一比特漢族將領為維持南明政權的存在,立下了巨大的功勞。
西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南明永曆七年。此時滿清已經入關8年,天下大半被蕩平,南明永曆政權被死死地壓制在西南雲貴2省,以及四川的一部分。因為剃髮令導致的民變,在精銳的八旗軍面前一一被鎮壓。突然間,一個叫李定國的人,毀滅了順治皇帝心中所有的美好憧憬。面對如此險峻的局勢,年輕的順治皇帝一度萌生了與南明劃江而治的想法。
1658年,清軍大舉進攻雲南;由於李定國派去迎擊清軍的各路南明軍隊全都戰敗退回,南明永曆朝廷已是大勢已去。就在此時,南明永曆朝廷最後的三巨頭之一的慶陽王馮雙禮,既沒有追隨晋王李定國,也沒有聯絡鞏昌王白文選,獨自率領手下的軍隊從昆明撤出,向四川建昌地區進發了。由於馮雙禮沒有參與孫可望的陰謀活動,事後,永曆帝論功行賞,册封馮雙禮為慶陽王。
1658年,清軍大舉進攻雲南;由於李定國派去迎擊清軍的各路南明軍隊全都戰敗退回,南明永曆朝廷已是大勢已去。就在此時,南明永曆朝廷最後的三巨頭之一的慶陽王馮雙禮,既沒有追隨晋王李定國,也沒有聯絡鞏昌王白文選,獨自率領手下的軍隊從昆明撤出,向四川建昌地區進發了。由於馮雙禮沒有參與孫可望的陰謀活動,事後,永曆帝論功行賞,册封馮雙禮為慶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