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9年,是清朝順治十六年。清軍入關十六年來,南征北討,已先後蕩平了李自成、張獻忠、弘光、隆武、紹武等多個政權。
即使在戰場連連取勝,清朝也還沒能一統天下,明朝的殘餘力量勢力雖然越來越弱小,卻也還在堅持抵抗。
這一年同時也是南明永曆十三年。
永曆帝朱由榔即位也已十三年,這位顛沛流離的皇帝,從廣東到廣西,再到貴州、雲南,期間有過金聲桓、李成棟反正帶來的希望,也有過大西軍出滇抗清帶來的聲勢複振。
惜乎同之前南明的大把機會一樣,西營名將李定國兩厥名王后引發的天下震動,在孫可望的野心勃勃,妒賢嫉能下被抵消。
1657年,孫可望更是明火執仗,聚兵十四萬攻打李定國,兩人在曲靖大戰一場,結果雖然是不得人心的孫可望落單而逃,但也引發他就此降清,以雲貴川三省防務為投名狀,獻上“滇黔地圖”,明軍虛實,盡被洪承疇所知。
用兵通道被打開,當年年底,清朝就向西南三路進兵。以吳三桂為平西大將軍,由陝西漢中南下四川;以固山額真趙布泰為征南將軍,會合廣西提督線國安北攻貴州;以固山額真羅托為甯南靖寇大將軍,由湖南攻貴州。
順治還覺得不够,1658年正月又命信郡王多尼為安遠靖寇大將軍,統帥大批八旗兵南下專攻雲南。
這幾路人馬進軍順利,到了五月已經實現了在貴州會師的戰略目標。九月,多尼兵到貴州,召開軍事會議部署入滇戰畧,以多尼自己統帥中路兵馬由安順方向進攻;吳三桂帶領北路兵馬由畢節方向進攻;南路由卓布泰統率自安龍入滇。
明軍這時是全面潰敗,眼看清軍即將攻入雲南,晋王李定國意識到昆明難保,建議永曆撤離。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定國護衛永曆西撤,清軍在後緊追不捨。
1659年二月二十一日,清軍吳三桂所部在大理擊敗白文選,渡過怒江,越追越近,逼近了騰越州。
這時,由於蜀王劉文秀的舊部由馮雙禮、艾承業等統帥由北進入了四川,李定國麾下將士已經不多,要回頭與清軍決戰顯然不可能,但若不打一仗,吳三桂勢必始終尾隨追擊。
騰越州就是現在的雲南騰沖,這裡地形多山,又多是山間小路,李定國登高察看完地形,有了主意。
他打算利用地勢,趁清軍屢勝之後必然驕兵輕進之機,打一場伏擊戰。
戰場選在了磨盤山。
磨盤山是一片原始森林區,海拔高又多雨,羊腸小徑僅能容一人一騎通行,山中常年雲霧繚繞,正是打伏擊的好地方。
對於伏擊戰,李定國也是手到擒來,之前在衡州一戰,他正是利用清軍統帥敬謹親王尼堪的驕兵冒進設伏,一舉擊殺尼堪,名動天下。
李定國的伏擊圈安排得非常講究,共分三伏。以泰安伯竇名望為初伏,廣昌侯高文貴為二伏,武靖侯王國璽為三伏,在山谷小路裏埋下地雷,明軍埋伏在道路兩旁山間草叢中,約定好:等敵人全部進入埋伏圈後,竇名望在後面最先發動,切斷清軍退路,點燃地雷後高文貴、王國璽率部殺出,堵住去路,竇名望從後掩殺。
計畫安排得妥妥當當,照此執行,入伏的清軍難逃尼堪的下場。
事情正如李定國預料,清朝眾將已成驕兵,在他們看來明軍已成驚弓之鳥,再也無力反擊。清軍輕鬆得意走向伏擊圈,沒有一點防備。
吳三桂算不上神一樣的對手,李定國卻有猪一樣的隊友。
光祿寺少卿盧桂生,此人對南明失去了信心,打定了主意要投降清朝。
本來這也不算什麼,清軍入關以來,投降的原明文武官員如過江之鯽,盧桂生這樣的角色可以忽略不計。
偏偏盧桂生知曉李定國的部署方案。
這下事情就嚴重了,投清的盧桂生為了安身立命,把計畫全盤告知了吳三桂。
這時清軍前鋒已進入二伏地段,過不多久,全軍就會走進伏擊圈。
清軍統帥吳三桂也是久經戰陣的老將,論軍事能力,他其實不輸李定國。大驚失色下,吳三桂很快冷靜下來,如果讓前鋒後撤,未必能撤得回來,不如將計就計。
吳三桂下令,前鋒停止前進,原地搭槍架炮,向茂密的草木叢開火,並派尖兵搜殺伏兵。
這時懵圈的成了明軍,李定國嚴令之下,沒有聽到號炮不得發動,埋伏的明軍既不能後撤,又不敢出擊,進退兩難,傷亡慘重。
竇名望一看,這樣下去埋伏沒打成,自己軍隊反而會傷亡殆盡。迫不得已鳴炮殺出,二伏、三伏的軍隊也跟著鳴炮出擊。
李定國在山阜高處坐鎮指揮,山高林密,無法掌握實时動向,聽到號炮聲次序不對,他情知有變,急令後軍增援。
原本很穩當的一場伏擊戰,被清軍占去了先手,打成了遭遇戰。
即使這樣,明軍也是死戰不退,兩軍在山谷中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惡戰。
犬牙交錯,你死我活的戰鬥從清晨打到中午。沒有了戰術,也沒有了退路,雙方只管性命相搏。一邊是晋王李定國想要雙手扶明;一邊是平西王吳三桂誓要生擒永曆。
清軍人數佔據優勢,卻死死地被明軍釘在磨盤山山谷,戰場成了慘烈的絞肉機,明軍戰旗飄揚,浴血死戰,因為他們明白,再也無路可退了。
眼看部下一個接一個陣亡,見慣大陣仗的吳三桂也被打得膽戰心驚,有心拉回部隊卻動彈不得。
但畢竟明軍人少,戰至中午,雙方都已筋疲力盡。清軍又得到後軍接應,付出慘重傷亡後,吳三桂終於得以撤出戰場。
李定國也同樣無力再戰,率領殘兵撤往孟定。晋王本有希望繼兩厥名王后,達成三殺清朝王爺的壯舉,磨盤山的羊腸小徑上,留下明軍永遠的遺憾。
戰後清點,僅高級將佐,清軍在磨盤山一戰損失就達20比特,其中包括正一品都統沙爾布、正二品副都統拜察、琿津、多頗羅、正三品護軍參領石漢、圖丹這樣的高級別將領,僅次於衡州之戰。
八旗精銳傷亡慘重,事後順治十分惱火,下旨將征南將軍卓爾泰革職為民,多尼、羅可鐸、杜蘭等統兵將領也都遭到罰銀、降職等處分。
明軍拼死擊退清軍,傷亡同樣巨大,將領竇民望、王璽等都戰死,阿兵哥損失達到三分之二。
磨盤山一役雖然給清軍造成很大殺傷,但明軍也已是强弩之末,尤其此戰受到慘烈傷亡後,更加無力阻擋清軍後續的進攻。
再說說影響。
從整體看,此戰意義其實有限,僅僅稍微遲滯了清軍進攻的脚步,對大局的影響已微乎其微,明朝的一點餘脈,已如風中之燭,隨時可能熄滅,清朝一統天下的脚步已不可阻擋。
真正的意義來自精神上,李定國抗清最後一戰雖然悲壯收場,卻一點無損此戰被後世所銘記,全體將士在絕境下的抗爭更為人們所傳誦。
作為明末最傑出的明軍統帥,李定國在兵力弱小,國勢已頹的情况下,仍能因地制宜,設下完美伏擊圈,並在叛徒出賣情况下仍然打出一場勇猛的阻擊戰,再次證明他在軍事上的一柱擎天,相比晋王孱弱的政治和戰畧能力,統兵作戰、臨陣戰術才是他真正所長。
但在清朝已呈壓倒性優勢之下,李晋王也終究無力回天了。三年後,永曆被緬王獻給吳三桂,絞殺於昆明篦子坡,李定國下令全軍縞素為永曆發喪,大哭至雙目流血,十幾天后就在猛臘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臨終前,他囑咐部下:寧死荒外,勿降也!
此戰也是明清戰爭史上,最後一場陸地上的大戰,時人有詩形容:
凜凜孤忠志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