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雙禮被永曆帝封為慶陽王,為何他最後不去緬甸,卻帶兵去了四川

甘肃 202℃ 0
摘要:1658年,清軍大舉進攻雲南;由於李定國派去迎擊清軍的各路南明軍隊全都戰敗退回,南明永曆朝廷已是大勢已去。就在此時,南明永曆朝廷最後的三巨頭之一的慶陽王馮雙禮,既沒有追隨晋王李定國,也沒有聯絡鞏昌王白文選,獨自率領手下的軍隊從昆明撤出,向四川建昌地區進發了。由於馮雙禮沒有參與孫可望的陰謀活動,事後,永曆帝論功行賞,册封馮雙禮為慶陽王。

前言

1658年,清軍大舉進攻雲南;由於李定國派去迎擊清軍的各路南明軍隊全都戰敗退回,南明永曆朝廷已是大勢已去。

1658年12月15日,永曆帝朱由榔匆忙率領朝廷文武百官離開昆明,向西撤退。李定國隨後也率部向滇西退去。

就在此時,南明永曆朝廷最後的三巨頭之一的慶陽王馮雙禮,既沒有追隨晋王李定國,也沒有聯絡鞏昌王白文選,獨自率領手下的軍隊從昆明撤出,向四川建昌地區進發了。

同為大西軍中生死與共那麼多年的老戰友,馮雙禮為何如此決絕,拋弃了李定國和白文選呢?

馮雙禮率部轉進四川建昌

馮雙禮其人其事

馮雙禮是陝西綏德人,很早就跟著好友白文選一起參加了明末著名的流民大起義,他一直跟隨農民軍領袖張獻忠,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軍中下設五軍都督,馮雙禮就是其中之一。

豪格率領清軍進攻四川時,大西軍的最高領導人張獻忠因輕敵而被清軍一箭射死了。群龍無首的大西軍被清軍打得大敗而逃。在此緊要關頭,以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將軍為首的大西軍將領們召開緊急會議,決策殺出重圍,離開四川,前往雲貴地區發展。

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戰略決策,它為以後大西南的反清鬥爭提供了一塊穩固的根據地。

大西軍實行的是四將軍制,由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人為領導覈心,孫可望居於首位。四將軍各自統率一部兵馬。而馮雙禮就是艾能奇部下的一員大將。

大西軍擺脫了清軍的追擊,又突破了南明軍隊的堵截,殺死了明將曾英,順利地渡過長江,從重慶出發,進入貴州。

隨即,大西軍由貴州進入雲南,經過一年時間的東征西討,平定了雲南,佔據了雲南全境。

大西軍餘部轉進雲南

在此過程中,四將軍之一的艾能奇不幸戰死於平定土司叛亂的戰鬥中;因為艾能奇一向與孫可望交好,於是,馮雙禮等將領就率部投到孫可望的麾下,從此,馮雙禮成為了孫可望的部將。

由於艾能奇所部併入了孫可望的軍隊,囙此,在大西軍中,孫可望掌握的軍隊遠遠多於李定國、劉文秀所部。孫可望成為大西軍內部最大的實力派。

馮雙禮在抗清鬥爭中的功績

經過幾年時間的整軍備武,盤踞雲南的大西軍已經是兵強馬壯,戰力強勁;於是,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人决定殺出雲南,與清軍一决高下。

為了减少進軍路途中的阻力,孫可望等人採取了聯明抗清的政策,正式加入了南明永曆朝廷。經過一番政治鬥爭,孫可望逼迫永曆帝册封自己為秦王,從而執掌了永曆朝廷的實權,取得了號令天下的權力。

為了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孫可望與馮雙禮率軍進入貴州,收編了貴州境內的南明殘餘軍隊,恢復了貴州的生產經營,很快就穩定了貴州的局勢。

1651年,孫可望派孫可望率軍從貴州出發,大舉進攻湖南。

馮雙禮兵分兩路,夾擊

沅州,

一天時間就全殲沅州清軍

活捉清軍將領鄭一統、知府柴宮桂。

佔領

沅州以後,馮雙禮督軍猛攻辰州;清朝辰州總兵徐勇防守很嚴密,明軍未能按計畫攻取辰州。

此時,

清廷委任續順公沈永忠為剿撫湖南將軍,統領兩萬人馬,竭力抵抗馮雙禮的進攻。

在清軍的拼力抵擋之下,明軍一時也無法突破清軍的防線;在幾個月的時間裏,雙方一直處於胶著對峙的狀態。

1652年,在孫可望的主持下,南明軍隊對清軍展開大反攻。李定國率軍從貴州進入湖南,與馮雙禮會師,明軍的力量增强了。

李定國、馮雙禮立即發動進攻,清軍再也抵擋不住明軍的攻勢,一路潰敗;明軍接連收復靖州、武岡、寶慶。

馮雙禮一直在抗清前線

沈永忠帶著清軍節節敗退,眼看連省會長沙也保不住了,就一直逃到嶽州,才算是喘上了一口氣。

明軍一路凱歌,連續攻克了許多州縣,清軍僅僅退守在嶽州、常德、辰州幾個據點裏,惶惶不可終日,拼命向清廷告急,請求援兵。

而一路獲勝的明軍,則由馮雙禮坐鎮湖南,而李定國率領一部精兵進入廣西,一路强攻,最後直逼桂林,取得了桂林大捷,不但攻下了桂林城,還逼死了清朝定南王孔有德。

此後,馮雙禮作為方面軍大將,一直活躍在抗清的主戰場——湖廣戰場。而永曆朝廷也因為馮雙禮的戰功而封其為興國侯。

馮雙禮在衡州大捷中的一大污點

明軍在湖南戰場上的勝利,令清廷非常不安。

清廷震驚之餘,派遣北京地區的八旗精銳南下支援湖南戰場上的清軍。孫可望得知這一消息,急忙下令讓李定國回師湖南,迎擊清朝敬謹親王尼堪統率的八旗兵。

李定國匆忙自廣西趕回湖南,針對滿清八旗兵的驕狂輕敵,李定國巧設埋伏,誘敵深入,一舉擊潰了這支最精銳的清軍王牌,並且斬殺了清軍統帥尼堪歷史上稱此戰為衡州大捷。

在衡州大捷中,馮雙禮所部軍隊本來應該按照事前的部署,與李定國南北夾擊尼堪八旗兵的。可是,當時李定國因為取得桂林大捷而聲名卓著,引起了孫可望的嫉妒。囙此,當李定國部署圍殲尼堪所部八旗精銳的時候,孫可望暗中指使馮雙禮偷偷地撤兵而去,致使李定國全殲尼堪八旗兵團的計畫落了空。最後雖然李定國斬殺了清軍主帥尼堪,“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可是,一場殲滅戰變成了擊潰戰,白白喪失了一次圍殲滿洲八旗兵團的大好戰機。

李定國陣斬滿清敬謹親王尼堪

雖然孫可望是領導,但是,馮雙禮盲目從命,錯失戰機,還險些置李定國所部明軍於絕地,這確確實實說明馮雙禮在民族大義之前是非常糊塗的。

關鍵時刻,堅守大義,沒有支持孫可望內訌

1657年8月,孫可望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廢黜永曆帝,由自己登基當皇帝;囙此,他與忠於永曆朝廷的李定國、劉文秀二人產生了激烈衝突,最終釀成了南明時期最大的一場內訌。

孫可望、李定國各自帶領著本部兵馬,在雲南曲靖的交水地區,展開了一場手足相殘的大戰。這是南明歷史上的一場大悲劇,正是因為孫可望與李定國之間的內訌,才徹底葬送了南明反清鬥爭的前途。

但是,孫可望的部下大多是深明大義的。他們不願與昔日的戰友自相殘殺,對孫可望的倒行逆施也都很不滿。人心向背决定了雙方的勝負。孫可望部下大將白文選、馬惟興等人臨陣倒戈,投向李定國一方,導致孫可望在內訌中失敗,不得不逃回大本營貴陽。

而孫可望安排留守貴陽的大將正是馮雙禮。

馮雙禮本就不願與李定國、劉文秀等老戰友决裂,此時看到孫可望狼狽逃回,就不想再跟著孫可望幹了。

馮雙禮不願打內戰

馮雙禮對孫可望進行了一番恐嚇,嚇得孫可望趕緊逃之夭夭,最後帶著幾百人投降了清軍。

由於馮雙禮沒有參與孫可望的陰謀活動,事後,永曆帝論功行賞,册封馮雙禮為慶陽王。

李定國處理孫可望舊部舉措失當,使馮雙禮等人心生不滿

孫可望投降清朝以後,晋王李定國執掌了永曆朝廷的軍政大權。

可是,李定國雖然是南明時期最具軍事天才的統帥,但他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在處理與孫可望舊部將士的關係問題上,李定國就做得很差勁。

本來,劉文秀一向善於撫恤士卒,孫可望降清以後,劉文秀已經初步安撫好了孫可望的舊部將士,他還勉勵大家共同努力,作好前線的防務工作。

但劉文秀的行為卻引起了李定國的猜忌。李定國下令把劉文秀和前線那些孫可望舊部將領全部調回昆明,換上了自己的親信將領。

而且,李定國在對待軍隊將士方面做得很明顯。他把自己的嫡系軍隊稱為“晋兵”,孫可望的舊部將士則被呼之為“秦兵”。

李定國對孫可望舊部的歧視政策,導致了這些將士與他離心離德;而劉文秀作為“秦兵”心目中的領袖人物,卻被李定國猜忌排擠,氣病而死,這更激起了孫可望舊部將士的憤懣。

劉文秀善於安撫將士

作為孫可望手下的大將,此時的馮雙禮對李定國是非常不滿意的。

李定國軍事部署失誤,明軍慘敗,馮雙禮對其更為失望

1658年,清軍三路進攻雲貴地區,李定國在觀望徘徊之中,白白耽誤了幾個月的時間,錯失了戰機。直到貴州前線吃緊,李定國才匆忙分兵迎敵,但在軍事部署上又出現了很大的失誤。

李定國

命馮雙禮領兵扼守關嶺,祁三昇部駐於雞公背,互相呼應,憑險阻擊清軍多尼所部主力。

多尼指揮的清軍主力進攻安莊衛,明軍迎戰失利,將領劉鎮國在城北響水橋陣亡,安莊衛失守。

多尼所部清軍乘勝進攻關嶺。馮雙禮為了集中兵力,率部由關嶺移駐雞公背,與祁三昇合營。可是,數以萬計的軍隊齊集於雞公背山頂,糧草的運輸成了難題,阿兵哥饑餓之極,卻吃不上飯。

當清軍發動進攻時,明軍阿兵哥弃險不守,自行撤退。馮雙禮、祁三昇見軍心不穩,也只好隨軍撤退。

李定國分路阻擊清軍的軍事計畫,使各支明軍孤懸於偏僻險隘之處,各軍之間因為距離遙遠,山路險阻,無法互相支援,只能是各自為戰。

最後,各路明軍包括李定國自己紛紛敗下陣來,戰局已經再也無法扭轉了。李定國只得下令

放火燒毀北盤江上的鐵索橋,由馮雙禮率部斷後,全軍撤回雲南。

清軍多尼所部再次擊敗馮雙禮,馮雙禮只能率領殘部往雲南撤退。這樣一來,貴州全境都落入了清軍之手。

清軍攻入貴州

馮雙禮撤到昆明之後,李定國與永曆朝廷已經决定往滇西方向轉移。而馮雙禮一直認為劉文秀臨終前所說的“一旦國勢危急,轉進四川,聯合夔東十三家,共謀發展”這一方略是正確的;現在見李定國不採納劉文秀的建議,馮雙禮更加灰心失望了。

結語

在永曆帝與李定國先後離開昆明,向滇西撤退以後,馮雙禮不願在跟隨李定國繼續戰鬥了。

馮雙禮决定按照劉文秀的意見,率軍往四川進發,然後與夔東一帶的李來亨等南明反清勢力聯合,再建一處新的根據地;接著再出兵陝西、洛陽,另圖恢復大業。

馮雙禮率部離開昆明,前往四川

馮雙禮率領殘部到達了四川建昌,但是,因為明軍大敗,雲貴遺失,永曆帝逃亡,這一切都使馮雙禮的部下感到絕望。此時,又傳來夔東十三家武裝大舉反攻重慶卻遭失敗的消息,於是,馮雙禮所部更加軍心不穩,士氣低落。

吳三桂偵知馮雙禮的下落,多次派人前來勸降,但馮雙禮都拒絕了,他决意要同清軍抗爭到底。出乎馮雙禮意料的是:馮雙禮的部將狄三品卻暗中接受了吳三桂的勸降。

狄三品突然出手,把馮雙禮綁縛起來,獻給了吳三桂。

為了招撫仍然在雲南各地堅持抗清的明軍將士,清廷下旨嘉獎了狄三品等降將,為他們加官進爵;同時,清廷特意昭示:馮雙禮雖然拒不投降,但殺之無益;免去死罪,押到北京,安置他作個寓公吧。

從此,史書上再也沒有了馮雙禮的任何資訊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