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晨露
在上海連演6場收穫好評後,海派諜戰題材話劇《向延安》即將在“七一檔”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話劇《向延安》專家研討會日前在滬舉行,不少與會專家認為,主流作品找到與年輕觀眾的共情點,進而實現“雙向奔赴”,《向延安》是個值得剖析的樣本。
上海市艺文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胡曉軍則看到主創團隊“消减剪刀差”的努力,“原創話劇向來強調寓教於樂,話劇觀眾則多希望先樂後教。消减這個剪刀差,追求教樂共融同生,有望成為主旋律話劇新質文化生產力的突破口”。
“《向延安》這部戲提供了很多新的東西。一是非單純諜戰劇,原著作者海飛擅長諜戰劇,但在這個戲裏,諜戰是表層,重點寫人性、寫人文、寫人物;二是非模式化的人物,模式化的英雄形象在文藝作品中很多,而《向延安》中的英雄沒有模式;三是詩意象徵和寫實的劇情與地域特色較好地結合。”上海戲劇學院原院長、教授榮廣潤概括了《向延安》的出新之處。
“主角姓‘向’,嚮往延安,而延安又不僅僅是一個地方,實際上是心中的燈塔,是理想,是目標,是信仰。《向延安》塑造了一個非典型、成長型的英雄形象,使我們認識到,謳歌偉大、敬仰崇高,也可以這樣表現。”上海戲劇學院原黨委書記、教授戴平表示,《向延安》“讓觀眾能看懂,而且覺得好看”。
“整臺戲給我一種超乎期待的感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丁羅男說,《向延安》的成功之處在於,它一反紅色題材創作中的宏大敘事方法,而是從平民化、個體化的視角出發敘述故事。“人物的私人空間和當時社會的公共空間之間發生碰撞,讓觀眾看到人物的變化及其意義。所謂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或與時代浪潮融合,或被歷史巨浪擊碎,都著重人性層面,非常真實和自然。整個故事圍繞小人物向金喜展開,能引發觀眾的共情與思考。”
“《向延安》是一部有紅色底蘊和海派特色又具藝術感染力的主旋律佳作。”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原理事長、秘書長酈國義說,出品方對劇目的成功運作,使這部佳作通過市場呈現了更好的主流文化價值。
“從買節目到做節目再到賣節目,東藝的‘三部曲’把紅色文化和海派文化很好地融合。在製作出品上來說,劇院變成主力軍,具有獨特的產業鏈優勢。”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孝明說。
“《向延安》是一部充滿上海歷史文化氣息的話劇,在‘光榮之城’上海首演,特別有意義。”上海市戲劇家協會顧問沈偉民同樣認為,東藝製作出品值得行業關注,“大力彰顯上海文化特別是紅色文化的同時,堅持以演出為中心環節,通過對演出市場的冷靜判斷和大膽拓展,努力追求‘又紅又火’的創作”。
“既相中《向延安》原著的紅色主題,又兼顧當下市場需求,既看到作品的宏大歷史敘事,又發現其中個體的命運書寫,看到作品中洋溢著的青春、信仰、理想、人性等關鍵字,體現了出品方選材的眼光。”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製作人李勝英說。
“《向延安》以獨特視角反映了‘選擇’這一人生命題。這一點特別能讓普通觀眾感同身受,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的事業是人民的事業、正義的事業。”評論家方家駿說,東藝制作出品模式是對當下藝術生產模式的有益補充,“在國有院團的一系列創作之外,我們需要新的機制體制、創新模式來創造舞臺藝術精品”。
“東藝製作出品的幾部作品都是‘劇組式’的,而非‘院團式’的。話劇《向延安》再次吹響集結號,做到大背景、大時代下紅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結合,人性光芒和信念光輝的結合。”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東說,話劇《向延安》巧妙應用了多種戲劇手段為紅色題材服務,“從商品、作品到精品,走出進階之路”。
話劇《向延安》由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區文體旅遊局)、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出品,解放日報社聯合出品,繼上海首演後,6月28日至7月1日將在國家大劇院連演4場,下半年將開啟巡演。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