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4市7縣區的川中北蠶桑產業集群獲國家立項,將獲得2億元國家資金支持老牌蠶桑產業大省蓄勢“破繭”

四川 20℃ 0
摘要:6月5日,南充市儀隴縣銅鼓鄉龍家店村的養蠶大棚內,村民何狀飼養的春蠶啃食著桑葉,發出沙沙的聲響,“這是今年的第二批春蠶,化蛹成熟後就有企業來收購。”

●截至目前,全省桑園面積達230萬畝,年產蠶繭8.6萬噸,整體規模居全國第二比特,蠶繭質量全國領先。其中,川中北地區占三分之一,加工和新業態發展迅速

●現時,四川鼓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和公用品牌申報,持續擦亮“川繭”“川絲”“川綢”金字招牌。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申報地理標誌,加大對蠶桑絲綢產品商標權、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的保護

6月5日,南充市儀隴縣銅鼓鄉龍家店村的養蠶大棚內,村民何狀飼養的春蠶啃食著桑葉,發出沙沙的聲響,“這是今年的第二批春蠶,化蛹成熟後就有企業來收購。”

眼下正值蠶桑養殖季,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日前聯合印發《關於公布2024年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名單的通知》,涉及綿陽、資陽、南充、廣安4市7縣區的川中北蠶桑產業集群名列其中。

四川是世界蠶絲業的發祥地之一,有5000多年栽桑養蠶歷史。其中,川中北蠶桑優勢區憑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有力的科技支撐,在綜合產值和產業規模等方面位居全省前列。省蠶業管理總站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立項將獲得2億元國家資金支持,將為川中北乃至全省的蠶桑產業增添新的發展動能,助力蠶桑產業再上新臺階。

“破繭”優勢

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外地廠商眼中的“香餑餑”

“獲得國家立項,大家都很激動。”省蠶業管理總站相關負責人說,在發展蠶桑產業方面,川中北有資源優勢。截至目前,全省桑園面積達230萬畝,年產蠶繭8.6萬噸,整體規模居全國第二比特,蠶繭質量全國領先。其中,川中北地區占三分之一,加工和新業態發展迅速。

資源稟賦背後,是川中北蠶桑主產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裡光、熱、水資源豐富,丘陵為主的地形土壤肥力較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生產優質蠶繭的最佳適宜區之一;產出的優質蠶繭,在市場上成為“香餑餑”,甚至有的後端繭絲綢生產企業在南充等地佈局建基地、建廠房,從源頭端“搶佔”高品質蠶繭。

川中北的蠶桑產業加工基礎,同樣不可小覷。

在儀隴縣河西工業園區,2013年率先佈局的香港利達豐環球控股有限公司,10年來先後成立多家全資子公司,先後投資建設時裝廠、織綢廠、繅絲廠等,加上佈局在全縣的200多處養蠶大棚,可實現從蠶繭成絲到蠶絲成綢,再到絲綢成服的蠶桑產業鏈全流程。

“現在處於半產階段,每天可生產280公斤生絲,待生產力‘拉滿’後,一年的生絲產量可達200噸以上。”四川布碧絲紡織發展有限公司繅絲廠廠長錢洪平說。

在傳統蠶桑產業發展的同時,新型桑產業加速發展,其中桑茶產業優勢尤為明顯。位於南充市嘉陵區的四川尚好茶業有限公司,投資6億元興建的桑產業生物科技園,有6條桑茶生產線和3條桑葉茶粉生產線,達產後可年產桑葉茶(粉)1萬噸。

“破繭”短板

原料緊俏產能受限,精深加工能力仍薄弱

“桑葉還是不够。”6月9日,檢查完桑樹生長情况後,四川布碧絲有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曉峰,道出今年桑葉供給的直觀感受。

作為公司蠶桑全產業鏈“源頭端”負責人,朱曉峰十分重視蠶的“口糧”供給。“市場需求一旦提升,我們的產品供給能跟得上嗎?”朱曉峰認為結果不大樂觀——儘管布碧絲公司在儀隴縣6個鄉鎮建有1.5萬畝高標準桑蠶基地,但桑葉供給量遠遠不能保證基本生產需求,得去相鄰縣市進行採購。

前端桑葉供給量不足,直接導致蠶繭的供應不足。“種植規模要達到現在的3倍以上,才能滿足正常產量,也就是說現時全縣可調配的桑葉供給,只能滿足後端三分之一的產量。”朱曉峰介紹。

蠶繭供應不足,引發後端產能受限。“雖然生產線‘拉滿’後的生絲產量很可觀,但現有的蠶繭原料只能滿足當下的‘半產’狀態。”錢洪平表示,為了保證正常生產,企業還需要從省外採購大量原料。

此外,四川蠶桑精深加工能力還不强。放眼川中北,大型龍頭企業屈指可數,對於大部分繭絲綢企業來說,主營業務仍以原材料和初加工產品供應為主,後端附加值更高的織稠、成服等精深加工較少。

“破繭”關鍵

破局科技關、產能關,還要打響“川字型大小”品牌

在南充市嘉陵區50公里外的廣安市武勝縣,四川芝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科技攻關,實現桑枝食用菌規模化生產。“廢棄的桑枝粉碎成末,製成菌袋種植食用菌(桑枝菌),使傳統蠶桑產業鏈再向前邁出一步。”該公司副總經理潘多峰表示,桑枝“變廢為寶”種植桑枝菌,為蠶桑產業原料的後端利用提供更多發展空間。

蠶桑產業要想長遠發展,首先得過科技關,向科技要潜力,在源頭上提高養蠶的標準化程度。省蠶業管理總站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全省來看,現在平均水準為一畝桑樹養1張蠶(約2.8萬個的蠶卵),而標準化程度高的地區,一畝桑樹可以養3張蠶。

“蠶有沒有可能不吃桑葉了?答案是有可能。”四川布碧絲有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監周洲透露,公司正在與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洽談,計畫將全新的“人工飼料養蠶”科技引入儀隴縣。“飼料養蠶後,一天能生產8噸蠶繭原料,相當於800畝桑樹一年的產能。”

蠶桑產業要想長遠發展,產業還必須集聚。“儘管在綿陽、南充等地,已經形成初步的產業集聚,但規模還需更大,引領區域中小企業向精深加工方向拓展,產出更多適宜市場的蠶桑產品。”省蠶業管理總站相關負責人說。

有產品,更要有自己的“川字型大小”品牌。

位於綿陽市涪城區的綿陽天虹絲綢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超6 A級的精品生絲遠銷海外,成為國際品牌專屬原料。位於南充的家豐時裝有限公司,與13個國際知名品牌達成戰略合作,年產高檔服裝100萬件、絲綿被2萬件,年產值達8000萬美元以上。

“這是典型的牆內開花牆外香。”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現時,四川鼓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和公用品牌申報,持續擦亮“川繭”“川絲”“川綢”金字招牌。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申報地理標誌,加大對蠶桑絲綢產品商標權、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的保護。(記者徐浩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