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沁龔潔芸
在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中國主會場活動中,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紅喇叭”小講解員登上舞臺。作為全國首支志願服務中共一大紀念館的小學生講解員團隊,18年來,1000多名“紅喇叭”小講解員用最年輕的聲音傳播最真誠的信仰,以講促學,潤物無聲,融入日常。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上海時指出,“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做得更細、更實、更深入人心,努力在這方面走在全國前列。”10年來,上海教育系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在教育部有力支持下,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堅持不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
以演促學、以演入心潤物無聲
以學生的視角看待一張“廢紙”,聚焦紙張浪費背後反映的樹木砍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舞臺上,交大附中附屬嘉定德富中學學生的表演真摯動人,校園劇《一張流浪的紙》詮釋了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解與認識,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增强生態文明意識“從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德富中學依託紅色文化創建“戲劇課堂”,教師創新教學方法,使用多媒體等現代技術創新舞臺藝術表達,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宣教育。
上海持續實施“向大師致敬——大師系列校園劇”扶持計畫,把辦學歷史上形成的奮鬥故事、革命文物、紅色舊址轉化為形式活潑、體裁多樣的文藝作品,以演促學、以演入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了《陳望道》《錢學森》《錢寶鈞》《雷經天》等近30部“校園大師劇”,向中小學輻射,衍生形成的電影《望道》、話劇《立場》等作品在全社會傳播,形成“溢出”效應。
自2017年復旦大學推出原創大師劇《陳望道》以來,現時已公演14場,近萬人次觀摩。學校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與浸潤式藝術教育的融合路徑,除了面向全體學生講好大師故事,20種、68款以“望道精神”為主題的文創產品,通過文創設計大賽等形式,鼓勵學子持續參與到講述大師故事的過程中,面向人人、帶動人人、影響人人,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
上海在高校創新布點建設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率先在高校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並實現全覆蓋,在中小學開設主題活動、導學、導讀課程,加快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覈心內容的課程體系。復旦大學推動校內外知名學者、行業先進模範等走上思政課講臺,開通紅色巴士研學實踐專線,搭建起移動的思政課,走進中小學校,以“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帶動“小火苗”,引領中小學生行走上海、開展互動式研學,講述新思想的科學理論和實踐偉力。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中國系列課程《信用中國》設定“中國共產黨人的誠信”系列專題,從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誠信、經濟誠信、外交誠信、誠信家風等方面講述中國共產黨人的誠信理念、優良作風和為民情懷,激勵青年學生厚植愛黨愛國情懷。
有機融入大中小一體化思政教育
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深化學校思政工作改革創新緊密結合起來,上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內容,多措並舉用好紅色資源,教育引導青少年傳承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
最近,田林三中學生自主策展校園博物館“博育坊”,圍繞“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遇見科學家——學生策展人項目”,打造學校又一個“大思政課”實踐育人空間。學校與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開展館校合作、協同育人。
如何用好用活紅色資源,以科學家精神培根鑄魂,建好博物館這所“大學校”?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打造全國首個以“博物館+大思政課”為主題的綜合性思政教學體驗空間——“學森·思政講堂”,通過“情境課堂”,沉浸式“行走”深化學習體驗,為大中小學不同學段設計推出“錢學森與中國科技事業”“尋訪科學家精神”等思政課程,為15所大中小學校提供服務。去年,80場“弘揚科學家精神”全國巡迴文宣展示覆蓋11個省市,線上線下受眾逾20萬人次。原創詩劇《錢學森》等多元藝術形式,讓師生近距離感受科學家精神,“重走學森路”校園版與上海版兩條路線以及“行走的音樂黨課”,將思政“小課堂”搬上社會“大舞臺”,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情景式鮮活載體。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發揮醫教協同優勢,聯動區域相關組織、13家附屬醫院和附中附小,發揮校園內外140餘處紅色印記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通過打造行走的思政精品課程、院史館等,形成大中小學一體化醫學人文教育模式。
同濟大學立足學校學科特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中國道路”思政選修課,開辦“中國精神”系列大講堂,創作排演原創話劇《鑄詩成劍》、校園版歌劇《江姐》、校園精品紅色劇碼《霓虹燈下的哨兵》。學校堅持“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傳統,鼓勵師生積極開展各類實踐活動,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愛國主義教育“有聲有色”“身臨其境”。
在上海大學,“螢火之光”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帶領洋涇中學的學生們走進上海大學校史館、錢偉長紀念館,一同感悟紅色學府的百年崢嶸歲月和錢偉長先生的大家風範。
在“生涯發展”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工匠精神;在“自然生態”課程中,使學生領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的道理……楊浦區打破學段壁壘、學科邊界,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同步發展的生命教育網絡,探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生命教育。
上海遴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26個、示範課程507門、教學名師117名、課程示範團隊325個,遴選“上海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與課程相融合示範課程”100門,將課程思政深化到課堂的微觀層面。此外,分類梳理校內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博場館資源等,形成130餘條研學實踐線路,構建服務全市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宣教育的“資源版圖”。
從小課堂到大社會彰顯育人擔當
如果雙休日被父母排滿了,該怎麼辦?……黃浦區蓬萊路第二小學的學生展開頭腦風暴,在圍繞議題暢所欲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闡述觀點、民主決策。學校創意搭建學生民主平臺——“小鎮議事廳”,讓學生對話身邊人大代表,以兒童視角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在校園。《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向社會徵求意見時,華東政法大學附屬中學學生形成的17條修改建議中,一條立法建議被國家修法意見徵詢採納。學校創建“無邊界尚法實驗室”,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和鍛煉平臺。近年來,該校中學生共500多人次參與國家、上海市10多部法律修法意見徵詢。
滬上學校推出“行走課堂”“實景課堂”,打破課堂圍牆,把講臺搬進社會,讓師生在實踐中感受真理力量。東華大學創新“思政課堂+社會課堂”雙育人模式,組織開展“行走的思政課”,深入挖掘楊浦濱江紅色文化資源,用日常生活變化“說事說理”,引導學生樹立“四個自信”。
全國高校首創的華東師範大學慈善愛心屋,開闢校外實踐教育“大課堂”。學生走進社區,為他人送溫暖,承擔社會責任,平均每年為社會累計提供近2000人次、5000小時的志願服務。慈善義工隊、“小白菜”社區服務等校內外志願服務活動將“愛在師大”的情感塑造,延展為“小我融入大我”的價值觀培育,通過慈善公益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
舞臺即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世界,形成鑄魂育人合力。上海音樂學院歷時三年,精心創排原創歌劇《康定情歌》,以“音樂+思政”的“大思政課”模式在世界歌劇舞臺唱出“中國聲音”,唱響愛國情懷。
上海外國語大學發揮學科優勢,一方面依託校園課堂,打造偉大建黨精神本碩博全學段全學科全覆蓋課程鏈;另一方面依託社會課堂,讓偉大建黨精神的豐富內涵可感可及。學校聯合中共一大紀念館共同打造“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與中共一大紀念館合作,推進7個語種40萬字文字翻譯。300餘名師生組成采寫團隊,涉及28個語種,使用多種語言講述黨的誕生地故事。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