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高校聚焦“一號工程”組團“搶”人才

江苏 38℃ 0
摘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教育、人才的戰畧支撐。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聚合點,也是我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科技創新策源地。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多所在蘇高校連日來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拋出“一攬子”政策,以真情實意組團“爭搶”青年科技人才。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教育、人才的戰畧支撐。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聚合點,也是我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科技創新策源地。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多所在蘇高校連日來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拋出“一攬子”政策,以真情實意組團“爭搶”青年科技人才。

誠意滿滿真金白銀招引人才

“人才工作是我們的‘一號工程’,重中之重。”去年12月25日,在東南大學第七届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校長黃如向在現場和線上參會的海內外青年發出誠摯邀請,“希望大家在東大成就夢想、實現抱負,與東大共同成長、共赴卓越、共築未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實現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盡展才華。學校將提供一流平臺、完善全週期服務、提供优渥資源和環境,為青年人才搭建更廣闊舞臺,讓人才‘敢’有所為、‘能’有所為、‘必’有所為。”之後幾天,參與論壇的青年學者們相繼參觀了南京江北新區、高校人才公寓和東南大學校園等地,感受這座創新之城的氣息與節奏。

在南京郵電大學第七届海內外青年學者論壇上,校長葉美蘭詳細介紹南郵的歷史與優勢學科,並為與會代表“劃重點”。“我們將竭誠為大家心無旁騖地開展研究創造良好條件,讓你們與學校雙向賦能、共同發展,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力量。我們的高層次人才享受薪資80萬元至200萬元、科研啟動費70萬元至400萬元,面向特別優秀的人才可‘一事一議’。”

“7個學科位列ESI全球前1%,其中2個學科躋身全球前1‰;我校擁有8個國家級、50餘個省部級大平臺組成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元旦假期第一天,在江蘇省膜科學技術研究所舉行的第八届“探·智”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懇談會上,南京工業大學校長蔣軍成教授向前來參會的34比特青年學者介紹。這場“小而精”的論壇營造出“圍爐煮茶”氛圍,該校各學院及相關部門負責人與青年學者們面對面交流、一對一答疑。“校長和我們的距離如此之近,這種交流讓人覺得很親切。”參加懇談會的青年學者邸安由頁說。

在揚州大學舉辦的第十届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上,該校黨委書記焦新安也表示,學校以真金白銀招人才、千方百計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真誠歡迎廣大青年才俊選擇揚大。

以實際行動吸引人才留下來

從推出“全週期人才引育服務20條”,到承諾“在職稱晉升給予傾斜”“將提供碩士生招生名額”,再到解决青年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問題等“後顧之憂”……多所在蘇高校向海內外青年學者拋來一個個政策利好,青年學者們也積極與高校人才招聘部門、近年來新入職青年教師們互動,深入瞭解更多細則。

“如何切實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成果?”針對青年學者的提問,南工大副校長淩祥表示,學校早在1993年就率先在職稱評審中設定了“綠色通道”,讓當年30歲出頭的4比特優秀青年教師破格晉升為教授,“這4比特青年教師中,有兩位後來成長為院士,徐南平院士便是其中之一”。而徐南平院士正是此次南工大懇談會舉辦地——江蘇省膜科學技術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他帶領團隊在這裡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無機膜工業產品生產基地,獲得無機膜領域第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科技發明獎。

“我們的升等有哪些細則?家人的工作和孩子上學問題怎麼解决?”面對提問,前幾年剛入職的揚州大學獸醫學院青年教師劉源現場解答:“學校在研究生招生、職稱晉升等環節,會給予青年教師很多支持。比如,在博士生導師資格認定中除了正常申報外,還有破格申報、直接提交和直接認定等管道,同時在研究生招生上也給予適當傾斜。在職稱評聘方面,學校為通過人才引進的老師設定了專門的綠色通道,這些人員可直接申報正高職稱。在服務保障方面,學校和學院全力協助幫忙消除後顧之憂,包括發放科研啟動經費、安家費、住房補助、租房補貼,優先解决這些人員的配偶工作和孩子入學問題。”

記者採訪中發現,青年學者們看好江蘇的發展,也更關注入職後科研平臺的搭建和自身發展前景,希望在各自專業領域有更多建樹。各家高校也正以實際行動吸引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留下來。

“工作地點在哪裡,對我來說很重要。江蘇科教資源豐富,而且長三角也是我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正在新加坡工作的張曉東告訴記者,他和女朋友以前就是在南京上的大學,最近連續參加了南京中醫藥大學和東南大學兩場青年論壇,收穫頗豐。“我們從事的是生物醫藥相關研究,這裡有完善的產業鏈,能够給我們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更多機遇。”

90後東南大學校友陸佳煒2022年從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前往佐治亞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如今十分渴望回到國內發展,期待加盟東南大學交通學院。“在海外求學的這些年,我感受到祖國正快速發展,也希望助力‘交通強國’建設。江蘇省和母校給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平臺,在住房和子女教育方面的政策傾斜讓我心動,我也希望用更優异的業績回饋母校。”

“之前我們團隊和南郵就有一些項目合作,對我來說這裡並不陌生。”參加南郵青年學者論壇的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在讀博士生常翌告訴記者,如果可以來南郵工作,自己可以迅速融入、順利啟動,而不必從零開始。

深耕創新土壤助力施展才華

高校組團“搶”人才,是我省引才工作的縮影。近年來,我省在全球引才方面跑出“加速度”,深耕創新土壤,促進青年人才與地方發展雙向奔赴。

引進青年科技人才後,如何讓他們既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光發熱,又可以更好地為人師表、獲得更好的成長?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科協等部門組織聯合發力,為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才華“架橋鋪路”。

2023年,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全省事業單比特開招聘人員工作的意見》,針對影響人才成長的痛點堵點難點,實施系列人才人事政策,堅持系統思維、破立並舉,打出深化事業單位管理制度改革、創新人才評估、促進產才深度融合、壯大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優化人才服務環境等政策“組合拳”。省科協自2017年以來連續組織開展7輪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相關評選,累計資助1000多名35歲以下的科研苗子,為其科研起步提供“第一桶金”。省市兩級青科協聯動,常態化開展青年人才沙龍等交流活動百餘場,並通過分產業分專題、跨領域跨地域組織開展深度交流、平等對話,提高青年人才的獲得感、歸屬感。

與此同時,江蘇高校也積極“破五唯”“立新標”,幫助青年學者們既做好科研工作也提升教學能力。南京理工大學於2017年就在全國率先啟動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教師分類評估、分類發展,破除“五唯”,樹立質量及貢獻導向,構建“四型七類”教師職稱晉升體系。揚州大學積極實施“培椒”工程,通過一對一配備教學導師、科研導師和生涯發展導師,幫助青年教師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准,促進快速成長。

為了讓新進教師更好地找准發力方向、與產業走得更近,不少高校鼓勵青年教師們走進企業。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電力工程系的青年教師畢愷韜在入職後,進入無錫新能源企業上能電力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學校給了我們很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我的科研方向緊跟產業發展,科研成果更容易落地轉化;另一方面,我在教學上將產業前沿技術和需求引入課堂,有助於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畢愷韜說。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