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山村的戲劇之夢

四川 41℃ 0
摘要:廣袤山野裏,鑼鼓聲聲,一群男女老少圍聚在阿壩州小金縣瑪律鍋莊傳習所前,吹起螺號打起鼓,輪番和歌對舞。天地廣闊,四季更迭,瑪律村古往今來的日常,跨越時間洪流,在莊重豪邁的歌聲裏和人們“迎面撞懷”。


夜色戲劇兩相宜。


小金縣宅壟鎮村民演出藏族實景劇《馬爾娃》。


實景劇《馬爾娃》的演員均為本地居民。


實景劇《馬爾娃》展示當地生活日常。圖片均由劉國興提供

廣袤山野裏,鑼鼓聲聲,一群男女老少圍聚在阿壩州小金縣瑪律鍋莊傳習所前,吹起螺號打起鼓,輪番和歌對舞。天地廣闊,四季更迭,瑪律村古往今來的日常,跨越時間洪流,在莊重豪邁的歌聲裏和人們“迎面撞懷”。

歌酣舞濃間,圍觀者不禁發出疑問:一個僅有4個村民小組,轄區面積20.83平方公里的小村莊,如何依託瑪律鍋莊傳習所讓地域文化“活”起來?他們又是如何發動村裡超五分之一的村民,靠自己力量共同排演一出不遜色於專業院團的高品質實景劇《馬爾娃》,讓瑪律鍋莊“飛”出大山?

一顆戲劇的石子投入山村河流

夜幕籠罩群山,一束燈光打亮瑪律鍋莊傳習所前的廣場。身著藏族服飾的人們徐徐走出,拉開實景劇《馬爾娃》的序幕。婚喪嫁娶、春耕秋收等當地民俗被一一演繹。這是阿壩州小金縣宅壟鎮瑪律村的平凡一夜,擅長歌舞的村民,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瑪律鍋莊,讓鄉村的夜晚沉醉在人文風情裏。

謝小波是小金縣宅壟鎮黨委書記,也是這部實景劇的發起人。他介紹,在當地方言裏,鍋莊稱“達爾嘎”,“達”即興旺發達,“嘎”是高興或高興地跳舞之意。舊時,當地人圍繞室內外篝火跳祭祀性、娛樂性的歌舞,在歲月流轉裏,逐漸形成相對穩定的體系,並逐漸演變為今天的瑪律鍋莊。

2017年,成都市新津縣(今成都市新津區)人民政府出資,為當地援建了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的瑪律鍋莊傳習所。如今,這裡已成為集鍋莊文化展示、舞蹈排練、村史館、便民服務中心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傳習基地。

有了傳習所,如何讓瑪律鍋莊真正地“活”起來?謝小波想到排一出實景劇,“希望通過戲劇傳承優秀地域文化,也希望小山村被更多人看見。”

在福斯看來,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做戲劇多少有點天方夜譚,“沒有人來看,也缺乏相應的人才。”不過,這一次,謝小波卻逆流而行,他堅信小山村也能開出戲劇之花,讓“烏托邦”變成現實。

這樣的堅信源於獨特的地域文化。小金縣宅壟鎮屬高山峽谷地帶,這裡居住著不少藏族居民。山高峽深,地理原因導致這裡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也孕育了特色鮮明、風格濃郁的瑪律鍋莊。

“瑪律鍋莊是當地古老民族文化的精髓。2007年,瑪律鍋莊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現有州級非遺傳承人2人,縣級非遺傳承人1人。目前正在全力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謝小波說,每逢喜慶佳節和民間傳統聚會,當地男女老少便會跳起優美的瑪律鍋莊。

2022年初,這臺由交通運輸部出資,依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瑪律鍋莊打造的實景劇《馬爾娃》進入籌備階段。

一顆戲劇的小石子扔進了河流,泛起層層漣漪。1個村民、10個村民……到最後,竟有60餘名村民自發報名要排演這部劇。其中,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年輕的25歲。“為了避免演出中有人因事缺席,還有不少村民要求來做替補演員。”這樣的熱情,讓所有人都吃了一驚。

瑪律鍋莊縣級非遺傳承人牛文武更是激動得幾晚都沒睡好。“這麼好看的鍋莊,只藏在小山村太可惜了,可不得好好做,把瑪律鍋莊展示給更多人看。”

“野生”戲劇團在“交鋒”中成長

楊安貴是瑪律村鍋莊協會會長,也是實景劇《馬爾娃》的演員之一。他回憶,考慮到村民都非科班出身,“野生”戲劇團要演好一出劇,就要少點“噱頭”,回歸真實生活。

以瑪律人一年四季生產生活為故事情節主線,全方位展示當地生產生活方式、禮儀習俗、歌舞文化的實景劇《馬爾娃》就這樣拉開序幕。這是一臺村民演村民樂的實景劇。從故事情節到舞臺設計,全部由當地村民來共同參與、共同支招。

為了精益求精,意見“交鋒”成為常態。在展現春耕這一環節時,謝小波和牛文武希望取消春耕播種的唱詞,讓演出更為緊湊。楊安貴卻堅持這段不能删除,否則就喪失了當地文化特色的原汁原味。最終他們保留了這段唱詞。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在少數。婚俗上哪些唱詞加入,哪些唱詞取消,村民們都逐一推敲。為了節約演出成本,善用農具的村民還轉型學習起了音響控制和燈光操作。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逐漸熟悉對各種光源性質、燈具的特性、濾光片效果的控制,甚至在充分理解劇碼主題下,知道什麼樣的燈光可以獲得想要的效果。

楊興文也是《馬爾娃》的演員之一。他回憶,最開始,大家覺得要演自己的日常生活是非常簡單的事兒。“不過進入排練的時候,問題就來了。”他舉例,《馬爾娃》需要展示當地的耕作豐收場景。對於村民來說,一邊種莊稼,一邊唱民歌,那就像喝水一樣自然。不過,到了舞臺上,一群人要演繹好這一場景,卻要考慮和聲等。“最開始,有的人唱得大聲,有的人唱得小聲,有的人唱得快,有的人唱得慢,一合唱,就亂糟糟的一團。”

村民們性格各异,有的人覺得自己唱得好,有的人堅信自己跳得好,在排練中,也各有爭論。為了完成這一幕劇,“我們還不斷去溝通協調,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現了不少村民隱藏的才華。”

瑪律村的村民並非聚居。瑪律鍋莊傳習所在山脚,不少村民卻分散住在山上。“要把村民們都接到山脚下排練,有時候單程就要1小時的車程。”儘管困難重重,兩個月的排練時間裏,村民在沒有任何報酬的情况下,卻鮮有人缺席,大夥兒樂此不疲,“有好奇,有熱情,更多的還是大家的心擰成一股繩,想給遊客們看看,我們的瑪律鍋莊有多美。”楊安貴說。

用實景劇打開鄉村文化“夜”

2022年7月,這臺表演時長約40分鐘的實景劇《馬爾娃》終於正式上演。該劇分4個篇章,分別展示當地藏族迎賓儀式、祈福和春耕、夏耘、秋收的情景。撚羊毛、打連枷、瑪律鍋莊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習俗一一亮相。楊安貴在實景劇裏扮演頭領,敬酒、說唱,演繹最古老的迎賓儀式、祈福儀式、春耕儀式、婚禮習俗等,伴隨這些古老儀式,悅耳動聽的迎賓歌、春耕歌、豐收歌、送親歌等汩汩流出。楊安貴說,在當地,鍋莊類型異常豐富,有嫁人的鍋莊、修房子的鍋莊、敬山神的鍋莊……“雖然動作大同小异,但歌詞卻不一樣。在實景劇前,我們專門做了收集整理工作,現時整理了200多首。”他介紹,《馬爾娃》就展示了其中部分鍋莊文化。同時,原生態實景劇無論服裝、道具、歌舞、禮儀、習俗等都以流傳千年的當地文化為原型,把諸如喝咂酒等藏在民間未被外界所知的零散民俗統一在一個空間和時間裏展現出來。

在這個“野生”實景劇裏,村民們體驗著“入戲”“出戲”的曼妙。楊安貴說,劇中,他作為村裡的“老輩子”,會為出嫁的靚女唱迎親辭,“有時間唱著唱著,就真的像是自己嫁女兒一樣。唱到動情處,那種不舍就跑到喉嚨,聲音也哽咽起來。”

演出過程中,也有不少插曲。“在拜山神的演出中,演員要隨著燈光和節奏的變化,按照不同次序下蹲。”楊安貴回憶,一次,當地一比特女演員在演出時卻忘了下蹲。對於這樣的一幕,村民和演員們都用笑聲化解這場“尷尬”,“這段生動自然的插曲,反而增添了實景劇的真實性。”

一部實景劇,像打開了一扇窗,讓村民看見日常熟悉的文化生出的別樣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時,也讓他們自發當起行走的地域文化“推薦官”。“不少村民自發拍起短視頻,通過社交平臺,向各方推薦我們的鍋莊和實景劇。”謝小波說,知道四川省第三届鄉村文化振興魅力競演大賽開啟後,他們將展演片段投放平臺,希望借助大賽和短視頻,讓小山村的瑪律鍋莊民族風情進入更多人的視野。小山村的戲劇行動,也引起四川省第三届鄉村文化振興魅力競演大賽組委會的注意,組委會相關負責人劉捷認為,在一個小山村,村民自導自演出這樣一臺不遜色於專業院團的實景劇,對四川鄉村戲劇發展提供了可參攷的範本。四川旅遊學院鄉村旅遊研究院院長晋超也點贊,“這場生長於田野的實景劇,以戲劇賦能鄉村文化振興,帶領村民們共同感受戲劇之美,為鄉村美育打開了一扇窗。”還有不少網友直呼感動,留言“在《馬爾娃》裏看見質樸的生活日常”。

“這部劇是對我們這一地區生產生活、民俗文化的高度濃縮。村民們大多本色出演,而無需太多舞臺藝術裝潢和專業表演技藝。”謝小波透露,2022年,這部實景劇門票收入近萬元,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探索了新思路。他透露,2023年,他們也多次演出,中秋國慶期間,還有不少遊客慕名前來觀劇。現時他們正在尋求和旅行社、飯店合作,讓更多人來看實景劇,並聯動瑪律鍋莊傳習所,開展更多文化體驗活動。比如,他們還將銀飾加工技藝引入瑪律鍋莊傳習所。瑪律村楊家先祖是銀匠,如今,楊富明是瑪律村傳統銀飾技藝傳承人,他製作的頭飾“甲瓊”工藝精湛,蜚聲縣內外。

謝小波說:“希望借助實景劇和各類文化活動,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也讓小山村越‘夜’越精彩。”(記者邊鈺

标签: 戲劇 山村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