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蜀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在成都揭牌。研究院怎麼建?將從哪些方向開展研究工作?
記者瞭解到,研究院聘請了國內外一流專家組成諮詢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共同負責蜀道文化研究闡釋、傳承發展等規劃、決策以及執行。未來,研究院將通過八大方向的研究,構建起蜀道研究闡釋體系、文化與生態價值體系、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體系,推動蜀道考古調查、文獻整理、生態保護等跨領域多學科研究,最終把研究院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蜀道研究傳承平臺。
統籌資源
頂尖學者為蜀道研究保駕護航
蜀道研究院院長、西華師範大學校長陳濤介紹,蜀道研究院按照“省校共建、校院聯動、市企參與、開放合作”的思路,以學科建設和人才培育為支撐,以考古調查和文獻整理為基礎,以多學科跨領域綜合研究為重點,以挖掘價值和推出成果為目標,系統推進蜀道文化研究闡釋、保護傳承、創新利用、文宣普及、文旅融合、傳播交流,助力蜀道申遺保護,講好蜀道故事,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貢獻。
研究院以西華師範大學為建設主體,打通壁壘跨區域合作,聯合陝甘渝等蜀道沿線省(市)高校和研究機構,聯動省內成都、廣元、南充等8市,聘請國內外文史考古研究一流專家組成諮詢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為蜀道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其中,諮詢委員會主要負責蜀道研究闡釋、傳承發展等規劃、決策、諮詢和指導,學術委員會則主要負責參與或主持蜀道研究闡釋、傳承發展等重大專案。
兩個委員會,大家雲集。秦漢史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王子今出任諮詢委員會主任,西華師範大學原副校長李健,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譚繼和出任副主任。北京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孫華出任學術委員會主任,西華師範大學教授蔡東洲、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藍勇、陝西理工大學研究員馮歲平出任副主任。從兩個委員會成員構成來看,統籌了來自全國多個學科的研究資源。
研究院在西華師範大學設立研究平臺,分設文獻中心和學術中心。其中,文獻中心負責蜀道文獻典藏庫、研究文獻資源庫、數位化資料庫等的建設管理,打造資料豐富、數據多元、立體全面的蜀道文獻資料中心和蜀道資源數位化平臺;學術中心則負責蜀道研究規劃、團隊建設、人才培養、課題管理和專家聯絡服務、學術交流合作等,跨地域、多學科、體系化、專業化、項目化推進蜀道研究闡釋,其研究團隊囊括歷史學與考古學、文獻學(歷史文獻學、古典文獻學)、文學與藝術、地理與環境工程學以及生態學等不同方向。兩個委員會和研究平臺的成立,將推動蜀道研究院構建跨區域與多學科深度融合、考古調查與文獻研究雙輪驅動的工作格局。
研究院的資源統籌還體現在成立省級院企合作平臺上。揭牌儀式上,西華師範大學分別與四川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四川新華出版發行集團、四川日報報業集團以及四川廣播電視臺簽署了共建蜀道研究院傳承創新中心、蜀道研究院出版交流中心以及蜀道研究院普及傳播中心的戰略合作協定,共同擦亮蜀道文化名片。
細分研究
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傳承平臺
蜀道越千年,研究工作怎麼做?陳濤表示,蜀道研究院將通過八大方向的研究,即開展蜀道考古調查與歷史專題研究、蜀道文獻綜合研究、蜀道文學與藝術研究、蜀道地理與環境工程研究、蜀道生態研究、蜀道研究史研究、蜀道資源數位化建設與研究以及蜀道文化與生態傳承普及、協同創新研究。構建起蜀道研究闡釋體系、文化與生態價值體系、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體系。
陳濤說:“蜀道考古調查與歷史專題研究,將主要針對蜀道本體及沿線文化遺存開展田野考古調查,摸清蜀道文化遺存家底,構建蜀道發展演變時空框架,為相關專題研究奠定基礎。其中,研究蜀道與南北文化交流、中外文明交流互鑒,西南社會經濟發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沿線民風民俗等將成為重點。”
蜀道文獻綜合研究將系統蒐集梳理中外蜀道文獻,建立蜀道數位化資料庫;全面整理蜀道文獻,提高蜀道文獻的閱讀和利用效率;深入研究蜀道文獻的內涵,揭示蜀道文獻的現代價值,並探討蜀道歷史文獻、研究成果的外譯與推介。
千年來,歷代文人針對蜀道創作了大量詩詞歌賦,留下了珍貴的石刻題記。蜀道文學與藝術研究將在充分整理蜀道文學文獻的基礎上,圍繞蜀道交通與文學,蜀道音舞、繪畫與書法等主題,揭示蜀道文學藝術的文化底蘊與當代價值,從蜀道文學中探尋歷史的足跡,見證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蜀道地理與環境工程研究則基於文獻梳理與實地調查測繪,開展蜀道沿線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以及蜀道工程技術等綜合研究。蜀道生態研究將聚焦古蜀道區域開展古柏生態適應與保護研究、珍稀瀕危動植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研究以及生物多樣性監測研究等工作。
圍繞八大研究方向,研究院還將推出系列研究成果。蜀道文獻資料整理集成系列將規劃出版《蜀道文庫》大型叢書;蜀道研究集成系列將規劃出版《蜀道考古調查報告》等專著;蜀道文化傳播普及集成系列則規劃出版《蜀道方志書系》等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還將聚焦蜀道文化與生態,傳承蜀道自然人文和諧共生的歷史,系統推進研學旅遊、福斯普及以及立體傳播等相關工作,讓更多公眾瞭解蜀道的文化價值內涵和時代意義。
專家談
12月12日,蜀道研究院諮詢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的7比特權威專家分別從蜀道價值、研究現狀與未來、資源保護等方面,闡述了蜀道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意義、生態文明演進的當代價值和國際影響力,客觀分析了蜀道研究存在的現有問題。專家們建議加快構建多學科跨區域綜合研究體系,建立包括研究基金、課題發佈、專著出版、平臺建設、成果共亯等在內的系統性機制,切實擔負起蜀道研究傳承的歷史使命。
建議充分吸納學界前輩的研究成果
(蜀道研究院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王子今)
遠古先民在很早以前就連通了秦嶺到巴山的交流。早在前仰韶時代,秦嶺交流就已實現南北溝通,商周時期又有了更好發展。至西漢時期,蜀道實現了南北貫通一體,在世界文化史上極具影響。此後與絲綢之路的交流連接,更是起到了溝通世界文化的作用。蜀道研究院成立以後,建議在繼續研究新課題的同時,充分吸納學界前輩的研究成果。
蜀道研究院應不局限在蜀道研究上
(蜀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孫華)
應該充分利用好這個平臺,以交通線路研究為基礎,聚焦蜀道研究,放眼全國古代道路網絡,服務蜀道的保護和利用。此外,蜀道研究院應該不局限在蜀道研究上,還應以此為起點和覈心,逐漸將研究領域擴展到中國古代道路網絡和現存的全部古道遺產,從而使蜀道研究院從區域逐漸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建議統籌規劃蜀道考古工作
(蜀道研究院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
距今7000多年前,北方與蜀地的交流已經非常明晰。這說明,蜀地並非封閉孤立之地。然而,過去的考古工作缺少大範圍的統籌規劃,建議未來製定考古調查規劃,出版相關報告,選定遺址作重點發掘,設立研究基金,擬定蜀道相關考古研究課題,並設立相應的考古平臺,定期交流工作進展與收穫。
建立蜀道研究平臺十分重要
(蜀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藍勇)
蜀道研究平臺的建立十分重要。從蜀道研究院、蜀道研究會等平臺的建立來看,不僅對於蜀道申遺工作,也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保護、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學術研究需要時間沉澱,蜀道研究需要田野考察,希望這種研究不是一個熱潮,而是一種長久的磨煉。同時,蜀道保護和開發也應納入關注範圍,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管道推進。
站在更高角度審視蜀道價值
(蜀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理工大學研究員馮歲平)
蜀道研究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决。政區的演變使蜀道被視作不同路段,但作為一個道路交通體系,需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審視蜀道價值。蜀道文獻的蒐集與整理,仍然需要花大力氣,同時還需要摸清蜀道、棧道的家底,對沿途的文化遺產要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底。
關注蜀道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實踐
(蜀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重慶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副院長楊永川)
蜀道沿線有大量珍稀瀕危動植物生存於此,具有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制高點的潜力。以大熊猫、水青岡、珙桐等為代表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實踐,有助於向全世界發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聲音,展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中國主張,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
推動甘肅學界參與蜀道研究與申遺
(蜀道研究院諮詢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研究員高天佑)
隴南山地,隱藏著大量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古棧道遺跡,是蜀道甘肅段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資源,蜀道甘肅段是蜀道構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甘陝川渝四地必須為蜀道文化線路的保護和申遺而相互協作。作為“蜀道學”的宣導者,我代表甘肅隴南學術界積極參與、主動融入蜀道研究與蜀道申遺的工作中來,將共同為蜀道文化線路的保護和申遺等工作貢獻力量。(記者吳曉鈴程文雯 文字由記者吳曉鈴整理 圖片由記者楊樹攝)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