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晨薇周楠吳越唐燁
通過一部手機,能解决社區多少問題?答案很難具體,但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絕大多數社區幹部的日常工作緊密依靠手機——
翻開手機通訊錄,有誰的聯繫方式、叫得動誰,直接關係到他們處理民生事務的辦事能力;打開各類社區管理App,集納了多少資訊,有多少快捷操作,决定了他們的工作效率。
當然,用足線上資源,最終是為了回歸線下。不少社區幹部反映,手機裏的“好友”類型、數量越多,社區活動的質量、豐富度往往也越高,進而影響社區的黏合度。
原先人們認知裏“上面千根線,下麵一根針”的社區工作模式,正逐步向“社區一張網,兜住千萬家”發展過渡。
職能下沉,資源導入基層
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仁恒居民區,每年可以向上申請到6萬餘元的活動經費。
這筆錢不算多,有時要舉辦一些較大規模活動時會略顯捉襟見肘,這時,社區幹部便會打開手機通訊錄,想辦法向外“拉贊助”。“比如寧波銀行就主動對接我們給予支持,畢竟他們也希望可以進社區挖掘優質客戶資源。”仁恒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唐佳說。
仁恒濱江園位於陸家嘴金融城覈心區域,是一個較高檔的社區。出於對社區居民消費能力的認可,周邊許多社會資源願意連結、導入。
不過,這種資源對上海絕大多數社區來說,可遇不可求。社區幹部都希望,除了給予經費之外,街道還能主動提供一些活動資源。
比如在陸家嘴街道,街道社區服務辦每月會向轄區所有居民區配送活動。活動實行選單制,有需要的社區就可以點單,街道送服務上門。唐佳說,這兩年街道送到仁恒濱江園的活動裏,中醫義診是最受歡迎的服務之一。“一個社區幾乎不可能叫得動三甲醫院的醫生上門,但是有街道出馬就不一樣了。”
通過街道、鎮一級的資源統籌下沉,社區可以做自己原來不敢想的事情。
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老年人口比例超過44%,呈現高度老齡化趨勢。今年以來,街道通過開展“健康醫家親”項目,將仁濟、九院、龍華、一婦嬰、東方、浦南、洪山醫院等醫療機構的重點科室資源送進社區,通過開展多時段、多科室、多項目的醫療服務,讓超過1.2萬人次的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獲得醫療諮詢服務。
自上而下要注入資源,自下而上也要叫得動人。在黃浦區五裏橋街道的海珀·日暉社區,一直有對面公園空地噪音擾民的問題。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丞俊牽頭與南園公園管理方協商後,將空地劃入改造和管理範疇,擾民問題大大減輕。
實際上隨著職能部門下沉街道,城管、警察、房管等條線力量都在逐漸匯入社區的“朋友圈”。唐佳表示,“我們每月會召開一次聯席會議,黨總支牽頭,街道職能部門參與。特別在業委會管理和指導上,房管條線專業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化解了如社區大門、保安亭改造和維修基金續籌等各類問題。”此外,居民區的聯勤聯動工作站,也在機制上通過居民區書記任站長,派出所民警、城管工作人員任副站長的管道,確保“事事有回應”。
上海還有不少街道考慮到居委會缺乏法律支撐,為每個社區配備相應法律顧問,以協力廠商簽約形式固化顧問職責,確保服務到位,强化了基層的能力。
科技賦能,破解“能人治理”
過去,有一種說法叫“能人治理”。換句話說,有“能人”,這個社區就能管得好。但這讓治理效果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社區治理到底有沒有可循的“道”和“術”?在近年來上海各個社區的實踐中,記者看到一些新現象。
在靜安區臨汾路街道,依託“一網協同”數位工作臺開發的“智慧報表”功能,就扮演了這樣一個“能人”角色。臨汾路380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俞燁說:“以往要給90周歲以上老人送免費牛奶,我們基本上每季度都要重新排摸一次。有了這個‘智慧報表’後,可以在手機上自定義查詢準則,勾勾選選,九成報表只要一兩分鐘就能生成。”
數位化手段不僅幫助居委幹部减少了部分流程性操作,還通過分析、比對發揮了“數位吹哨”的功能,提高了居委幹部服務居民的效率。
“某號樓電梯下個月將到年檢時間。”上周一早,聞喜路251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顧惠華的手機收到一條簡訊。
聞喜路251弄居民區是“加梯大戶”,現時加裝了60多部電梯。“這些電梯每年都要進行年檢,我們要盡到提醒職責。但說實話,那麼多電梯,年檢時間都不一樣。如果不是街道開發的民情日誌資料中心平臺,把這些數據歸納在一起,而且提前一個月發短信通知,我們很容易疏漏。”
顧惠華收到消息後,第一時間佈置給網格員,各網格再通知提醒居民,高效穩妥。“真的感受到了‘電腦’對‘人腦’的補充作用。”
2022年,上海市首創實體化運作的社區治理學院在寶山區成立。一年間,寶山區已經構建了“區級旗艦店”“街鎮連鎖店”“居村便利商店”三級治理賦能體系。如今,在寶山區許多居村書記的桌上擺著一本特殊的行事曆,名為“寶山區社區治理賦能行事曆”。
翻開行事曆,便能看見為居村幹部精烹細飪的治理知識“營養配方”。新任居村黨支部書記培訓等一系列課程,綜合了25個委辦局217個治理知識點,通過線上及線下授課,幫助社區幹部提升治理水准。其中,沉浸式實訓教室課程,是通過“類比演練—專家指導—反復修正—形成案例”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將社區微更新、充電樁安裝、業委會換屆、電梯加裝、社區停車改造等常見問題,在真實的問題解决中幫助營員完善知識結構、提升治理技能。羅店鎮美羅書記工作室成員體驗了“公開聽證破解‘飛線充電’”實訓課後感觸很深。
“現實中會有多少爭執與衝突,實訓課堂上就吵得有多激烈。指導老師會專門開設複盤環節,通過總結得失,實現再記憶、再深造、再提升。”寶欣苑三村黨支部書記桂燕青說。
培養更多能人,的確是破解“能人治理”的有效思路,但換一個角度,如果可以為社區配備“標準化”能人,幫助解決一些居民普遍的訴求,也可以提高工作效能、服務水平,並且將社區幹部從重複勞動中解脫出來,去處理更複雜、個性化的事務。
資源集聚,從社區走向街區
在商品房社區,不少社區幹部有個困惑:物業很專業,業委會很强,居委會似乎處於弱勢,很難發揮作用。
仁恒濱江園真正捋順三駕馬車關係,起點源自一次處理公共收益問題的過程。20多年前,社區的售樓處保留了下來,租金作為社區的公共收益。不過,該房屋一直沒有房產證等相關手續,在前幾年一次更換租戶的過程中,發現難以進行工商登記。居委會出面與街道進行協商,在政策允許前提下,為該場所申請到備案,居民得以留住了這一筆不菲的公共收益。
“從那以後我們深切感到,居委會最大的優勢就是搭平臺,引領三駕馬車更好綜合在一起、勁往一處使。”唐佳說。
三駕馬車配合度越高,向心力越强,社區諸多事務的推進就越迅速。比如周家渡街道齊河第一居民區,通過每週開一次物業聯席會議、一次社工會議,把兩個會上收集的議題交叉探討,合力解决。“再加上業委會改選後,我們兩委班子交叉任職,並且為年輕的業委會成員專門創設了‘路上、線上、晚上’的工作機制,無事不擾、有事商量,日常通過手機聯系。現時三駕馬車運轉得力。”
機制順暢固然重要,可如果沒有居民,乃至街區組織的共治合作,一個社區的資源庫仍會十分有限。上海不少社區意識到這一問題,紛紛在轄區資源挖掘和統籌上發力,翻開通訊錄,居民志願者、轄區共建組織的聯繫方式越來越多,“朋友圈”也越來越大。
在普陀區品尊國際社區,時常有流浪狗出沒,影響了居民的出行安全。居民區黨總支號召社區第二梯隊志願者參與,並依託“品尊源”黨建聯盟與街區企業、社區物業結對,組建了共21人的“黃金屋”流浪狗救助項目組。通過多方問需、線下意見交流,製定了解決方案:通過募捐,引進協力廠商機构對流浪狗進行收容。
這個實事串聯起居民、共建組織、優質協力廠商企業等多元力量,開闢了社區治理流浪動物的新路徑。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都市基層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俞祖成指出,這體現了“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亯的都市治理共同體”目標。唯有想盡一切辦法啟動居民在基層治理中的責任擔當和義務意識,才能實現基層治理成果的“人人共亯”。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