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推動人形機器人落地

上海 24℃ 0
摘要:

  記者俞陶然

  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集聚了基礎研究、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高科技成果。其中,兩款人形機器人引人注目——傅利葉智慧公司研發的GR-1高1.65米,重55公斤,擁有類比人類體形的頭部、軀幹和四肢;智元機器人公司展示的“遠征A1”高1.75米,重53公斤,分為足式和輪式兩種形態。

  通用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應用場景有哪些?它離產業化應用還有多遠?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在他們看來,這類智慧終端將成為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產業熱門賽道,需要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政府可依託新型研發機構,建立人形機器人“原子動作”訓練平臺和數據平臺,並通過開源共亯,推動產業生態創新和產品應用落地。

  打造發達“小腦”和“大腦”

  機器人為什麼要設計成人形?傅利葉智慧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顧捷解釋,與其他形態的機器人相比,人形機器人能直接使用人類發明的工具;另一方面,人形顯得可親,給用戶帶來很高的“情緒價值”。

  業界普遍認為,“具身智慧”將成為人工智慧的下一個浪潮。所謂“具身智慧”,是將語言、視覺、語音等多模態大模型與機器人結合,讓人工智慧“大腦”擁有可支配、可感知、可互動和可行動的“身體”,從而為人類提供更多的智慧服務。

  實現“具身智慧”的首選載體,就是人形機器人。顧捷認為,它們有望用於養老陪護、家政服務、迎賓接待、危險場所巡邏等領域,覆蓋生活和工作的眾多應用場景。

  “我們正在提高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智慧水准,讓它的‘小腦’更發達,早點學會跑和跳。”顧捷介紹,“接下來還要部署大模型‘大腦’,實現機器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推理能力。”

  智元機器人的“遠征A1”也在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上亮相。公司聯合創始人彭志輝透露,下一代面向商用的“遠征A2”正在開發中,會採用多個自主研發的關鍵覈心零部件,將消除“遠征A1”的穩定性、可靠性缺陷,並大幅提升機器人的運動能力上限。

  產業化應用面臨的挑戰

  在邁向產業化應用的征程上,傅利葉智慧、智元機器人等企業面臨哪些挑戰?顧捷表示,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傅利葉屬於智慧終端整機企業,其上游是零部件供應商,下游是利用GR-1等整機的開放式軟硬體介面,為各種應用場景開發專用機器人的企業。未來,產業鏈下游的生態體系會越來越大。為此,他建議政府一方面促進產學研合作,早日實現人形機器人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另一方面,借鑒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扶持政策的經驗,研究製定培育人形機器人產業、支持產品應用落地的政策,讓這類機器人好用、耐用、老百姓用得起。

  “現時,國內這條產業鏈還不完善,比如機器人雷達用的是車用雷達,監視器用的是家用產品,機械臂來自工業機器人。”顧捷說,“這些零部件今後要定制化,更符合人形機器人的開發需求。”

  談及產業化應用的科技挑戰,彭志輝認為,整機的系統設計、關節電機和靈巧手等覈心零部件、全身運動控制算灋、即時操作系統、通用泛化的感知能力、基於大語言模型的對話理解和動作編排……這些科技點都是有待探索的方向,需要企業有全棧的科技視角和堅定的探索精神,也需要政府立項支持和產學研合作。

  搭建通用機器人平臺

  在大模型與機器人融合方面,通用機器人產業研究院理事長宋海濤介紹,通用機器人模型可分為三種——多模態感知模型、運動控制模型和自主任務執行模型。“這些模型能否順利部署到機器人端,讓它們有發達大腦和强大執行力,需要做大量預訓練研究。”

  他進一步解釋:人形機器人執行任務時的各種動作可分解為一系列“原子動作”,比如抓取工具、摁按鈕、搬物品,機器人掌握這些“原子動作”後,通過排列組合,就能在“大腦”指揮下完成任務。囙此,新型研發機構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原子動作”訓練平臺,對各種應用場景中的人形機器人進行大樣本訓練,並利用訓練產生的大數據建立數據平臺。

  在共性技術研發方面,通用機器人產業研究院科研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閆維新表示,研究院將聯合其他創新主體,瞄準機器人端算力平臺、作業系統、高爆發執行器、觸覺感測器等關鍵核心部件進行協同攻關,為國產通用人形機器人提供科技支撐。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