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縣文江鎮勝利村集體經濟產業——水上樂園。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雅安市名山區萬古鎮安吉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耒(中)正在直播銷售奇異果。
脫貧地區主要探索的4種發展模式
產業帶動型
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依託縣域特色產業資源,推動村集體經濟整體發展、逐步壯大;健全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帶動發展生產、吸納務工就業、促進資產增值,讓脫貧人口獲得更多收益
資源依託型
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支持有條件的縣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鼓勵鄉村盤活農村閒置資產,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發展途徑,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合作共贏型
支持地域相鄰、資源相連、產業相近的村捆綁納入產業項目整體規劃,開展合作經營,推動集中集約投資,打造集體產業示範帶,實現抱團聯合發展
服務創收型
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農戶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後農業生產性服務,支持具備專業條件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按規定優先承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11月11日,彝曆新年將至,凉山州金陽縣派來鎮則祖中心村迎來喜事:村集體經濟第一次分紅,全村383戶人人有份。通過發展養羊項目,今年則祖中心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11萬元,除部分被留存用作後續生產外,將10萬元按貢獻大小發放給村民,最多的一戶拿到了3000多元。
近年來,全省脫貧地區將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積極創新探索破解村級增收難題,通過產業帶動型、資源依託型、合作共贏型、服務創收型4種發展模式,助力脫貧地區村集體經濟發展“加速跑”。
現狀
基礎弱底子薄體量小,“消薄扶强”促發展
“雖然脫貧了,但底子依然薄弱。”回想起兩年前剛到安吉村的情形,雅安市名山區萬古鎮安吉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耒不禁感慨。
安吉村地處蓮花山脈腹地,玉溪河左右幹渠夾村而過,以前經濟發展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都說名山區出茶葉,可我們村產量只有其他地方的一半。”張耒介紹,脫貧攻堅期間安吉村探索發展奇異果產業,並在2018年退出貧困村。但前兩年,奇異果產業陸續遭受潰瘍病和根腐病影響減產,許多農戶喪失發展信心。
“剛到村上的時候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2萬元。”2021年,張耒到安吉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彼時安吉村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大棚出租,但業主常年虧損,村集體經濟基本處於“空殼”狀態。
怎麼發展?走訪調研後,張耒發現村民大都掌握奇異果種植技術,“這個產業還是得扶起來。”2021年,村裡聯系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專家教授進行科技助力,同時引進陝西“瑞玉”晚熟、高抗病性獼猴桃品種,改良了1202畝,奇異果產業重現生機。
安吉村還積極爭取中省村集體經濟扶持項目,將閒置的村委會改擴建為“安吉村電商孵化園”。這樣一來,村委會變身助農直播間和凍庫,注册了村集體經濟商標“崍巴石”,2022年安吉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1.75萬元。“預計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突破100萬元。”張耒說。
雅安市95%的面積都是中高山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基礎弱、底子薄、體量小。這也是全省大部分脫貧村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痛點。
今年5月,雅安市啟動“黨建引領項目强村”村集體經濟項目推介會暨“組團式”幫扶薄弱村,綜合考慮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總量、質量、發展後勁等因素,確定了60個相對薄弱村進行為期兩年的組團幫扶。
不只雅安,去年以來,廣安、遂寧等地都相繼開展村集體經濟消薄扶强(即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扶持培育一批集體經濟强村)計畫。
2022年,廣安市出臺《農村集體經濟“消薄扶强”計劃實施方案》,從資金、項目、土地、稅收金融、拓寬通路、激勵獎勵等6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今年1—7月,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3.7億元。
楓木村位於廣安市廣安區東嶽鎮,絕大部分勞動力在外務工,是典型的無突出特色、無强村產業、集體經濟收入低的脫貧村。通過“消薄扶强”計畫,楓木村爭取到100萬元“消薄扶强”資金,還爭取到22.5萬元“鄉村振興”幫扶資金,建起桑園、蠶房和糧食基地。2022年,依靠“蠶桑+種稻”,村集體經濟毛收入達62萬元。
發力
根據各地基礎條件,探索4種發展模式
省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各地脫貧村發展村集體經濟基礎條件不同,但在發展模式上有路徑可循,現時已經探索出4種發展模式:產業帶動型、資源依託型、合作共贏型、服務創收型。
這幾日,樂山市夾江縣金銀河村正在抓緊育茄子、蕃茄等蔬菜苗。“我們的育苗工作一年四季都在進行,每個品種的育苗週期在25—28天,都是訂好的訂單,不用擔心銷路的問題。”金銀河村黨委書記王俊海介紹。
金銀河村地處青衣江西岸,有肥沃的土地和區位優勢,蔬菜規模化種植面積達7000畝,包括4000畝蔬菜出口備案基地,年產值2.4億元。村裡引入社會資本、綜合鄉村振興資金,成立村集體資產股份農資合作社,流轉土地300餘畝打造現代智慧農業產業園,2022年僅蔬菜產業就為村集體經濟帶來純收入80餘萬元。
“‘產業帶動型’集體經濟,主要鼓勵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結合特色優質資源,發展一批帶動能力强、經濟效益好、覆蓋面廣的特色產業。”省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以抱團發展為特色的“合作共贏型”也是村集體經濟的重要發展管道。
“在肉牛產業方面,一開始我們就是3個村聯動抱團發展。”瀘州市敘永縣江門鎮高家村第一書記張馳介紹,高家村地處偏遠,以前屬於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種植業基礎條件不佳,經過走訪調研後决定發展養殖業。如何形成品牌?高家村聯合白臘鄉的亮視窗村和高峰村一起抱團發展,並注册“烏萌好牛”品牌,亮相多個電商平臺和特色展銷會。去年,高家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102萬元,連續4年居全縣第一。
“資源依託型”集體經濟,主要根據區位優勢和資源特點,結合市場需求,發展現代高效生態休閒觀光農業、鄉村旅遊和特色產業等。
這個冬天,甘孜州道孚縣鮮水鎮新江溝村格外熱鬧,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紛紛來到剛投運的興疆溝溫泉飯店。“村裡一直有優質的溫泉資源,但以前沒有充分開發,也沒有為村集體帶來收益。”鮮水鎮黨委副書記澤絨擁珍介紹,今年,新江溝村借助資源優勢,與勒斯加村、足灣村、道孚溝村共同投資建設溫泉飯店項目,預計到年底可實現4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
今年,道孚縣因地制宜製定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措施106條,大力實施資源開發、產業帶動、飛地借力等發展模式,有效扭轉村集體經濟收益下滑的勢頭。截至目前,全縣118個行政村已實現村集體經濟收益共計入帳1573.75萬元,較去年增長161.33%;68個脫貧村村集體經濟收益776.29萬元,增幅達101.42%。
“服務創收型”集體經濟,主要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農戶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後農業生產性服務,支持具備專業條件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按規定優先承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達州市宣漢縣胡家鎮鴨池村依託“稻魚香”綜合種養示範區建設,全面推進農事服務社會化,培育本土農機專合社2家,通過稻田魚“137”收益分配模式,農戶、合作社、村集體三方實現互利共贏。“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可達17.6萬元。”鴨池村黨委書記馮湧說。
融合
村集體經濟壯大賦能鄉村治理
金銀河村的稻田溝渠有堵塞和損毀,修繕的錢從哪來?“主要靠村集體經濟收入。”王俊海介紹,村集體經濟收益的20%用於公益事業,30%用於合作社的再生產、再發展、準備金等開支,50%用於分紅,為村級治理進一步注入“活水”。
村集體經濟的一部分收益還用在“積分量販店”。“村民做事得積分,用積分可以在量販店兌換禮品,積分排名靠前的家庭可以獲得獎勵。”王俊海介紹,在積分治理的激勵下,現在村裡參加志願服務的村民多了,村子也變乾淨整潔了。
宜賓市高縣文江鎮勝利村有全市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區。通過盤活資源、引入職業經理人等管道,逐步發展起以牛角梳廠、勝利凍庫、水上樂園等為重點的集體經濟產業園,提供穩定就業崗位180餘個、臨時就業崗位1000餘個。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近690萬元。
“村集體經濟收入合理分配,又反哺村建設和村民生活。”勝利村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何模春介紹,村集體經濟收益拿出20%用於村公益事業,製定了專項扶智計畫,舉辦農民夜校、職業技能提昇培訓等;為羣衆提供貼心的便民服務,為老弱羣衆提供生活物資配送服務、代繳水、電、氣費等。
“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改變以往村集體無錢辦事、服務欠缺的窘迫局面,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准。”省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村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優化鄉村治理的關鍵突破口,有助於加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步伐。(記者燕巧)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