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多地拉開土地細碎化治理試點龍井村的“小田變大田”試驗

四川 37℃ 0
摘要:受地形和人多地少等因素影響,四川是全國農業大省中土地較為細碎化的省份之一。省農科院統計顯示,2020年全省戶均擁有耕地面積4.7畝,僅為全國平均值的72.31%。


龍井村土地細碎化治理項目現場,曾經的細碎耕地已經被合併成了若干大地塊並配上水渠。圖片均由記者韋維攝


12月1日,龍井村村民在土地細碎化治理同意書與土地流轉協定上簽字。


編者按

受地形和人多地少等因素影響,四川是全國農業大省中土地較為細碎化的省份之一。省農科院統計顯示,2020年全省戶均擁有耕地面積4.7畝,僅為全國平均值的72.31%。

土地細碎化影響了四川土地經營的規模化、生產的機械化和種植的標準化行程。2020年,全省經營耕地50畝以上農戶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準,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率比全國低6個百分點。同時,由於投入勞動力成本持續新增、農戶種糧利潤持續下降,全省良種、良法等推廣滯後。

今年,四川在成都市龍泉驛區、內江市資中縣、德陽市旌陽區等地啟動土地細碎化治理試點。近日,記者前往距離大城市最近的試點點比特成都市龍泉驛區西河街道龍井村,看看土地經營思路與模式之變。

12月1日10時,室外氣溫只有十來度。成都市龍泉驛區西河街道龍井村村委會一樓的辦公室內,村民們討論得熱火朝天。

這一天,是龍井村13、14、15三個村民小組的村民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土地細碎化治理同意書及土地流轉協定的截止日期。當天,三個小組的村民全數簽訂了同意書和流轉協定。在此之前,村裡部分小組也已經完成相關工作。

整村流轉和土地規模化經營,龍井村兩委謀劃了近20年,隨著四川首批土地細碎化治理試點項目的落地,最終將變成現實。

地散產弱

全村3500多畝土地被分成8600多塊

“我家有14塊土地,最小的只有一分。”劉忠彬說,他是為數不多還能記得每塊地面積的村民。

地塊多、面積小,龍井村全村3560.9畝土地被分成8600多塊,戶均耕地2.1畝、7.6個地塊,最小的一塊承包地只有0.5分(33.3平方米)。

根源在於1997年龍井村實施的二輪土地承包。當時,全村土地分成了水田、旱田和坡耕地3類,並按各家戶籍人口平分。因地處淺丘區,龍井村的水田、旱田、坡耕地插花式分佈在10餘個點比特。在公平原則指導下,各家各戶的土地被平均分散。

公平有了,但問題也顯而易見。首先,農業機械化無法普及。龍井村15組的村民林國忠說,他家14塊承包地,有一多半還沒有“蛤蟆跳的寬”,根本沒法用機械工作。2019年,由於勞動力成本新增和人員外出務工,全村五分之一的土地出現季節性撂荒。

其次,產生諸多基層土地糾紛。“半米寬的田埂,相鄰兩家比賽挖,挖到最後只能放下一個碗。有人覺得虧了,就起了衝突。”提到這個話題,林國忠心情很是沉重。

龍井村的特色產業也始終不溫不火。龍井村村委會距離成都很近,如今距成都捷運西河站只有五六分鐘的車程。依託地利之便,本世紀初以來,龍井村就把產業發展重點放在了蔬菜和水果上。經過20餘年培育,村裡的坡耕地和旱田種上了葡萄與柑橘,水田則探索出“稻—菜”或“稻—菜—菜”輪作模式。

但在行家看來,這些主導產業質量並不高。例如,村裡的葡萄種植面積有近千畝,品種有20多個。“葡萄品種甚至比有些科研單位的實驗基地都全。”省農科院園藝所副研究員鐘必鳳說,但產業“小、散、亂”,效益不高。

村幹部們有苦難言。村黨委副書記徐文彬坦言,2010年以來,龍井村兩委先後招引了10多個社會主體考察,但每次都無果而終,“流轉要求集中連片,幾十畝地就牽涉上百戶人家,有一戶不同意都幹不成。”

由小變大

將土地整理成1200塊並實施六大改造

針對土地細碎化的問題,龍井村嘗試過突圍。徐文彬說,村裡曾鼓勵村民間土地對調,實現“小變大”,但因為水田、坡耕地和旱田產出不一而收效甚微。

土地細碎化治理能解决這個問題嗎?龍井村黨委書記葉桂明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帶記者去了緊鄰成安渝高速一側的龍井村12組治理現場。在全組村民同意的前提下,這裡早些時候已經動工。站在通村道水泥路上,一片片平整過後的耕地集中連片。寬約半米的水渠將這些地塊串聯在一起。不遠處,幾比特工人正在田裡施用有機肥。

承擔土地治理的是四川能投金鼎產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的技術員劉原介紹,眼前的地塊治理前共有32.1畝,原來被40多條田埂和3條機耕道切割成50多塊。由於地塊間最大高差超過兩米而無水渠相通,近半耕地是“望天田”。治理完畢後,坡耕地變成了平地,與周邊的土地連成一體,只保留了4條田埂、5個地塊和兩條機耕道,每塊耕地面積約6畝。

除了外在的變化,土地的“內涵”也在新增。參照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眼前的這些地塊在改造後,分別根據肥力不同有針對性地施用有機肥。

20多年的頑疾能够被“治癒”,是省級土地細碎化治理試點帶來的紅利。借助試點契機,龍井村一次性申請高標準農田建設名額1790畝、土地宜機化改造(田型改造)名額1091畝,以及8.6公里水渠、5.1公里田間耕作道路等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名額,並綜合省市區三級今後三年的專項資金1270萬元。同時,參攷全村戶數和地形等實際,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前提下,擬將8600餘塊土地整理成1200塊,實施“小塊並成大塊、短塊並成長塊、陡坡改成緩坡、彎曲田塊變成筆直田塊、望天田變成高產田、瘦土變肥土”六大改造,預計2025年底前完工。

“機械可以工作了,灌溉有水了,肥力上去了,大家對土地的位置就沒那麼在意了。”林國忠說,發生在12組田塊上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是自己願意參加土地細碎化治理的主要原因。

不只是變大

將土地流轉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種植

“簽了這個契约,收完這茬菜你就要監督整地。”此前,在土地細碎化治理同意書和土地流轉協定上簽字後,謝榮福和村幹部們核對著具體的細節。

家住龍井村1組的謝榮福全家擁有4.5畝承包地,包括兩畝水田、旱田,以及2.5畝果園。其中,水田和旱田在明年5月底前要完成項目施工。不過,在治理之後,他家的水田、旱田就要正式移交村集體經濟組織——龍井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以下簡稱聯合社)來負責經營。

過去3年,謝榮福家的旱田、水田,靠種植蔬菜和水稻,每畝年淨利潤在2000元上下。流轉之後,他將立即領到一次性土地細碎化治理獎勵資金400元和土地流轉獎勵資金600元。此後,他可以從聯合社領取到每畝每年1000元的轉讓費和2000元保底分紅及增收分紅。“不用種田,還能賺更多的錢。”他說,土地流轉以後,自己每年進城務工時間至少新增90天,還能額外增收1.5萬元以上。

同樣一塊地,同樣是種菜,聯合社為何能保證利潤高於村民個體經營水准?種法不一樣,初加工不一樣,銷售管道不一樣。這是聯合社的底氣。

葉桂明介紹,今後,聯合社將綜合市區兩級農業農村部門市場研判分析結果,在省市兩級農科院所部門指導下,使用新技術,標準化、規模化種植新品種,“特別是細化水肥和農殘管控,確保種出來的蔬菜品質更好。”初加工方面,當地利用閒置農房等佈局分選和冷鏈等初加工設施,此外,聯合社已經與成都部分高端商超達成穩定供貨協定。“可以說,聯合社的種植管道和理念,以及商業化、商品化程度,都遠高於小農戶經營。”葉桂明表示。

有村民提出:村裡的果園是否可以走上這條路?“聯合社還處於探索階段,會根據探索結果和羣衆意願來推進相關工作。”徐文彬說,如果一切順利,果園規模化經營也會實現。

探路未來

整理後新增的土地將服務新試點

劉原透露,按照現有的治理方案,龍井村可减少九成的田埂和三分之二的機耕道。在全部土地細碎化治理結束後,有望新增耕地2%—3%。這意味著,2025年底前有望新增耕地70—100畝。

這些新增的耕地如何處理,村裡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可以平均分給擁有本村戶籍的村民,“這是最穩妥的做法”;也有人建議,可以直接交給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還有人表示,新增耕地這塊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服務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試點。

“不否認前兩種建議的合理性,但最後一個更好。”在徐文彬看來,村民“人人有份”也好,用於壯大村集體經濟也罷,都是“錦上添花”,而最後一種選擇,是“雪中送炭”。

龍井村的二輪土地承包到期時間為2027年。在中央明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後,我省部分地區正按照國家要求開展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封閉試點。但無論試點結果如何,龍井村都有著不可回避的問題:存在著部分無承包地家庭。

“1997年以後出生的村民是沒有參與第二輪土地承包的。他們現在有的已經成家乃至生育小孩了,這導致一家人都沒有承包地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葉桂明說,摸底顯示,龍井村全家無承包地的村民有20餘戶。

龍井村兩委商議,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通過村民大會同意後,綜合考量各村民小組人均承包地面積、節約耕地面積等實際,將節約的耕地下放至各村民小組統一調劑、分配,並重點和優先向全家無承包地農戶傾斜。

龍泉驛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地鼓勵龍井村在合法合規和尊重村民意見的基礎上,穩妥有序處理土地細碎化治理後新增的耕地,“特別是在再延長30年試點中,鼓勵他們繼續為龍泉驛區乃至全省探索出新的模式和路徑來。”(記者王成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