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三强村。丁易鄭洲攝
三强村一角。記者王若曄攝
鄉村檔案
點比特
●雅安市漢源縣九襄鎮三强村片區,包括三强村、堰溝村
現狀
●發展基礎較好,但相應的產業配套、設施建設較為滯後
規劃
●以城鄉等值為理念,聚焦產業升級換代、生活配套設施建設,通過土地整治啟動鄉村靜默土地資源,保障鄉村一、二、三產業發展和設施建設
城鄉融合發展,離不開規劃“一張圖”。
現時,四川正加快構建城鄉一體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快完善和審批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村片區國土空間規劃,增强對區域協調發展的空間保障。
鄉村片區國土空間規劃如何助力城鄉融合發展,服務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近日,記者選擇雅安市漢源縣的多個村莊進行調查。
為何要給鄉村進行規劃?
發展基礎不錯,但可整理的建設用地有限
從成都出發,沿G5京昆高速朝西昌方向前行,在漢源縣九襄出口下高速後,沿著花海大道行駛,沒幾分鐘便可到達九襄鎮三强村。
“2019年,我們就啟動了三强村村規劃編制。”九襄鎮鎮長梁慶飛說。當年,四川啟動村規劃編制,綜合原先多類鄉村規劃,實現“多規合一”,並印發《四川省村規劃編制技術導則》,指導各地開展村級規劃編制工作。
九襄鎮隨即邀請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的規劃團隊前來為三强村規劃“藍圖”。去年,四川推開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後,九襄鎮又將三强村單村規劃調整為包括三强村、堰溝村在內的鄉村片區規劃。
“這個村莊發展基礎不錯。”規劃團隊回憶起初次到訪這裡的情景,並很快勾勒出其基本“畫像”:靠近高速公路出口、緊鄰大鎮九襄鎮區,區位優勢突出;自然條件優越,產業本底良好,與此同時,村裡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片區風貌差异大、產業鏈條短……
規劃負責人、省地調院院屬核地質所規劃設計師李鋒認為,與大開大合、匹配多個專項規劃的市縣規劃不同,作為詳細規劃的鄉村規劃,需要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佈局、歷史文化傳承等,突出鄉村特色,服務鄉村生產。
“村子位於4A級景區漢源縣花海果鄉的覈心區域,鄉村旅遊發展迅速,但村莊面積僅2.4平方公里,可整理的建設用地有限,旅遊特色不够突出、體驗單一。”梁慶飛說,希望通過規劃,指引鄉村農旅融合發展。
“村强、民强、戶强。”三强村黨支部書記黃富容則從三强村的名字,闡釋了對鄉村的期望,希望建設一個既有“面子”又有“裡子”的三强村片區,一方面改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縮小與城市的差距;另一方面,做强產業,激發村落自身的“造血”機能。
鄉村“藍圖”如何繪製?
讓村民“說上話”,因地制宜“解題”
“編制鄉村規劃,就像給鄉村全面‘體檢’,找到問題和‘病症’,然後給出‘解題思路’、對症施策。”李鋒說。
充分細緻的現狀調查是第一步。“您家幾口人”“平時喝的、用的水從哪裡來”“日常生活垃圾如何處理”……從村內最基本的人口情况到產業現狀,事無巨細進入到規劃團隊的摸底調研中。
“鄉村規劃,得讓村民‘說上話’。”規劃團隊整治專業負責人丁易說,根據前期調研,村民需求集中在生活配套、人居環境等方面,企業需求主要集中在完善配套設施等方面,鎮村則主要希望新增公共服務、做强產業等。
在整理完畢需求意見後,規劃人員將其綜合進規劃編制中,逐步梳理“解題思路”,找到產業發展、土地利用、公共服務等的優化管道。
其中,推動產業發展方面,當地尤為關注,也是鄉村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團隊在編制規劃時多走了“兩步”——往前走一步是做好產業策劃,結合市場發展導向,匹配實體產業資源,促進鄉村產業的實體化、資產化;往後走一步是做好產業、土地、資金保障,全面落實項目建設的空間佈局以及鄉村治理的“自我造血”。
李鋒攤開三强村片區規劃圖紙,指著堰溝村一處“沉睡”的閒置用地說,“我們把這裡盤活,規劃建設了一處分揀、初加工的項目,進一步延伸當地水果產業鏈條,優化生產力佈局。”
在鄉村規劃編制中,產業用地需求和鄉村土地要素保障常常遇到“博弈”。丁易的任務之一就是糾正這兩者之間的“偏差”,“鄉村規劃落地實用很重要,不然規劃就成了‘牆上掛掛’,產業用地需求必須做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和論證。”
規劃一個怎樣的鄉村?
重塑產業格局,實現宜居宜業更宜人
現時,三强村片區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規劃著力解决三强村空間不足、IP不强、景觀不佳等幾大問題,並支撐九襄鎮建設空間拓展和農旅功能外泄。”漢源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規劃中心主任杜麗梅說。
從用地看,三强村片區規劃至2035年,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减、質量不降,耕地面積新增0.53公頃。同時,為實現規劃區產業提升,商業、服務業用地以及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共新增1.1公頃。此外,為未來“留白”0.28公頃用地。
鄉村規模“總盤子”未變,用地和產業格局如何得到優化?規劃團隊說出3個名詞:片區統籌、整理盤活、精准投放。具體而言,就是盤活片區鄉村閒置用地,通過整理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提高耕地的“量”和“質”,節餘集體建設用地名額,用於產業項目建設和未來發展“留白”。
從耕地看,零散、劣質耕地將得到提質改造,計畫綜合整治40公頃,建設高標準農田120公頃。從鄉村佈局看,規劃以“農旅+”為基礎、以“花果”為媒,將整個三强村片區劃分為包括4個觀光研學片區的“大景區”,並綜合3條景觀遊線,串聯起文創藝術村等多個景觀點,既“賣產品”又“賣風景”。
通過規劃,盤活村集體閒置資產、新增村集體收入,鄉村治理機制也逐步完善。“我們現在水費1噸2角錢、保潔費每人每月2元,剩餘的是村集體補齊。”三强村村民李娜指著門前入戶道路說,這都是村集體提供水泥砂漿,村民投工投勞修建的。
記者從自然資源廳瞭解到,現時,全省782個鄉鎮級片區國土空間規劃進入審查報批階段。村級片區規劃按需應編盡編,已完成865個村級片區規劃編制,66個村級片區規劃正在編制中。“我們將持續强化規劃支撐,有序推進鄉村規劃編制實施,為城鄉融合發展打下基礎。”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說。
【特寫】
王家大院的“新生”
初冬,記者來到漢源縣北的宜東鎮大安村。在王家大院安置點,圍合式院落裏小樓整齊排列,村民王玉芬手捧一杯咖啡,和鄰居坐在屋前曬太陽。
“這裡以前全是土牆房。”大安村規劃團隊成員丁易打開此前航攝的圖片說,“是不是很難將這兩者聯系在一起。”
大安村屬於宜東鎮天罡片區鄉村規劃編制範圍。前期,規劃團隊對大安村進行“摸底”時,發現村民居住條件落後、基礎公共設施薄弱,同時存在土地資源要素未得到有效利用等情况。
因而,規劃“量體裁衣”,重點聚焦村民基本生活和生產發展所需,以城鄉建設用地增减掛鉤為實施抓手,引導盤活閒置土地資源,以此保障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
為吸引村民積極參與,規劃團隊决定先啟動王家大院示範專案。在大院原址上以聯排佈局的管道修建居民安置點,共集中安置農戶29戶67人,配套一體化汙水處理設備、停車場、凉亭等設施,還建起了鄉村咖啡屋。
“土地的增减掛鉤,不僅讓村民有更好的居住環境,騰挪出的用地名額,還能用於未來產業發展,比如我們計畫建設水果選果廠。”大安村黨支部書記王安成說。
“雖然大安村現在位於漢源的‘犄角旮旯’,幾年後漢源到瀘定的S435道路修通後,從這裡到達貢嘎山脚下的甘孜州瀘定縣冷磧鎮,開車只需要20分鐘,小鄉村會迎來大機遇。”宜東鎮黨委書記孫瑞澤說。(記者王若曄)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