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四川省阿壩州水務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寧東基地”)在成都簽訂《四川寧夏黃河流域區域水權跨省交易協議》。根據協定,阿壩州在2024—2026年將向寧東基地出讓1500萬立方米的黃河用水權,這也成為我國首單跨省區域水權交易。
全國首單跨省區域水權交易為何會誕生在黃河流域?交易雙方為何是四川與寧夏?
首單為何誕生在黃河流域?
黃河流域水資源稀缺,流域內水權改革實踐起步早,為交易達成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全國首單跨省區域水權交易之所以誕生在黃河流域,有自然方面的因素,更有制度層面的原因。
先看一組數據——黃河流域以占全國2.6%的水資源總量,承擔著國內15%的耕地面積,生產了國內約三分之一的糧食和肉類;沿黃9省(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的25%。
同時,黃河流域多為乾旱半乾旱地區,黃河是西北和華北的重要水源,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一般河流40%的生態警戒線,保障能源供給、糧食生產、生態安全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水是黃河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元素,而水權交易制度能够有效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安全利用能力。”天津大學副教授劉鋼介紹,正是基於水資源在流域內的稀缺内容,黃河流域水權交易制度才有推廣的必要和可能。
早在1987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報告的通知》(俗稱“八七分水”方案)是國內首個全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形成了明晰的初始水權界定,成為黃河流域水資源管理的重要基礎。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於2002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將黃河幹流水權轉讓作為試點,把節約出來的農業水權轉讓給工業水權。次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參攷上述試點經驗,將區域結餘的農業灌溉黃河水轉換成工業發展用水。
2014年,水利部印發通知,在全國7個省(自治區)開展不同類型的水權試點工作,黃河流域就涉及河南、甘肅、寧夏、內蒙古4個省(自治區)。
在上述成功探索的同時,受過去水權分配不合理、市場不活躍、交易價格低等因素制約,區域水權交易往往局限於同一省級行政區域內,跨省區域水權交易的“瓶頸”難以破除。
“黃河流域水權交易起步早,水權交易市場相對成熟,相關實踐走在了全國前列,為此次跨省區域水權交易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交易為什麼是四川與寧夏?
四川黃河流域用水量每年有結餘,寧夏用水需求缺口較大,雙方合作意願强烈
黃河在四川的西北角“一閃而過”,流域面積僅為1.87萬平方公里。此外,相比黃河5464公里總長度,四川境內黃河幹流僅為174公里。在沿黃河9省(自治區)中,四川似乎是“不起眼”的一個。
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黃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43.8億立方米,占黃河出川斷面水資源量(141億立方米)的31%,占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的21%。四川對整個黃河流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八七分水”方案,黃河流域四川可用水量為4200萬立方米,其中4100萬立方米分配給阿壩州若爾蓋、紅原、阿壩、松潘4縣,100萬立方米分配給甘孜州石渠縣。
據上述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通過持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嚴格實施計畫用水與定額管理,加快推進取用水計量,我省黃河流域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准有效提升。自2015年以來,阿壩州黃河流域年度用水總量基本控制在3300萬立方米左右,每年用水名額都有約800萬立方米的結餘。
與此同時,位於四川下游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乾旱少雨,是全國水資源最匱乏的省份之一。以此次跨省區域水權交易的受讓方——寧東基地為例,該基地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主引擎,基地內工業項目水權均需通過水權轉換和水權交易取得,現無富餘水權用於工業項目的配寘和交易,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隨著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戰略的實施,寧東基地剛性用水需求缺口不斷增大。”寧東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基地90家公司100個項目已完成水資源論證且未配寘水權名額,亟需獲得新的用水名額才能保證項目順利推進。
“四川有結餘名額,寧夏有用水需求,雙方合作意願强烈。”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副廳長麥山介紹,今年3月,四川到寧夏調研水權水價改革時,雙方第一次見面就達成此次跨省區域水權交易的初步共識。
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交易開創了全國跨省區域水權交易的先河,不僅將有效緩解寧夏水市場供應不足壓力、破解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難題,更為全國開展跨省區域水權交易工作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記者邵明亮)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