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牡丹亭》”劇照。受訪者供圖
記者諸葛漪
11月26日下午,上海大劇院版昆曲“重逢《牡丹亭》”赴台首演在臺北兩廳院落下帷幕。11月24日至26日一連三場,一票難求。上海大劇院總經理、“重逢《牡丹亭》”出品人張笑丁表示,“這是一場兩岸文藝界的雙向奔赴。”
這幾天,張笑丁穿梭於劇場後臺、前廳,除了要操心裝臺行程,甚至演員休息得好不好、主創有沒有吃上飯以及文創產品賣得怎麼樣都要一一過問。有一比特連買三場一樓票的許先生拉住她,說自己去年一次不落地收看了大劇院出品另一部昆曲《浮生六記》的線上首播。得知許先生想買的“重逢《牡丹亭》”保溫杯現場斷貨,她說,“我們努力很快再來臺灣。”見證兩岸戲曲交流超過三十年的該戲製作人林愷在微信朋友圈裏說:“一次幾乎不可能達成的演出,完成了一次奇迹。”
昆曲舞臺上《牡丹亭》是最常上演的傳統戲碼之一,上海大劇院歷年與各大昆曲劇團為觀眾呈現過大師版、精華版、青春版等不同版本,主要以擇選折子戲串演或按全本縮編等兩種形式加以演繹。去年由上海大劇院創制中心製作的“重逢《牡丹亭》”另闢蹊徑,破解原著裏藏匿的“時間密碼”,首度於舞臺上呈現杜麗娘之夢和柳夢梅之夢的內在關聯,即杜麗娘與柳夢梅二人互為因果、身處封閉迴圈之中,而唯有至情才能衝破桎梏。
這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新解讀來自編劇羅周對湯顯祖原著的深度發掘,新銳導演馬俊豐形容羅周找出了湯顯祖故意遺失在劇本裏的“通關金鑰”,帶領觀眾打開大門通往杜、柳二人雙夢的錯綜時空。上海大劇院繼推出昆曲《浮生六記》後再度邀約羅周和馬俊豐合作,又大力促成昆曲演員單雯、張軍首度攜手創作演出,分別飾演杜麗娘和柳夢梅,以及作曲孫建安、編曲李哲藝、舞美劉科棟、燈光邢辛、服裝賴宣吾等組成强大陣容,以當代戲劇語彙重新詮釋昆曲經典。
昆曲“重逢《牡丹亭》”去年8月在上海首演後反響熱烈,外地觀眾紛紛在社交媒體平臺發表期待之情。時隔一年,臺灣地區的昆曲戲迷率先“圓夢”。作為三年後兩岸戲曲交流重啓的首批大陸艺文機构之一,同時也是首部來臺的昆曲大戲。繼國家京劇院之後,上海大劇院攜昆曲“重逢《牡丹亭》”受邀演出,也是一次大陸昆曲創作表演與臺灣觀眾的“久別重逢”。
此次赴台演出前,上海大劇院組織主創、主演從去年首演後的內部總結、專家修改意見出發,圍繞舞臺調度、演唱演奏等進行修改提高,編曲李哲藝坐鎮指揮,令聽覺上更為出彩。三比特梅花獎得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單雯、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校長張軍、江蘇省演藝集團副總經理李鴻良以及白玉蘭獎得主、上海京劇院演員藍天等,與新加入的昆山當代昆劇院青年淨角曹志威、上海戲校青年教師張帥等組成赴台演員陣容,均是唱演俱佳。
11月24日至26日,“重逢《牡丹亭》”連演三場,每場近1500個座位售罄。同樣火爆的還有文創產品,開演前、幕間休息和散場時,售賣攤位前均圍滿熱情觀眾。張笑丁表示:“今年以來上海大劇院創制中心製作的舞臺作品已經走出上海,音樂劇《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文版、昆曲《浮生六記》南下巡演至深圳、佛山等地。如今文化藝術是滬臺交流的熱點領域之一,昆曲藝術的交流充分顯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重逢《牡丹亭》’受邀來臺,更加顯示這是一場兩岸文藝界的雙向奔赴。這也是我們努力以實際行動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推動創制中心的製作有計劃地展開巡演,讓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東方舞臺美學’品牌影響力輻射更多群體,促進兩岸文化藝術融合交流。”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