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漫步翠雲廊景區。武丕星攝
廣元曾家山生態旅遊環線公路。交通運輸廳供圖
9月的廣元,秋高氣爽。一到週末,位於劍閣縣的翠雲廊風景區便人流如織,周邊公路車流量大。劍閣縣國省道公路養護段段長郝劍峰和同事,已經連續好幾個星期奮戰在一線,週末也沒有休息。
翠雲廊,是古代連通關中和蜀地的古蜀道——金牛古道中的一段,因近萬株行道古柏組成綠色長廊而得名。近段時間來,翠雲廊遊客劇增,劍閣縣國省道公路養護段養路工人的工作也新增了不少。
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從古蜀道到現代交通,蒼翠的翠雲廊見證了什麼樣的故事?這些年來,以翠雲廊為覈心的大交通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近日,記者前往當地一探究竟。
把保護放在首位
國道兩次改線讓路古蜀道
進入翠雲廊景區,縣道078線是主要通道。汽車沿路而行,路旁高大的古柏間,灑下陽光點點,似金光閃爍。步行於景區間,路邊古柏蒼翠,鬱鬱蔥蔥,猶如置身天然氧吧。“三百長程十萬樹”,翠雲廊名不虛傳。
奇駿蜀道美景,離不開有意識的保護。“我們脚下的這個風景道,原本是國道108線。”劍閣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王培國講述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國道兩次讓路古蜀道”的故事。
國道108線是劍閣縣的交通命脈,原來的線路穿越了翠雲廊覈心景點,路旁有多棵古柏。劍閣縣是北上出川的重要之地,過境的貨車多,大型貨車錯車時靠近路側,古柏被車輛掛枝的情况時有發生。2009年,國道108線翠雲廊改線項目正式實施,把古柏封閉起來予以保護,國道線則往外平移了300餘米,從景區內移到了景區外。
隨著區域經濟發展,國道108線車輛逐年增多,翠雲廊旁,車輛擁堵情况時有發生。2012年,國道108線劍閣縣境下寺至普安段公路新改建工程開工建設,改線後的國道繞過了古蜀道保護區,進一步减少了車輛過境。
兩次改道,促進了道路建設與環境保護同生共長,也為當地旅遊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之翼。第一次改道後,原來的國道108線留在了景區內,成為遊客到翠雲廊的旅遊道路,其中約6公里的路段劃入翠雲廊景區內部道路,路面鋪上石塊,巧妙地融入翠雲廊的景色中。第二次改道後,新的線路縮短了14.9公里,從劍閣老縣城到新縣城,經新路而過通行更快,擁堵狀況大為緩解,原本的國道則成為遊客到劍門關、翠雲廊的風景道,地方交通運輸局又沿線增建了綜合服務區、節點服務設施、安防設施等,景區道路通行條件大為改善,遊客到景區的路暢通了許多。
建設等級更高、通行速度更快的高速公路,在經過翠雲廊時,也把“保護”放在了首位。
作為四川省高速公路網中“成都至廣元至陝西”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中的京昆高速廣元至綿陽段擴容項目備受關注,它的建成將大大緩解北上出川大通道綿廣高速的交通壓力。
該項目穿越了翠雲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壓力巨大。翻開規劃圖可以看到,這條全長約120公里的公路,橋隧比高達62%。“這可以减少對生態敏感區域的環境影響。”廣綿公司董事長董勝勇介紹,項目在設計階段,就遵循“避讓優先”的原則,對實在無法避讓的路段,則採取修建橋隧的管道,盡可能减少對保護區的影響,東埡村隧道、楊家山隧道、普安互通……都是囙此而誕生的。建設中,還通過打造綠色生態混凝土拌和站、隧道“零開挖”進洞施工、施工設備“油轉電”等,盡可能把對保護區的影響降到最小。
當前,廣元市境內有京昆高速漢中至廣元(四川境)、廣元至綿陽擴容工程,綿蒼巴高速廣元段在建,還有S17南江經蒼溪至三臺高速、S19青川經劍閣至閬中高速在開展前期工作,這些項目涉及劍門蜀道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米倉山大峽谷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熊猫國家公園、四川翠雲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四川彌江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等多個環境敏感區,項目推進面臨著較大的生態壓力。“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在保護的前提下實現暢達。”廣元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韓順東表示。
養護必不可少
“護樹就是護路”深入人心
沿著通往景區的旅遊道路而行,52歲的胡應剛正在撿拾路邊的垃圾。作為劍閣縣國省道養護段的一名養路工人,他在這條公路上已經幹了32年。
護路的工作有些繁雜,撿拾白色垃圾、清理路邊溝渠、清除雜草……近段時間來,翠雲廊走紅網絡,遊客劇增,胡應剛的工作量新增了不少。但無論多忙,每天巡路、護路,關注、養護路旁的古柏,是必不可少的。“護樹是我們護路工作的一部分。”他自豪地說,鬱鬱蔥蔥的翠雲長廊也有護路人的一份功勞。
記者瞭解到,翠雲廊古柏之所以能够完整保存下來,與從明代開始頒佈實行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制度有密切關係。新中國成立後,劍閣縣沿襲古制,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古蜀道和古樹的檔案和制度,黨的十八大以後,每任縣長離任時都要對古柏進行清點、移交。老百姓以護路愛樹為己任,修橋補路、栽桑植柏被視為一種美德。古柏不僅能“錶道”,它們發達的根系紮根地下,也起到了防止雨水沖刷路基、保護道路的作用,囙此,“護樹就是護路”這個樸素的道理傳承至今。
“2009年,冰雪灾害嚴重,古柏積雪嚴重,有的被壓斷了枝,我們發現後馬上通知古柏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虧得處理及時,沒對古柏造成大的影響。”儘管已過去10餘年,郝劍峰對這件事仍記憶猶新。
多年以來,劍閣縣交通運輸部門和翠雲廊古柏自然保護中心形成了聯動機制,養路人員發現行道樹的古柏受損,會第一時間通知保護中心工作人員進行處理;一旦有大風大雨、冰雪灾害、雷擊等天氣,可能會對古柏造成危害、損壞等,養護人員也會主動巡路、看樹。此外,每年冬季,養路人員還會給路旁古柏進行一次刷白,以預防凍害、防治病蟲害。
在翠雲廊景區內,一段由原國省道改成的內部道路上,柳溝養護站養護工人王大金耐心地清理著路兩旁行道樹下的雜葉。“這段路已經是內部路,算農村公路,但養護還是交給我們來做。”郝劍峰介紹,養護段一般對國省道進行養護,比如,汛期來臨前,會做好沿線橋樑涵洞的疏浚、路旁溝渠的清理,避免積水對行道樹、公路造成損壞,“景區內部道路仍然交由專業的養護段來做,目的只有一個:護好樹、護好路!”
不斷拓展新業態
交旅深度融合,讓路成為旅遊資源
“這裡的每一株古柏,都保留著歲月的痕迹,是文化的遺存和歷史的記錄……”9月15日,廣元市“古蜀道徒步遊”活動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名徒步愛好者徒步古蜀道,對話翠雲廊。
這次“古蜀道徒步遊”活動推出了3條線路,均屬於翠雲廊範圍。當地還設計製作了《古蜀道徒步遊手册》,包含古蜀道徒步線路指引以及沿線吃、住、行、遊、購、娛等詳細資訊,增添古蜀道徒步遊的趣味性和體驗感。
古蜀道,正在從文化遺產成為吸引福斯參與的旅遊品牌。
讓路成為旅遊資源,近年來,翠雲廊所在的劍閣縣多有嘗試。以在脫貧攻堅戰中實現了“村村通”的農村公路為例,當地綜合生態、旅遊、文化等資源,實施劍金公路綠色通道等綠化美化工程,“彩化”400餘公里農村公路,成功打造“一條公路、兩側風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群落景觀。這些美景,為這次的“古蜀道徒步遊”活動添彩。比如,在徒步過程中,遊客可以在任意出入口便捷乘坐“村村通”公交車。
交旅深度融合,與四川交通大發展有關。曾經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已成歷史,如今的四川,公路總里程、普通國省道和農村公路里程均居全國第一位,“鐵公水空”齊頭並進,建成進出川大通道逾40條。這次的“古蜀道徒步遊”,參與者就可以從劍門關高鐵站、汽車站直達3條徒步遊線路起點。
路網不斷加密,新業態也不斷拓展。交通運輸廳綜合規劃與統計處副處長劉俤介紹,圍繞交旅深度融合,我省正加快推進大峨眉、大九寨、大香格里拉等旅遊交通環線建設,推動打造“景道互聯”“客源互送”“快進慢遊”“自然和諧”的旅遊交通網絡,探索一條低碳環保、綠色生態,交通基礎設施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的可行路徑。
“大蜀道”交通高品質發展提上了日程。古蜀道多指北連秦隴、南接巴蜀的古代陸路交通廊道,翠雲廊所在的金牛道只是其中之一,還有米倉道、荔枝道和陰平道等,涉及廣元、巴中、南充等地。記者瞭解到,交通運輸廳擬對古蜀道交通網絡進行系統研究,摸清古蜀道交通文化遺產資源分佈和遺跡遺存保護利用現狀,更好地推進大蜀道“交旅融合”發展;研究構建大蜀道區域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完善四川北向、東向出川大通道,建設門戶型交通樞紐和集疏運體系,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經濟聯動。(吳妍妍 記者 王眉靈)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