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爾蓋山水工程已完成生態修復19.11萬公頃,完成率84%河流“規矩”了濕地“長胖”了

四川 33℃ 0
摘要:初秋,阿壩州紅原縣早晚溫度已近零攝氏度,草原由綠轉黃。四川黃河上游若爾蓋草原濕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簡稱若爾蓋山水工程)不少子項目也進入收尾階段。



紅原縣道路兩旁的飼草基地,車輛正在運輸剛收割下來的飼草。

初秋,阿壩州紅原縣早晚溫度已近零攝氏度,草原由綠轉黃。四川黃河上游若爾蓋草原濕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簡稱若爾蓋山水工程)不少子項目也進入收尾階段。

去年,若爾蓋山水工程正式開工,將通過3年時間實施39個子項目,從源頭上進行系統性生態保護修復。截至目前,已開工38個子項目,累計完成生態修復19.11萬公頃,完成總目標的84%,取得階段性成效。

工程為若爾蓋帶來了哪些變化?近日,記者再次來到生態保護修復現場探訪。

A

生態護岸建設有效穩固岸坡、涵養水源等

這些天,阿壩縣賈洛鎮的牧民貢本措正忙著和丈夫一起整理草場、修整柵欄。貢本措家的冬季牧場緊鄰賈曲河,它是黃河的一級支流,在草原上蜿蜒走筆,劃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但其遊蕩多變的特性曾令貢本措家十分煩惱。

原來,汛期河水上漲,極易漫出河道,“洗劫”鄰近草場。“草長得好,牛羊才肥。水漫過草場,會影響草的長勢。”貢本措說。不僅如此,河水退去,又裹挾泥沙,在河底沉積,導致河床不斷抬升、侵蝕岸線。

“當洪水對岸坡底部淘刷到一定程度後,上部土體就會坍塌,沿線河岸塌退,進而新增下游泥沙數量,形成河漫灘及荒地。”項目科技支撐、第二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劉濤說,這樣的情况,在項目區黃河、長江水系的六大支流都存在。

去年5月,賈曲河5.4公里生態護岸建設啟動,項目將許多生態袋平鋪固定在河流兩岸的邊坡上。“賈曲河水流平緩,所以選用生態袋,這也是生態袋首次嘗試在生態脆弱的高原運用。”阿壩縣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尕瑪甲介紹,資料具有透水性,可以補給濕地,還能有效阻擋泥沙下河,對穩固岸坡、涵養水源、减少岸坡沖刷和水土流失、緩解草場退化有積極作用。

完工快1年的賈曲河生態護岸,已有效度過今年汛期,保護了超2000畝的牧草地。生態袋格栅處冒出的披堿草籽也已發芽生長,有30釐米高,成為水清岸綠的“守護者”。

流經紅原縣的白河是黃河的另一條支流,因為水流更急,科技人員為其量身定制了其他修復方案。

在白河的支流阿木柯河,施工員田林正與工友浸在水裏,將大小不一的石頭裝入正方體鋼絲籠中,在河流下方還有兩層這樣的石籠。“這條生態護岸共有8.4公里長,其間修建了5個居民取水和牲畜飲水通道。”專案經理吳岱霖說,石籠有縫,小顆粒的土順著水進去,從而留在石籠中,有助於流域沿線植被恢復。

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若爾蓋山水工程河岸帶生態保護修復已完成3906公頃,完成率為133%。

B

濕地保護和修復已完成5923公頃,完成率88%

若爾蓋濕地是中國面積最大、泥炭資源最為豐富的高寒泥炭沼澤濕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和土壤碳匯功能,但近年若爾蓋地區濕地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和萎縮。據專家測算,項目區中度及以上濕地萎縮面積約234平方公里。讓濕地“長高”“長胖”,是若爾蓋山水工程的重要目標之一。

紅原縣日幹喬濕地是當年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局部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濕地萎縮。近年來,這裡持續實施了多個濕地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

今年,若爾蓋濕地水源涵養能力提升工程(紅原部分)專案啟動,通過填溝還濕、濕地維護等工程,恢復濕地生態功能,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項目新建了1處小型生態壩,將水牢牢鎖住。”紅原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初步測算,通過該項工程,地下水位將提升15釐米,面積新增30%,日幹喬恢復沼澤濕地水域面積200公頃,修復退化濕地面積1950公頃,蓄水140萬立方米,進一步提升黃河上游水源涵養能力,也成為許多珍稀瀕危動物和候鳥的棲息地。”

在阿壩縣多美林卡國家濕地公園,經過生態修復後,河灘變為濕地,成為黃鴨等野生動物的嬉戲樂園。

“根據地形對原有自然溝道進行生態改造,形成與陸地隔離、被水體包圍的島嶼,並結合已有植被進行人工補種優勢喬灌木植被,從而形成生態小島。”阿壩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現時項目已人工營造濕地11.5公頃,並建設了6組濕地監測長廊。

“從總體情況來看,截至目前,若爾蓋山水工程已完成濕地修復5923公頃,完成率88%。”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C

打造“樣板間”探索“生態+產業”價值轉化

“借助一批項目的推進、實施和落地,若爾蓋山水工程已取得階段性成效。”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全部位於高原高寒地區,有效施工期較短,修復難度大,可參攷可借鑒的經驗有限,尤其是針對高原濕地修復的新技術、新方法還有待探索。

與此同時,若爾蓋山水工程正著力打造提升5個山水工程示範專案,為區內其他山水工程的實施提供示範、借鑒、推廣的模範,探索“生態+產業”價值轉化模式。

以白河流域瓦切片區水生態保護及濕地水涵養能力提升示範為例,通過對原設計方案分析及工程實地調查,項目方發現一些不足,比如未考慮將生態修復與紅色教育相結合等。

“按照提升方案,我們將在濕地恢復基礎上構建濕地生物多樣性系統,並突出‘綠色+紅色+特色’,明確科技路徑,形成一個‘山水成果展示+紅色教育’的科普教育基地。”紅原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提高生態修復的科學性、有效性,我們聘請全過程技術諮詢組織,建立‘專家+團隊’全程式諮詢模式,實行‘職能部門+科技專班+智庫專家+支撐組織’集中攻堅。”阿壩州山水辦副主任劉帥介紹,兩名院士也將在近期來到保護修復現場踏勘、把脈。

端好“生態+產業”的飯碗,相關行動已經鋪開。路過紅原縣道路兩旁的飼草基地,收割機、運輸車協同工作,空氣中彌漫著牧草的縷縷清香。

“現在正是若爾蓋草場收草的季節。”紅原縣自然資源局局長楊彬告訴記者,這是為牛羊準備的冬季牧草。草原生態問題,有過度放牧的原因,人工飼草基地的建設可緩解草畜衝突,減輕草原的載畜壓力,“這也是紅原先探索發展‘生態+飼草現代養殖’生態價值轉化產業,以生態修復保護促進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路徑之一。”

工程名片

四川黃河上游若爾蓋草原濕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總投資52.55億元,獲中央獎補資金20億元,擬實施草原保護修復、濕地保護修復等10大類39個工程,實施週期為3年。該工程涉及阿壩、若爾蓋、紅原和松潘4個縣,地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總體佈局黑河、白河、賈曲、大渡河、岷江及白龍江六大生態保護修復單元。

通過項目實施,將使項目區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85.5%以上,濕地保護率達54%,濕地萎縮退化趨勢得以逆轉;新增水源涵養量3.33億立方米,土地沙化現象得到遏制;四川黃河上游幹支流出界斷面水質達標率達100%,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穩步提升。

特寫

這裡重現勃勃生機

“這是經過修復的草地,是不是看不出來?”驅車行駛在草原上,路過幾處邊坡時,一旁的紅原縣自然資源局科技人員張昕林這樣提醒。

讓這些高且陡、多年光禿禿的邊坡長出綠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崖壁陡峭,掛網、擋牆等傳統治理模式效果不佳。”張昕林說,這裡運用了一種特殊的資料——改性糯米基漿。施工方在清除邊坡表體的鬆散物質後,噴播改性糯米基漿,隨後再噴播改性糯米基漿與草籽的混合物。這種特定土配方和混合植綠種子配方,可增强護坡强度和抗沖刷能力,營造植物生長的環境。

“‘三分種,七分管’,不然就是‘一年青、二年黃、三年死光光。’”張昕林說,邊坡上一併建設了截排水溝和微噴灌系統,做好定期的監測與管護。

在若爾蓋縣唐克鎮附近的一處山體,因為礦石開採而裸露多年的崖壁,則蓋上了“椰絲毯”,重現勃勃生機。

“這種椰絲植生毯是由椰殼纖維和稻草等,經過特殊的加工工藝編織而成的一種環保型植物覆蓋資料。”若爾蓋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它可以覆蓋土壤表面,防止水和風的侵蝕,减少水土流失,並為植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特別在高原地區更能起到保溫保濕的作用。在這裡,今年5月播下的草種,已從椰絲毯中破土而出,與附近草原融為一體。(記者王若曄文/圖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